今天:江桥抗战92周年!

文摘   历史   2023-11-04 06:09   黑龙江  

    92年前的秋冬之交,马占山领导东北军黑龙江省防军,打响了中国人民有组织的武装抗日第一战,揭开了十四年抗战序幕。大家也知道或者参观过泰来县江桥镇建有以江桥抗战为主题的博物馆,还有和平广场、市博物馆的展览。通过《抗战第一枪》等书籍,或《决战江桥》、《东方战场》等电视连续剧,也大概了解了这段历史。

一、江桥抗战历史背景

有的朋友大概知道,江桥抗战的出现,是因为九一八事变,九一八事变是因为柳条湖事件,柳条湖事件还有皇姑屯事件,再往前呢,可能就不了解了。大家考虑过一个问题没有?九一八之前,东北为什么有大量的日本军队?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走上强兵为富国之本的军国主义道路。第一个目标选定并占领了朝鲜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通过《马关条约》,日本占领台湾、澎湖列岛和辽东半岛,攫取了清王朝对朝鲜的宗主权。1904年至1905年,日俄两国以中国东北为战场,进行争霸战争,结果沙俄败北,将其在中国东北南部的特殊地位及权益转让给日本。

1907年,“关东都督府”及“关东军司令部”在旅顺成立。1906,日本成立了专门掠夺东北铁路、矿山、邮电、木材和工业等资源的“南满特产株式会社。”在奉天、大东沟、凤城辽阳、通江口、齐齐哈尔等20几个城镇开设商埠建立领事馆;在沈阳、营口、四平、长春、铁岭等十多个大中城市建立租界,霸占重要铁路干线,在铁路干线两侧划分特殊区域

到九一八事变前,在东北驻有“关东军5000人,守备大队5400人,宪兵2000余人,要塞驻军2000余人,日本警察近4000。还有众多准军事力量“再乡军人”。这就是日本在中国东北驻军的大概历史。

日本谋求在东北的更大利益,遭到张作霖的抵制。于是出现了皇姑屯事件。蒋介石南京国民政府意图统一中国,1928年12月29日,东北易帜,日本拉拢张学良实现东北独立的希望破灭。

1930年蒋介石与冯玉祥阎锡山中原大战,张学良亲率精兵十万助蒋,此后,张学良在北平设立了副总司令行营再也没有回到东北。东北的防务力量大为减弱,部队在吉林仅剩6万,辽宁3万,沈阳1.5万,黑龙江2.7万,总计13.2万。由于精锐调往关内,战斗力一般黑龙江省防军尚可。在日本关东军进攻黑龙江之前,驻黑龙江省的东北军兵力有张殿九的步兵第一旅,驻扎兰屯;苏炳文的步兵第二旅,驻海拉尔;马占山的步兵第三旅,驻黑河;吴松林的骑兵第一旅,驻克山;程志远的骑兵第二旅,驻满洲里;朴炳珊炮兵团,驻泰来;王克镇的保安第一大队,驻绥化;陈海胜的保安第二大队,驻大赉;省城齐齐哈尔仅有徐宝珍的卫队团、刘润川的工兵营、孟宪德的辎重营,以及为数不多的警察保安队,全省共约3万人。

二、九一八事变

  九一八事变的导火索是中村事件”。

  1931年日军参谋本部情报员中村震太郎受命化装成中国人收集军事情报6月25日被驻守余公府的东北屯垦军第三团抓获,经搜查其所带物品及审讯,确认中村犯有间谍罪,根据当时情况,将其处死。此事被日本侦知后,朝野上下,鼓噪出兵,要为中村复仇,要用武力解决中村事件,进行一系列军事部署。7月,日本军部和参谋本部制定出“解决满洲问题方策大纲”并将两门24厘米重型榴弹炮从日本神户秘密运到奉天,安装在奉天独立守备大队兵营院内,炮口对准了北大营。8月,新任关东军司令,给张作霖当过军事顾问和日本驻华使馆武官的“东北通”本庄繁下令部署了“满洲时局对策的根本方针”,审查了作战计划,并组织多次军事演习。调集关东军及日本铁道守备队向沈阳集中,同时密令日本在东北的在乡军人,到沈阳,长春,哈尔滨报到。日军做好了武力侵略的一切准备工作。

面对敌人越来越频繁的军事演习,张学良敕令东北军避免军事冲突。有的士兵竟抄手卖呆看热闹。1931年9月18日22时20分开始,关东军派出小股部队用炸药炸毁了柳条沟附近距离北大营800米处的一段铁路路轨而后沈阳北大营开始发起攻击。由于北大营防军接到不准抵抗的命令,被迫在敌人的包围下拼死突围北大营被日军占领。随即占领沈阳城,在沈阳失陷的同时,关东军司令部下令,对南满铁路和安奉铁路沿线及附近地区的重要城市实行占领。9月19日长春沦陷,安东,营口,本溪,抚顺,辽阳,鞍山等近20多座大中城镇沦陷。九天的时间,辽宁,吉林遍插膏药旗,铁蹄践踏,血腥弥漫,东三省还剩下个黑龙江。但黑龙江东省特区官署所在地哈尔滨是中苏共管的中东铁路的总枢纽,日本此时还不敢太招惹苏联,怕引起苏联的干涉,暂时放弃侵占哈尔滨,把矛头对准了黑龙江第二大城市,西北部重镇黑龙江省城——齐齐哈尔。齐齐哈尔铁路地带,是中东路管辖区域,而哈尔噶大桥,则有日本人的贷款。因此,张海鹏成为日军进入黑龙江的棋子。

三、痛击张海鹏

洮南镇守使张海鹏在日寇的利诱、鼓动下叛国投敌,并在10月1 日宣布“独立”,自称保安总司令,觊觎黑龙江政权。张海鹏,字仙涛,外号张大麻子,系土匪出身的军阀,与张作霖、冯麟阁,张作相等是绿林拜把兄弟,但他的官运照几个把兄弟就差远了,当张作霖当上了东北王时,他才只捞个吴俊升手底下的洮辽镇守使当,老帅不重用他。他好容易忍到张作霖,吴俊升皇姑屯归西,想弄个黑龙江最大的官顶替吴俊升。但张学良没有把这个宝座给他,而是给了万福麟,他还是洮辽镇守使。

日本的侵略,激发张海鹏野心,意图问鼎黑龙江。在日寇秘密支持下,向江桥集结部队。10月16日天亮,向黑龙江守军发起进攻,被守军打退。徐宝珍率守军反击,一举击溃张海鹏三个团兵力。守军工兵营炸毁江桥三孔。谢珂即命驻兴安屯垦军两个团增援守桥部队,敌军后退。张海鹏部撤回洮南。  四、江桥抗战前夜

九一八后,黑龙江省群龙无首,情况复杂。万国宾、窦连芳一度主政,也一度携省政府要员、家属撤往哈尔滨。主战、主和形成两派。黑龙江危难关头,10月10日,东北边防司令官张学良任命马占山代理黑龙江政府主席,并为黑龙江省军事总指挥,谢珂为副总指挥兼参谋长。这使马占山激动不已,10月20日,马占山到省城齐齐哈尔宣誓就职。

马占山(1885--1950),字秀芳,辽宁怀德人。早年家贫,给人放马,因地主诬其偷马,随负气出走投奔绿林。1905年被清政府怀德衙门收编,后追随于吴俊生、万福麟,被提升为东北边防军骑兵师师长、黑河警备司令,驻守黑河。(决战江桥里马占山抵达齐齐哈尔的故事,被刺杀、去洮南。)

    马占山就职后,开始了积极的防御准备:

    第一,加强战备,积极部署,充实军事力量。任命朴炳珊为黑龙江省城警备司令,加强省防,维护治安。10月29日,马占山完成了战斗前的军事部署:将朴炳珊团等三个团两个营约六千人配置在江桥至大兴一线;吴松林旅,程志远旅配置在昂昂溪一线;将驻扎在塔子城仙人洞地域的屯垦军改编为暂编第一旅,到景星集结待命,其他各部皆有布置。马占山命令各部队进入防御地域后,积极修筑工事。同时征调大批民工在齐齐哈尔南大营南侧高地,大民屯以北两公里处修筑工事,制订了在拜泉、海伦等县募兵的计划。与此同时,向各省、各报馆发出通电:“倘有侵犯我疆土,及扰乱治安者,决以全力铲除之,以尽我保卫地方之责。”显示了马占山坚决抗日的决心。

    第二,在安定民生方面,马占山对商界、金融界做了训示:不得扰乱省计民生、哄抬物价、囤积居奇、投机倒把;将商户组织起来,组成自卫团,经费由自己承办等等。由于措施得当,从10月20日到23日,商户渐渐开市,公务员源源返省,人心逐渐稳定下来。

    第三,对投降派给予坚决打击。11月2日,马占山召集政军绅商各界在省政府讨论黑龙江大计,以赵仲仁为首的劣绅以各种借口阻挠抗战,大谈“和平应付”,附和者极多。马占山当即给予严厉回击,徐宝珍拔枪大呼:“在座如再有主张议和者,便以汉奸论处。投降派慌恐,不敢妄动。”

    第四,对日寇的利诱不予理睬,对威胁恫吓严阵以待。10月26日,日本驻齐齐哈尔特务机关长林义秀突然到省政府,提出要马占山下野,把权力交给张海鹏等无理要求,语气咄咄逼人。同时在江桥修复问题上大作文章,声称:江桥的炸毁损害了日本利益,要求由日本派人修复江桥。28日,又送来照会一件,内容相差无几。但均被马占山断然拒绝,

决心奉命守土,绝不后退。

    由于以马占山为首的将士抗日有备,黑龙江形势为之一变,抗战声浪迅速兴起。

    11月2日,日本领事清水八百一和林义秀来到省城,要求马占山部队从江桥防地后退十公里,让日方修复江桥,并送来关东军司令官本庄繁的通牒,提出不许以战斗目的利用江桥;两军均后撤十公里,修复之前不许进入,修复完成的日期另行通知等要求。并且“对不接受以上要求者,则认为对日本抱有敌意,将使用适当之武力。”充分暴露了侵略者的险恶用心。针对这种情况,马占山为尊重国联决议,命令黑龙江军队退驻江桥北岸十八里处的大兴站。但是,侵略者的野心是永远也得不到满足的,当虚伪的面纱被撕开后,露出了狰狞的面目,江桥战役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爆发的。

    、血战江桥

江桥原称哈尔葛大桥,位于三间房至泰来县之间,是洮昂铁路必经之地,南北交通要冲。日寇若取齐齐哈尔,必过江桥,因而成为双方攻守的焦点。江桥战役从11月4日起至7日为战役第一阶段,战斗集中于大兴地带;从11月8日至19日为战役第二阶段,战斗集中于泰来的三间房、昂昂溪地带,两个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

    (一)11月4日拂晓,日军利用浓雾作掩护袭入我左翼步哨线,捕去三名哨兵。随后,日军大队步炮兵共七百余人和一列运载着百余名满铁职工的铁甲车开进洮昂路,欲强行修理江桥。强令驻守江桥的吴松林部退出铁路线外十公里,当即遭到吴部的严词拒绝,日军恼羞成怒,发动进攻,吴部不畏强敌,奋起抵抗,江桥战役打响了。日军在飞机掩护下轮番进攻,吴部伤亡很大,但“血战至午后八时,江北岸已无敌踪,惟见血肉模糊,遗尸四百余具,遗弃武器,几无隙地。”

    11月5日,日寇以张海鹏部为前锋,在5架飞机掩护下向防军桥头阵地猛扑,吴松林旅再次将敌伪军击溃。战后,马占山根据敌我情况,调整了战斗部署,命令齐齐哈尔各部队全部开往前线。11月6日,日军新增调的铃木兵团全部出动进犯江桥。战至激烈处,日军“以手榴弹为冲锋利器,士兵上刺刀向我猛扑。我军多缺乏刺刀,以枪柄抗敌,以死肉搏,仍将敌击退,其奋勇可知。”“马将军竟顽强而至拔剑奋乎亦不退却,其勇敢殊堪惊人。”日军以伤亡六、七百人的代价争得距江桥十八里的大兴站。黑龙江防军因大兴阵地被摧毁,士兵连续战斗,又无援军替换,遂把主力撤到三间房,进入第二道防线。驻哈尔滨日本领事大乔史声称:日军决定占领齐齐哈尔,限马占山部四十八小时内撤出省城,否则以日机轰炸云云。马占山针锋相对,发布宣战通告,表示“大敌当前,惟有淬励所部誓死抵抗,一切牺牲,在所不惜。”11月7日,马占山适时发动反击,恢复了江桥第一道防线。马占山两次视察前沿阵地,在大兴站及大兴站以北,三间房、大新屯、蘑菇溪布下三道防线。

    (二)11月8日至12日,日军改变了战略战术,把原来的以军事进攻为主的战略战术改变为以政治讹诈为主,辅以军事压力的作战方针。11月8日,本庄繁派林义秀把书面报告送交马占山,逼马占山立即下野,让权张海鹏,并限时答复。对于这种通牒式的报告,马占山电报请示张学良,张令死守勿退。11月10日,为使全国人民和国民党政府了解黑龙江军民抗战的真实情况,马占山和参谋长谢珂发出“灰”电。电文中具体阐述了江桥抗战的原委和黑龙江军民抗战的决心。电文在详述了日本侵略者的无理要求和我方据理驳斥及战斗情况后,明确表示:“诚恐日方颠倒责任,欺人自欺,并以举国同胞,殷殷企注。此次日军侵入北满之事实,与其宣言大相反背。将经过本来情形宣告中外,以明真相,而定是非。占山等守土有责,爱国心同,早知沙塞孤军,难抗强日。顾以存亡所系,公理攸关,岂能不与周旋,坐以待毙,授田横五百之义,本少康之一旅之城,谨先我同胞而赴国难焉。”灰电发出后,立即引起国内外爱国同胞的强烈反响,振动了中外舆论界,马占山及抗日将士受到张学良嘉奖,马占山声望日增。

11月11日,本庄繁自沈阳直接致电马占山,又提出诸如马占山下野,撤走在齐齐哈尔的黑龙江防军,日军有权进驻昂昂溪等项要求。对于本庄繁的无理要求,马占山予以驳斥:“下野本无不可,但需有中国中央政府命令,派人前来,方能交代。如张海鹏一类者,虽有中央命令亦不交予政权,关于退兵一事,在我国领土上,我自有权,非日本所能干涉。”马占山将军不卑不亢,使日寇连连碰壁。

11月12日,以多门师团为主力的日方援军到达,本庄繁再次向马占山提出通牒,大有“先礼后兵”的意味,马占山置之不理。日军的政治讹诈宣告破产。

    (三)11月13日,日军五百余人在飞机、铁甲车掩护下向新立屯阵地进攻,同时将江桥全部修复。林义秀派人送来本庄繁的通牒。马占山愤怒,下令将日本领事馆人员驱逐出省。14日,15日,在大兴站、汤池、蘑菇溪一带,马占山军与日寇激战,毙敌甚多,我军伤亡也很惨重。进入11月中旬以后,气温剧降。嫩江及沼泽结冰甚厚,便利了敌机械化部队行动,气候及地形对马占山防军越来越不利。

16日,17日,18日三天,战斗演至白热化阶段。日本驻朝鲜弘前第八混成旅援军到达江桥,日军集中了前线的各兵种共一万七千余人,配备飞机数架分三路向守军阵地猛攻。守军据守战壕,集中步炮主要火器阻击正面之敌,骑兵从右翼进行反突击,打退日军骑兵的十几次进攻。从应战到深夜,守军没得休息,尤其是存粮处被敌机炸毁,食物接济不上,疲劳饥饿过度。但抗日将士们“枵腹抗战,义愤填鹰,眼若血红,人人同仇敌忾,奋勇异常,喊杀之声,惊天动地,斯已壮矣!”因没有防空、反坦克武器,守军主力苑崇谷旅及程志远旅伤亡过半,后继无援。战斗持续到18日下午时,日军的攻势更猛。为保存抗日实力,马占山下令洮昂路防线各部队向昂昂溪撤退。紧接着,昂昂溪失守。这时,日军从景星绕道中东路向我后方进攻,企图前后夹击,将守军一网打尽。至此,马占山防军已弹尽粮绝,腹背受攻。19日,日军多门第二师团攻陷齐齐哈尔,马占山下达总退却令,率部掩护各机关职员及商民千余人沿齐克公路退却。江桥抗战失败,齐齐哈尔沦陷于日寇的铁蹄之下。

六、江桥抗战的历史功绩和重大意义

    学界有人认为,江桥抗战始于11月4日,直到1932年苏联,都属于江桥抗战。而江桥战役是从4日11月19日止,历时16天。这个历史事件意义不同寻常。

    第一、马占山领导的江桥抗战,打响了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东北的第一枪,揭开了中国人民14年抗日战争的序幕。有的定位为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大家知道,我们原来的教科书是8年抗战,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关注下,现在的提法是十四年抗战。那么,抗战的起始时间以哪一天为标志?会是九一八吗?地点会是北大营吗?这个时间和地点都有问题。所以我们认为,应该把时间和地点确定在1931年的11月4日打响江桥抗战的历史时刻。有的人认为是10月16日,张海鹏进攻江桥是江桥抗战的起点,我们不认同。抗战抗的是日本鬼子。张海鹏只不过是个汉奸卖国贼,不够资格。

    第二、在国家和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官兵的抗日热情,他们英勇顽强,视死如归,在江桥阻击战中给日本侵略者以沉重打击。自“九·一八”事变开始,日寇长驱直入,连陷辽、吉,及至江桥战役,日军几遭惨败,气焰顿失。为夺取江桥,日寇付出了巨大的伤亡,从11月4日至19日,日寇损失千余人。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巨大代价,这是其始料不及的。江桥抗战牵制了日寇一部分兵力,打乱了日本帝国主义的军事步骤和战略部署。对此次抗战。当时的《国际协报》即做了如下评价:

    “马占山将军奉令守土,坚决御敌,迄至今日,幸得保持海伦一部,同时宾县之吉林省府,锦州之辽宁省府,亦因马占山氏之能尽力防御,始得获以努力维持,致使日本支配下之所谓东北新政权者,至今未能成立。其对我东北之满蒙政策,亦终未得完成。”此后,日寇忽而热吉,忽而津沪,忽而沪宁,忽而汕粤,其军事步骤及程序,似已全盘俱乱,毫无一定主张。”

    第三、江桥抗战极大地唤起了中国人民的觉醒,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尊心和自豪感,激发了国内外爱国人士的抗日热情,得到了他们在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大力支持。

    九一八,让全世界的华人憋了一口恶气。江桥战役一开始,就得到了国内外爱国同胞的称赞,“以一族之众,首赴国难”、“为国家保疆土,为民族争光荣”、“官吏之楷模,国民之表率”等等不胜枚举。《生活周刊》总编辑邹韬奋写了《为民族争光的马将军》、《我们何以尊崇马将军》等文章,号召全国人民支援抗战,并倡议募捐。各地纷纷成立慰问团、后援会,上海、哈尔滨的青年纷纷投笔从戎,赴黑龙江前线救国。美国三藩市华侨“慰劳黑省将士会”动员募捐,“虽大雨如注,各募捐员仍冒雨进行,捐款甚为踊跃。”爱国同胞,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仁人志士,无不加入抗战的洪流。如果说“九·一八”事变使中国人民感到无比震惊和恐慌,那么江桥抗战则使人们得到了鼓舞,从而推动了东北地区的抗日斗争。

第四、江桥抗战对国外震动很大,提高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威望。美国的《密勒氏报》、《世界新闻》、《纽约晚报》;苏联的《真理报》、《消息报》;英国的《先驱报》、《泰晤士报》,法国的《法文日报》等等,都站在不同的立场,不同程度地报导了江桥抗战并进行评论。马占山名字轰动了欧亚,就连日本帝国主义的国家报刊,尽管捏造事实,但还是报导了江桥战役过程及马占山的一些情况,正因如此,马占山江桥抗战名扬中外,千古流传。

第五、江桥抗战影响了东北抗日战局。江桥抗战埋下了抗日的火种。为后来的东北义勇军、抗日联军进行了组织、队伍准备。

    七、江桥抗战的几个问题

一是江桥战役是被动性的抵抗,而江桥抗战从整个环境来看,有过主动进攻。

二是江桥抗战过程中,蒋介石、张学良、万福麟没有下过放弃抵抗的命令,应该说,国民政府在江桥抗战过程中是积极的。马占山是执行了军事命令的。

三是对马占山的评价要客观公正。他不是共产党员,是东北军的战将。他一再权衡时局,与日寇打打谈谈,都很正常。他一度与日寇媾和,又再举抗日旗帜,难能可贵,不能求全责备。

四是苏联问题。事实是,由于中东路事件,中国政府与苏联断交了。1929年7月,在南京国民政府"革命外交"的氛围中,国民政府委员、东北政务委员会主席、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张学良以武力强行收回当时为苏联掌握的中东铁路部分管理权,引发冲突,国民政府对苏宣战,中苏断交。最终,一败涂地,签订《伯力协定》。12月26日,"中东路事件"以中方接受苏方提出的恢复中东铁路中苏共管的原状、双方释放被俘人员而宣告结束。值得一提的是,中东路事件期间,苏占据我国领土黑瞎子岛,这是日后中俄在领土争端中最难解决的问题之一。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苏联在外交方面采取了多种策略。一是在舆论方面支持中国,反对日本侵略。九月二十四日,苏联外交人民委员里维诺夫发表声明:“苏联在道义上、精神上、感情上完全同情中国,并愿做一切必要的帮助。”在九月二十三日到十月二十八日一个月的时间里,苏共《真理报》相继发表了《日本帝国主义在满洲》、《对满洲的军事占领》、《满洲分赃的斗争》、《满洲的绳结》、《瓜分中国》等社论和署名文章,谴责日本的侵略,对中国人民的斗争深表同情。苏联人民还多次举行集会和示威游行,抗议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二是在实际行动中采取了“不干涉”政策。事变前后,日本对苏联顾忌较多。为防止苏联武力干涉,事变之初,日方多次照会苏联政府,以利害相诱。苏联政府在回复的照会中态度明确表示:“根本无意干涉“满洲”事件”。当马占山率部进行的江桥抗战给予日本以打击时,日方指责马占山是得到了苏联的援助。苏联政府特就此问题于一九三一年十月二十九日致函日本政府,声明:包括马占山部在内的中国东北各支军队中,从未有任何苏联教官,也从未得到苏联的任何武器和军事装备。十一月十四日,里维诺夫致函日本驻苏大使广田,重申苏联“不干涉”政策,并说:“苏联之采取严格的不干涉政策,乃起自其不可更改历来之和平政策,乃尊重对华条约与他国独立之信念。”十一月二十日,里维诺夫再一次向广田重申了苏联态度,将“严格遵守不干涉各国间冲突的政策”,并允诺,苏联政府不会同意在中日冲突中通过北满线运送任何一方军队到前线。三是拒绝与国联就“满洲”问题进行合作。一九三一年,国联派调查团到中国东北,并邀请苏联参加,苏联以“严格的中立路线”理由予以拒绝。并且直截了当的向中方表明其政策,并明确提出“这是唯一正确和目前可能的政策”。

以上就是江桥抗战前后苏联的策略,即:对中国实行道义上的支持,实际奉行严格中立主义路线;对日本,则在强调中立的同时尽量避免冲突。这一策略无疑助长了日本的嚣张气焰,东三省很快全部沦陷。至于以后苏联采取默认伪满政权、出卖中东铁路路权、与日本缔结互不侵犯条约等绥靖政策,已经超出了“不干涉”的范畴。

引用文献资料:

     1、江桥抗战日记 尹秀峰 《马占山将军》,又见《义勇军松江浴血》

    2、《齐齐哈尔历史述略》第123页

    3、林义秀《黑龙江沦陷始末》黑龙江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七年三月第一版。

    4、《生活周刊》合订本第6卷第1046、1061页

    5、《黑龙江历史编年》 第503页

    6、马占山抗日通电《中华民国史资料丛稿》奉系军阀密电、第四册,第21l一212页

    7、《文史资料选辑》第6辑 第41页

    8、名誉全美的马将军·仲雨 《马占山将军》

    9、《国际协报》 1931年11月22日

10、马占山电文选登 1932年2月4日支电《马占山将军》

11、关宽治、岛田俊彦《满洲事变》。

12、《苏联对外政策文件集》第14卷,第534页。

13、傅启学:《中国外交史》下册,第544页,台北商务印书馆,1983年。

14、《国闻周报》第9卷第37期。

15、葛罗米柯:《苏联对外政策史1917—1945》,第318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

16、《苏联对外政策史1917—1945》,第184页。


卜奎书院
传播齐齐哈尔地方历史文化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