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驻防八旗:黑龙江将军辖区八城

文摘   2024-01-11 14:46   黑龙江  

编者按毋庸置疑,东北许多重要城镇核心历史文化是清代驻防八旗文化,但许多人并不了解。从顺治朝至光绪朝,清廷在东北实行军府制,设盛京、吉林、黑龙江三将军,锦州、宁古塔、齐齐哈尔等二十四城副都统或总管管理军政、民政、城建、司法等各项事务。说满语、服满俗、习满艺是当时社会主流文化。直至清末,伴随移民招垦持续深入,汉族人大量涌入东北,才形成融合关内、关外汉族少数民族文化的“关东文化”。解放后,在东北老工业基地文化加持下,最终形成“东北文化”以及如今的东北文化现象。下面,编者简要梳理清代东北驻防八旗二十四城设置及城池状况,供大家了解。因哈尔滨、长春建置较晚且受驻防八旗文化影响较少,略之。

黑龙江将军

康熙七年(1668),清廷设隶属于理藩院的三品索伦总管于齐齐哈尔村,是清代黑龙江地区第一个基层政权,管辖今黑龙江中上游、嫩江流域中上游及外兴安岭以南广大地区。康熙二十二年(1683),设黑龙江将军,筑城永戍,为东北第三个一级军政组织。光绪三十三年(1907),裁撤黑龙江将军,设总督、巡抚,实行省制。从康熙朝至光绪朝,先后设置黑龙江、墨尔根、齐齐哈尔、布特哈、呼伦贝尔、呼兰、兴安、通肯,共计八个八旗驻防城,设、副都统、总管、协领、佐领、骁骑校、领催、披甲等驻守。早期,城垣因地制宜,多为土城、木城。乾隆驻防旗营出现。清末,出现砖制大型方城。

黑龙江城:黑龙江副都统驻地(康熙二十三年至康熙二十九年为黑龙江将军驻地)

设置:康熙二十二年(1683),设黑龙江副都统二职,分左右两翼。光绪三十四年(1908)裁撤瑷珲副都统,置瑷珲兵备道,宣统三年(1911)领一府(黑河府)一厅(瑷珲厅)。

城池:康熙二十二年(1683),曾经建城旧瑷珲(今俄罗斯阿穆尔州布拉戈维申斯克区维谢雪村)。康熙二十三年(1684),于黑龙江西岸达斡尔酋长托尔加所筑旧城址上重建新瑷珲城,是为今黑龙江城址。新城有两重城,内城松木夹栅,中实以土,外城植木为郭,光绪二十六年(1900)为俄军所毁,光绪三十三年(1907)重建。今旧城无存,光绪朝重建城墙仍有北墙、东墙遗存。黑龙江城城门四:南曰延厘、北曰拱辰、东曰青阳、西曰迎恩。

墨尔根城:墨尔根副都统驻地(康熙二十九年至康熙三十八年为黑龙江将军驻地)

设置:康熙二十九年(1690),黑龙江将军、黑龙江副都统移驻墨尔根城。康熙三十七年(1698)黑龙江副都统移驻齐齐哈尔城,墨尔根设协领驻守。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清廷复设墨尔根副都统衙门,至光绪三十四年(1908)裁撤,设嫩江府。

城池:清代墨尔根村曾经设墨尔根驿站。康熙二十四年(1685)始筑城,后因水患,于道光二十五年(1845)南迁至今址,分两重城,内城为松木城,中实土,外城为土城,高一点八丈,宽一丈,周长四百五十四丈。上设女儿墙,四角各建一座角楼;外郭以土为垣,周长八点五里,东、西、南边各设一门,北设两门,惜无城门名称。光绪二十六年(1900)为俄军所毁,后重建,今不存。

齐齐哈尔城:黑龙江将军、齐齐哈尔副都统驻地

设置:康熙七年(1668)设索伦总管于齐齐哈尔村。康熙二十四年(1685),于嫩江东岸设卜奎驿站,康熙三十年(1691)移驻索伦总管,驻齐齐哈尔城。康熙三十一年,升索伦总管玛布岱副都统衔。康熙三十七年(1698),黑龙江副都统移驻齐齐哈尔城,康熙三十八年(1699),黑龙江将军移驻齐齐哈尔城。康熙四十九年(1710),改黑龙江右翼副都统为齐齐哈尔副都统。光绪三十年(1904)十二月,以齐齐哈尔地置黑水厅,光绪三十三年(1907)裁撤齐齐哈尔副都统,设龙江府。从康熙三十八年(1699)至1954年,齐齐哈尔一直是黑龙江省会,计二百五十五年。

城池:康熙三十年(1691),康熙皇帝谕旨,于嫩江东岸卜奎驿站地方建城,植木栅为城,中实以土,城门砌砖,并挖壕两重,是为内城。同时在于内城之外营建外城,为土城。雍正、乾隆间拓展外城。嘉庆十一年(1806),内城为大火烧毁,重建。光绪十二年(1886)拆除木城,建为砖城并筑瓮城。光绪二十九年(1903)齐齐哈尔城内再次大火,烧毁黑龙江将军衙门及副都统府,署理黑龙江将军萨保、副都统程德全主持重新修建。民国元年(1912)拆除瓮城,后为疏导交通拆除外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拆除内城,至今尚有少量残存。齐齐哈尔城内城四门:南曰迎恩、北曰怀远、东曰承辉、西曰平定。外城门五:南曰熏、北曰朝、东曰启、西曰大西门小西门。

                  清代齐齐哈尔城

迎恩门

怀远门

承辉门

平定门

呼伦贝尔城:呼伦贝尔副都统驻地

设置:雍正十年(1732),选索伦、达呼尔、巴尔虎、鄂伦春三千牲丁编为八旗五十佐领,设总管,驻防呼伦贝尔。乾隆八年(1743)加呼伦贝尔总管副都统衔,光绪七年(1881)升为呼伦贝尔副都统。光绪三十四年(1908)五月裁撤副都统,设呼伦兵备道,辖一府(胪滨府)一厅(呼伦厅)。

城池:雍正十二年(1734),利用现有民舍、围墙连接筑城,高仅三米有余。后因扎罗木德一带霜降太早等缘故,改勘伊敏河左岸(今海拉尔城河西区),当时“筑土房为围”,“垣缺处间筑土障高丈许”,城围四里余,称“呼伦贝尔城”。道光二十七年(1847)建南北二门,起砖楼于其上,街心建中门一座,东西二门初以木栅为之。光绪三年(1877)改修土平门并去街中心门,城内南北街二,东西街一,城外街道四,西门外南北街最长,孔道北接站界新街。惜城门无名称。

布特哈城:布特哈副都统驻地

设置:清代索伦、达呼尔牲丁猎区。康熙三十五年(1696),索伦总管从齐齐哈尔城移驻军营博尔多。康熙三十七年(1698),索伦总管移驻尼尔基。雍正十年(1732),布特哈编设八旗,驻地尼尔基。乾隆七年(1742),索伦总管驻伊倭齐(宜卧奇)。同治十一年(1872)改设副都统衔总管。光绪二十年(1894)升总管为副都统,移治所于嫩江以东博尔多城(今讷河镇)。光绪三十二年(1906)裁撤副都统,以嫩江为界,分设东、西布特哈总管。

城池:康熙三十五年(1696)移驻布特哈区域时期,索伦总管衙门状况无任何记载。乾隆七年(1742),布特哈总管移驻宜卧奇时,有衙无城。嘉庆朝《黑龙江外记》记载:“布特哈、呼兰亦无城郭,不过廨舍一区,宛如山僻村落。然布特哈廨,后临水,有楼。岸上榆柳相杂,公余足快登眺。相传,总管额勒登布建。额,齐齐哈尔满州,仕至黑龙江副都统。”据《黑龙江述略》记载:“总管所驻,傍伊泊河西岸。无城。有昭忠祠,有军器库,有卡伦五所。”

布特哈巡边路线

呼兰城:呼兰副都统驻地

设置:雍正十二年(1734)设城守尉,抽调齐齐哈尔达呼尔、汉军,吉林锡伯等组成呼兰驻防八旗,治于今址。同治元年(1862)置呼兰厅,同治三年(1863)移驻巴彦苏苏(今巴彦县驻地巴彦镇),与呼兰城旗营分治。光绪五年(1879)升设副都统。光绪十三年(1887)改厅为府,同时还治呼兰城。光绪三十一年 (1905) 裁撤呼兰副都统。

城池:该城未建城墙,沿城西、北、东三面挖掘环壕,土方堆积于环壕内侧形成两米多高土堤,至今仍有残迹。其面积十分广大,几乎将今日的建成区一并包含在内。

通肯城:通肯副都统驻地

设置:光绪二十一年(1895),清廷准许通肯河、克音河、汤旺河、观音山开禁放荒。光绪二十五年(1899)设通肯副都统,光绪三十年(1905)设海伦直隶厅,光绪三十一年(1906)裁撤副都统,光绪三十四年(1909)改设海伦直隶厅为海伦府。

城池:光绪二十三年(1897)拟于今城以南南兴乡育村村建城,后经重新勘察,光绪二十四年(1898)定城址于海伦河北岸棒棰营。光绪二十五年(1899)筑通肯城。目前仍有较长的土墙和城壕遗存,城内路网依稀可辨。

兴安城:兴安总管驻地

设置:光绪八年(1882),清廷设副都统衔兴安城总管,光绪二十年(1894)裁撤。

城池:光绪八年(1882),兴安城总管在喀勒塔尔奇站(今兴东村以西十八里处)筑城。光绪十年(1884)于太平湾建城,同年冬,总管衙门迁驻。后因地势低洼潮湿,逾岁即坍,遂将治所回迁至喀勒塔尔奇站。宣统元年道署建成,有防护围墙和护壕,城区规划:自江边以西两公里的方形区域内,设九条东西向、十条南北向街道。形成棋盘状路网,惜未能实施。

(图片源自网络,感谢支持)

卜奎书院
传播齐齐哈尔地方历史文化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