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毋庸置疑,东北许多重要城镇核心历史文化是清代驻防八旗文化,但许多人并不了解。从顺治朝至光绪朝,清廷在东北实行军府制,设盛京、吉林、黑龙江三将军,锦州、宁古塔、齐齐哈尔等二十四城副都统或总管管理军政、民政、城建、司法等各项事务。说满语、服满俗、习满艺是当时社会主流文化。直至清末,伴随移民招垦持续深入,汉族人大量涌入东北,才形成融合关内、关外汉族少数民族文化的“关东文化”。解放后,在东北老工业基地文化加持下,最终形成“东北文化”以及如今的东北文化现象。下面,编者简要梳理清代东北驻防八旗二十四城设置及城池状况,供大家了解。因哈尔滨、长春建置较晚且受驻防八旗文化影响较少,略之。
吉林将军
顺治四年(1647),清廷设打牲乌拉总管。康熙元年(1662)设镇守宁古塔等处将军,康熙十五年(1676)移治吉林乌喇,后亦称吉林乌喇将军、船厂将军、吉林将军。乾隆十五年(1750)正式称船厂将军,乾隆二十二年(1757)改称吉林将军。下辖九城。
宁古塔城:宁古塔将军、宁古塔副都统驻地
设置:顺治九年(1652)始设梅勒章京。十年(1653),宁古塔建制升格为昂邦章京后,仍设梅勒章京,作为昂邦章京助手。康熙元年(1662),宁古塔昂邦章京改称为镇守宁古塔等处地方将军,梅勒章京亦改称为副都统。康熙五年(1666),随宁古塔将军由旧城(今黑龙江省海林市旧街乡)移驻新城(今黑龙江省宁安市)。康熙十五年(1676),宁古塔将军移驻吉林城,留副都统一员镇守宁古塔,并正式设置宁古塔副都统衙门。自康熙十三年(1674)至光绪十三年(1887),陆续编成八旗,分左右两翼驻防。宣统元年(1909),裁撤宁古塔副都统。
城池:崇德元年(1636),后金于今海林市旧街乡古城村筑石城,是为旧城。康熙五年(1666),宁古塔将军巴海监造新城,内城以“松木为墙,中实以土。高二丈余,周二里半。城外边墙周十里,四面有门”。新城初建“无疆界,无城郭,枕河而居,树短柴栅,环三里[重],辟四门而命之曰城,中以碎石甃。埤丈余,辟东西门……埤雨即圮,圮即[随]甃。”内城毁于宣统二年(1910),外城毁于民国九年(1920)。目前旧城、新城皆有部分遗址留存。宁古塔城内城门三,南曰迎熏、东曰得胜、西曰望阙。外城门七,东曰阜城、西曰西陲,其余无考。
吉林城:吉林将军、吉林副都统驻地
设置:康熙十年(1671)设副都统,康熙十五年(1676),宁古塔将军徙此,康熙三十一年,移宁古塔副都统一职驻伯都讷。雍正三年(1725)正式设立吉林副都统,雍正四年(1726)置永吉州管理民政,隶于奉天府。清末东北行政区划改制,光绪八年(1882)改吉林厅为吉林府,光绪三十三年(1907)裁撤吉林副都统。
城池:康熙十二年(1673)筑城,植木于东西北三面以为内城城墙,内城之外有土城,南临江无墙。同治六年(1867)自旧北门向外扩展一里,沿江区域修筑木栅。光绪九年(1883)改土城为砖城。内城在清代即已废弃消失,外城城墙在伪满时期陆续拆除,目前存市旧食品厂东北角一段城墙。吉林城为圈城,八门:曰东莱、朝阳、巴尔虎、北极、致和、德胜、福绥、迎恩。
伯都讷城:伯都讷副都统驻地
设置:天聪九年(1635),后金于宁江州旧址设伯都讷兵站。康熙二十四年(1685),辟吉林乌拉至黑龙江城驿路,,设伯都讷驿站。康熙三十一年(1692),移吉林副都统一职于此,后改称伯都讷副都统。嘉庆十五年(1810)置伯都讷厅。宣统元年(1909)四月裁撤伯都讷副都统。
城池:伯都讷旧城建在原渤海国夫余府城、辽国宁江州州城址。康熙三十二年(1693),副都统巴尔达以旧城离江渐远,水路交通不便,遂徙治所于城南二十五里之松花江江畔筑城,是为今址,即今宁江区江北城区中心地带。城门名称记载缺略。
三姓城: 三姓副都统驻地
设置:康熙朝,清廷将努叶勒(今卢姓)、葛依克勒(今葛姓)、湖西哩(今胡姓)三姓赫哲族长编为世管佐领,城名因之,为三姓,是貂皮、人参等贡缴、贸易集散地。雍正九年(1731)设三姓副都统,管辖松花江、混同江流域至黑龙江口及库页岛长达三千余里广大区域。光绪三十二年(1906)于三姓城设依兰府,宣统元年(1909)四月裁撤副都统。现为黑龙江省依兰县。
城池:雍正十一年(1733),在越里吉旧城之南筑城。乾隆四十年(1775)、光绪十年(1884)两次重修城墙。自道光二十二年(1840)至民国二十一年(1932),松花江十次水淹城区,俄军、关东军多次破城,城区遭到极大破坏,后逐渐衰落。目前仍存数段夯土遗迹,亦无城门名称记载。
阿勒楚喀城:阿勒楚喀副都统驻地
设置:雍正三年(1725)设阿勒楚喀协领,乾隆二十一年(1756)设阿拉楚喀副都统,宣统元年(1909)四月裁副都统,设阿城县。
城池:雍正七年(1729)于旧上京城北建木城,周仅二里。乾隆四十年(1775)重修城墙,乾隆四十八年(1783)改筑土城。同治七年(1868)扩建,在旧城的南、北、西三面向外拓宽,将原衙署城的街市均圈入城中。光绪二十六年(1900)为俄军攻占,城池遭严重破坏,光绪二十八年(1902)重修。城墙今已无存。阿拉楚喀城门四:东曰保安(后称朝阳),西曰镇静,南曰承化,北曰平易。因阿勒楚喀城为多方要路集聚之地,同年又辟便门六(东二、西三、南一),计十门。光绪二十八年(1902)副都统达桂主持重修,闭东西便门各一,共留八门。现为哈尔滨市阿城区。
拉林城:拉林副都统驻地
设置:康熙二十三年(1684)雅克萨战争筹备期间,清廷于拉林扩建粮仓,储备军粮,称拉林仓。雍正三年(1725)清政府于此设拉林协领。乾隆九年(1744)添设拉林副都统,治所在拉林城(今黑龙江省五常市拉林镇)。乾隆三十四年(1769)裁汰拉林副都统,降为协领,其辖地归并阿勒楚喀副都统兼辖。现为黑龙江省五常市拉林镇。
城池:民国《双城县志》载:“拉林城在县治东南一百一十里,设城之初,驻京旗分两翼以仓城为根点,城为同治七年(1868)佐领永海捐建,土围八里半,高一丈二尺五寸。拉林城门四:南曰志远,西曰恒定,东曰永安,北曰福昌。门旁各修炮台一座,壕宽二丈,深一丈八尺。
珲春城:珲春副都统驻地
设置:康熙五十三年(1714)设协领驻防,同治九年(1870)加协领副都统衔。光绪七年(1881)四月,正式设珲春副都统。宣统元年(1909)四月,裁撤副都统,置珲春厅。
城池:光绪十年(1884),首任副都统依克唐阿筑土城。光绪二十六年(1900),俄军攻城,珲春副都统英廉率部据守四个时晨后城破。民国时拆除城墙,今已无存。珲春城门四:南曰抚绥、东曰靖边、北曰德胜、西曰镇定。
双城堡城:双城堡总管驻地
设置:嘉庆十七年(1812),移驻京师八旗于此垦荒试种。嘉庆二十年(1815)实行屯田,置委协领,后改实授。咸丰元年(1851)改置副都统衔双城堡总管。光绪八年(1882)改总管为协领,并置双城厅,宣统元年(1909)升双城府。
城池:双城堡以其城东南有二古城址而得名。嘉庆二十年(1815),堡内商民捐筑土城。同治七年(1868)再次垒建土城。民国十一年(1922)于城墙上增修炮台,民国十二年(1923)加筑。双城堡城城门四:南曰承恩、北曰洞宾、东曰承旭、西曰永和。建国后城墙日渐颓圮,今仅存承旭门楼。
富克锦城:富克锦协领驻地
设置:光绪八年(1882),置富克锦协领。光绪十七年(1891),加富克锦协领副都统衔。光绪二十一年(1895)三姓垦荒总办赴此勘荒,认为“其地壤广袤肥饶,可择地立镇开荒”。光绪三十一年(1905)组建富克锦设治局,以筹措设县,宣统元年裁撤协领,正式设富锦县,县治在今城西郊上街基。
城池:光绪八年(1882),富克锦协领筑一座小型边防城堡。宣统二年(1910),迁至今址筑城。民国时向西、南、东三面多次扩建,扩建后面积达到2.9平方公里。富克锦城城门五:南曰南昌、北曰清江、东曰东顺、西曰西靖、东北门曰绥安。
(图片源自网络,感谢媒体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