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清康熙三十年(1691)齐齐哈尔建城至光绪三十年(1904)间,驻防满洲旗人、水师营人、站人、官屯人、回民、民人、商人、流人构成齐齐哈尔城居民群体,对于酒的消费需求很大。当时,白酒由辽宁、吉林运入。在坊间或少数民族百姓家,有酿酒者,然非粮食酿造。康熙年间,土著达斡尔人用黄米酿“米儿酒”。达斡尔人、鄂温克、蒙古人用牛马之乳造酒,称马奶酒。
1901年,齐齐哈尔城开放为商埠,出现白酒烧锅。当时有一商户称“汇全店”,在嫩江沿设“汇隆泉”烧锅。清末,齐齐哈尔城益记粮行曾经在省中学(黑龙江图书馆旧址)之北开设益记烧锅。
民国时期齐齐哈尔海山胡同街区图
1914年,商人马子良注册资金18000元,在海山胡同开办聚源永粮栈,同时兼营油坊、豆粕、烧锅,用工19人。1915年,齐齐哈尔地方造酒业有所发展。当时城里有烧锅、黄酒(绍兴酒)、西洋酒和日本清酒。齐齐哈尔的烧锅均为小资本,大型造酒设备尚未引进。
(马子良照片)
1923年9月,王玉天投资12857元,以马子良为经理,用工70人,正式创办聚源永烧锅。烧酒,又称白酒,以高粱、玉米为主要酿造原料。烧酒酿造工厂被称作烧锅。开烧锅要有仓子(原料存储仓库)、磨坊(原料磨碎场)、制面室、窑子房(发酵室)、甑房(蒸馏室)。使用高粱、玉米、糜子、曲子。
老字号聚源永烧锅
之所以选择海山胡同开办烧锅:一是按照方位,海山胡同在齐齐哈尔城先农坛西一里之地,该地原为清代工厂用地,适宜从事与粮食相关的产业。海山胡同东侧是一湖泊,也为聚源永发展提供得天独厚的便利条件。二是开烧锅,水好是第一要素。据《黑龙江外记》卷一记载:“齐齐哈尔井水浊而咸,惟东郭陶家侧一井独甘。有力者争载入城,号曰窑水。”聚源永烧锅打出的井水与陶家井为同一水脉,占水源地利。三是东家王玉天、经理马子良为人忠厚,广结善缘,自开设烧锅,周边百姓无一为难。
聚源永烧锅创设后,齐齐哈尔陆续又有酒厂开设。到1915年,黑龙江省有烧锅约150余家,形成一定规模。
伪满时期作坊
1931年11月,日军侵占齐齐哈尔城,聚源永仍在生产。1935年,聚源永烧锅由王德九任大股东,马子良任经理,继续经营并扩大规模,当时有土、砖房80间。是年11月,伪龙江省公署实业调查,齐齐哈尔有3家烧锅,资本6.3万元,生产白酒787,630斤,产值123,389元,酒糟4,915,980斤,产值16,629元。
1937年6月1日齐齐哈尔日本商工会议所的统计,本年齐齐哈尔共有4家烧锅生产白酒,以下是规模白酒制造企业情况:
表3
烧锅名称 | 投资额(万元) | 职工数(人) | 年产量(斤) | 单价 (元) | 年产值 (元) |
聚源永 | 1.8 | 79 | 657413 | 0.20 | 131482 |
裕泉涌 | 2.2 | 45 | 354561 | 0.20 | 70912 |
龙江(泉)烧锅 | 1.5 | 36 | 168054 | 0.20 | 33610 |
合计 | 5.5 | 160 | 1180028 | 236005 |
当时白酒外运较少。据1938年(伪康德5年)相关统计,当年从嫩江葫芦头码头运出白酒100斤。1939年,聚源永烧锅(兼油坊、粮业。当时电话2007号)经理马子良在永定街开设长记分店,在昂昂溪二道街开设第二家分店,年产聚源永高粱酒百余吨。本年九月,齐齐哈尔商工工会对齐齐哈尔经济进行调查,齐齐哈尔烧锅情况如下:
表4
烧锅名称 | 代表者 | 创设时间 | 投资额度 | 职工人数 |
聚源永 | 马子良 | 民国12年九月 | 1.8 | 79 |
裕泉涌 | 吴佐卿 | 伪大同2年六月 | 2.3 | 49 |
龙江泉 | 冯毓林 | 伪康德6年一月 | 3.0 | 40 |
据该工会统计,1935年三家烧锅产白酒994,515斤;1936年产白酒1,244,052斤;1937年产白酒1,537,693斤;1938年产白酒1,999,893斤。消费以当地为主,剩余船运或铁路向外发送。
酒业的发展,催生酒行业协会。1937年三月,齐齐哈尔出现第一个造酒业组合会,共会员60人,会长吴隆昌,当年经费2055元。
伪满时期,烧锅酿造投资一度在黑龙江省内地方产业中居首位,额度410万有余。1940年(伪康德7年)前后,日本人加强谷物控制,采取紧急措施,缩减烧锅数量。到1942年,齐齐哈尔市的烧锅酒业仅有三家:
表5
烧锅名称 | 业主 | 投资方式 | 开办时间 | 地点 | 生产品种 | 职工数 |
聚源永 | 马子良 | 个人 | 1923年九月 | 海山胡同6号 | 高粱酒、酒糟 | 19 |
裕泉永(涌) | 王润齐 | 个人 | 1933年(伪大同2年)六月 | 菜市街66号 | 烧酒,酒糟 | 16 |
龙江泉 | 郑仁轩 | 合资会社 | 1939年(伪康德6年)一月 | 永定街39号 | 烧酒、酒糟 | 12 |
聚源永烧锅总资金达60万元,年产高粱酒176吨,职工19人。主要设备有甑筒、锡锅、电机等。
聚源涌烧锅大概位置
当时在齐齐哈尔,聚源永号称“南烧锅”,裕泉涌号称“北烧锅”。裕泉涌烧锅的“把头”是河北容城人。为此,他介绍很多河北容城人入南北烧锅工作,许多人成为酿酒技师。又有赵永寿投资2万余元,以孟广淦为经理在东盛街开办的天德合,以及天德永、醴泉居、同兴居等小烧锅。1946年,经理郭露锋投资2000元,在南大街55号开设万源长烧锅。加上聚源永,裕泉涌,以上6户烧锅,店员159名,资本共50043元。
齐齐哈尔白酒工业是地方工业中与油、米、面并列的四大行业。至1946年齐齐哈尔解放,小烧锅再次遍布各县乡村。但生产规模都很小,绝大部分与油坊、米厂、粮栈或杂货店在一起,均属手工作坊。
北大仓地下酒海
1946年4月,西满军区将齐齐哈尔各酒厂收归国有。政权巩固后,对酒类生产、销售实行专卖并建立专门机构统一管理。对分散在乡镇的小烧锅和县、市中条件较为落后的酒厂进行整顿,对不符合要求的进行关闭。整顿后,留有聚源永、浴泉永两家白酒厂和一家啤酒厂、三家黄酒厂。各县保留一家酒厂自给。私人、集体酿酒业绝迹。各酒厂生产的白酒、啤酒、黄酒一律由专卖公司统一收购、营销。
当时,聚源永等烧锅被西满军区后勤部接管。政府实行专酿专卖,不准私人经营酒厂,并确定齐齐哈尔只保留两家。聚源永企业性质变为公私合营,隶属地方实业公司领导,改名为聚源永制酒厂,由资本家王德九继续经营。当时,聚源永制酒厂已经是日产5吨以上的白酒厂家。
这一时期,由于各级政府严格禁止用粮酿酒,控制非定点酒厂生产,一些定点生产的白酒厂经常停工待料,时开时停,有的酒厂关闭或转产。1946年11月,聚源永烧锅资本家王德九因政治案件,其财产被齐齐哈尔市政府全部没收,划归地方国营齐齐哈尔聚源永制酒厂。
蒸馏工艺
1947年7月,聚源永制酒厂与山河盛合并,改名为齐齐哈尔山河盛聚源永制酒厂,为地方国营企业,隶属嫩江企业公司领导。山河盛,实为“三和盛”,是从事粮食加工的企业。
1948年1月,山河盛聚源永制酒厂改名为齐齐哈尔聚源永制酒厂,移交给嫩江省财政厅供应处。同年6月,又移交给省企业管理局,日产白酒3000余斤。
1949年,裕泉涌被更名为齐齐哈尔第二制酒厂。1951年5月,齐齐哈尔聚源永制酒厂与齐齐哈尔第二制酒厂合并成为齐齐哈尔制酒厂,实行统一管理,隶属黑龙江省企业公司,厂址在海山胡同,职工由150人增加到232人,其中技术人员5人,年产白酒901吨。
1954年以后,在计划经济体制内齐齐哈尔制酒厂先后与富拉尔基酒厂、齐齐哈尔曲种厂、齐市汽水公司、富拉尔基造纸厂合并实施统一管理,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生产的品种也逐年增加。1955年,根据当时社会需要,工厂设白酒、制曲、曲种、汽水四个车间,并设生产、技术、财务、供销、人事、秘书6个股。职工230名,年产白酒900吨,工业总产值13.26万元。本年,开发红果酒、山楂酒、橘子酒、五加皮酒等7种新产品。1956年,市政府投资30万元,对制酒厂进行技术改造:新建2500平方米制酒车间,增加4台自动吊车,8台扬渣机,并将“曲匣制曲”改为“通风制曲”。1957年,产量2006吨。1959年,年产白酒2543吨。
北大仓酿酒窖石:五大连池火山石
1958年后,齐齐哈尔制酒厂开始研制优质白酒。在政府主导下,先后5次派人到全国各地名酒工厂,特别是茅台酒厂学习。根据齐齐哈尔气候特点,结合自身酿酒技术,总结出“池上堆积”、“酒尾浇量”、“清蒸混做”、“双轮底”等操作法,1960年,试制成功“北大仓酒”。经有关专家鉴定,认为该酒“酒质清澈,色泽微黄,酱香突出,醇香浓郁,入口柔和,回味绵长”。同年生产白酒2158吨,其中“北大仓酒”6吨。
北大仓前身齐齐哈尔制酒厂出品的龙沙陈麯
1961年至1963年,农业遭受自然灾害,制酒原料不足,白酒产量大幅度下降。1961年,产白酒619吨,其中北大仓酒14吨,比1960年减产71.3%。1962年,生产白酒761吨,其中北大仓酒11吨,比1960年减产64.7%。1963年生产略有回升,白酒产量增加到1083吨,其中北大仓酒16吨,但比1960年仍低50%。1964年,“北大仓酒”年产量达到33吨,省内销售外,还远销北京、天津、上海、广东、四川、辽宁、吉林、内蒙古。
“文化大革命”期间,酿酒业受到冲击,生产不够稳定。1966~1968年,工厂产量较低,年产白酒在1300~1700吨,实现利税150~240万元。1968~1976年,年产量维持在2000~2600吨,年实现利税350~360万元。1976年,工厂新建1500平方米瓶酒车间,从罗马尼亚引进一条瓶酒自动灌装线,实现刷瓶、灌装、压盖、贴标等工序的机械化。
1980年,齐齐哈尔制酒厂将富拉尔基造纸厂改建为制酒一分厂,北大仓酒年产量达到1000吨。向日本、菲律宾等国家及香港、澳门出口13.8吨,价值20.5万元。改建富拉尔基造纸厂为北大仓酒厂分厂,总投资340万元,建2200平方米北大仓酒车间,980平方米瓶酒车间及420平方米的动力车间。设计能力为年产北大仓酒1000吨,可储酒1200吨,能保证优质白酒3年储期的需要。本年,精装北大仓被评为黑龙江优质产品。
1981年10月,经齐齐哈尔市经委批准,齐齐哈尔制酒厂正式更名为齐齐哈尔北大仓酒厂。工厂贷款284万元,对普通白酒进行技术改造,建成年产5000吨的酒精车间,新增蒸馏塔及附属装置1套,大型发酵罐13个,于1982年第三季度建成投产。改造完成后,生产全部实现机械化,酒精度稳定在96度以上,各项理化指标均达到国家标准。
上个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齐齐哈尔市企业内部经营体制改革。齐齐哈尔制酒厂先后实行厂长负责制、承包责任制,破除“铁饭碗”、“铁交椅”、“大锅饭”,实施“干部、用工、分配”三项制度改革,生产发展较快时期。1982年,北大仓酒厂生产饮料酒134626吨,其中系列优质酒特酿北大仓、精装北大仓、普装北大仓等品种3601吨。1983年,北大仓酒厂生产白酒9633吨(北大仓酒783吨)。1984年,生产白酒9846吨(北大仓酒1037吨)。至1985年,企业固定资产原值1504万元,净值1295万元;有职工1337人,其中技术人员68人;完成工业总产值1815万元,实现利润105.7万元,上缴税金470.5万元。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经济处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受大气候影响,90年代,齐齐哈尔白酒销售市场大面积萎缩,主导产品北大仓酒的市场占有率和覆盖面分别下滑到北大仓酒成名以来的最低点和最小范围。到1994年,累计潜亏2500万元,银行贷款4500万元,资产负债率高达189%。
北大仓酒厂酿酒技师孙先生进行工艺指导
1994年,北大仓酒厂实施剥离分立,在富拉尔基的一分厂成立具有法人资质的齐齐哈尔天兴酒厂。1995年,以齐齐哈尔北大仓酒厂中的银行抵押资产为注册资金,重新组建黑龙江北大仓酒厂,原齐齐哈尔北大仓酒厂关停并进入破产程序。1997年3月,齐齐哈尔市中级人民法院宣告齐齐哈尔北大仓酒厂正式破产。
1997年,黑龙江北大仓酒厂充分利用国家给予齐齐哈尔市的“优化资本结构试点城市”的优惠政策,成功迈出“先分后破”、“重组启动”和“集团振兴”的改革三大步。1997年3月,黑龙江北大仓酒厂进行股份制改造,成立黑龙江北大仓酒业有限责任公司。同年8月,以“黑龙江北大仓酒业有限责任公司”为核心企业,组建黑龙江北大仓集团有限公司。先后控股组建黑龙江北大仓酒类销售有限公司、黑龙江北大仓物资经贸有限公司和黑龙江北大仓酿酒有限公司。由于企业机制灵活,一年内扭亏增盈715万元,结束连续多年亏损的历史。
1999年,北大仓集团改制为民营股份制企业;2000年,集团实现民营资本控股;2002年,经过国有资本全部退出的产权制度改革,集团成为民营股份制集团公司。改制后,集团积极适应市场,研发新产品,经过不懈努力下,到2017年,126款名酒构成北大仓部优、君妃、国粮、辉煌、老枪等40个完整名酒系列。
进入新时代,北大仓人发扬光大六十年代周恩来总理赞誉,继承八十年代国家名优白酒的优秀基因,北大仓商标连续7年被评为“黑龙江著名商标”,2003年被国家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2009年企业被评选为“龙江老字号”企业,2010年被评选为“中华老字号”企业,2009年北大仓酒传统酿制技艺被列为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北大仓拥有“中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殊荣,北大仓酒多次搭乘“神舟”航天飞船进入太空,拟实现北大仓酿酒技术新突破。
一百一十年,弹指一挥间,北大仓如一艘巨轮,乘风破前浪,扬帆再启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