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里的习俗

文摘   文化   2024-02-09 19:57   黑龙江  

    中国民间在过大年(今为春节)时,特别是在农历正月,有许多日子都有一定的讲究,日久形成习俗,在东北主要有:

    元旦拜年。过去以农历正月初一为日之元,初一日之晨即为元旦。在这一天,家家设香烛酒馃,拜天地祖宗,次与尊长拜年。再到邻里亲友处贺年,一般是年幼者先去,年长者后去,互相往还。

    回娘家。正月初三,是这一年中出现的第一个三,旧称为黄道吉日。有些地方,新婚夫妇在这一天要带着礼品到女方娘家,给岳父岳母拜年,谓之拜新年,岳父家要隆重招待女婿。此礼要连续三年。

    破五。俗称正月初五为破五。旧俗称正月初三、初四、初五为“捏三”、“破五”,初五这天家家都要放爆竹、吃饺子.初五这一天吃饺子,谓之捏破。所谓捏破,乃取意把“破”捏合理顺,即可万事如意。也有在这天做蒸饺吃的,是取蒸蒸日上之意。

    开市。“破五”过后,年禧基本过去。一般店铺在初六日的凌晨,要举行“送神”,这时鞭炮齐鸣,伙计们猛劲摇动算盘,用秤杆敲打秤盘,这些声音在店内店外响成一片,谓之“响当当,大吉大利”。这时店铺的门窗全部开启,露出“开市大吉,万事亨通”的红纸对联,一年的营业从此开始。

    人日。从正月初一到初十,人们分别按顺序将它排列为鸡日、狗日、猪日、羊日、牛日、马日、人日、谷日、果日、菜日。用这种排定的日子与人、畜、物相对照,从而占卜年内相关事物的盛衰。如这一天天气晴好,便是其所主之物兴旺的预兆。人日又称“人胜节”,人们在这天要给小孩煮鸡蛋,合家吃面。有的人家吃年糕,取年高益寿之意。也有吃蒸饺的,说是祈求“气旺”。

    忌针。正月,妇女忌针。这种习俗在唐代就有了,张籍的《吴楚歌》即有“今朝社日停针线”之句。在东北,人们以初八、十八、二十八为莲花日,认为“动针不吉”。

    元宵。又称灯节 正月十五日古称上元节,俗称元宵节或灯节。因为这一天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故称元宵或元夜。据《唐会要》载,太极元年(712),唐玄宗李隆基为庆贺国泰民安,下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放灯烛三夜。传统的灯节,就从此开始了。当时在长安(今陕西西安)安福门外,搭起二十丈高灯轮,点起五万余盏花灯,极为壮观。至宋代,有许多描写元宵灯火的诗作,可以反映当年的兴盛。在东北,当金太宗之时还不知元夕张灯。至金世宗大定十年(1170)正月甲子,“命宫中不得张灯”。然而至大定二十三年(1183)年元宵节,竟出现“广乐园灯山焚,延及熙春殿”之事,可见灯火已盛。至清代,方式济的《龙沙纪略》中有“上元赛神,比户悬灯”。后西清在《黑龙江外纪》中也有“上元,城中张灯五夜,村落妇女来观剧者,车声彻夜不绝。有镂五六尺冰为寿星灯者,中燃双炬,望之如水晶人,此为难得”的记述。这都是康熙、嘉庆年的情况。道光年间女诗人顾太清写过一首咏冰灯的《浪淘沙》,词云:“宝塔十三层,楼观飞惊。清凉世界住飞琼。姑射仙人肌胜雪,玉佩从琤。巧制太轻盈,细镂坚冰。六鳌海上势崚嶒。看到雪消明月夜,万点寒星。”文学创作记下了冰灯制作精巧。悬灯之习传沿日久,而贯于古今。在张灯之外,家家还要吃元宵。说到吃元宵,据考早在陏唐之时即已有了类似的食品。元宵多是用粘米面滚成或水粉包成的球形食品,因为在元宵煮,故名。元宵又有圆子、浮圆、粉果、汤圆等名称。

    走百病。正月十六,妇女们有出门漫步的习俗,谓之“走百病”。有的还带着孩子在雪中打滚,俗称“脱晦气”。

齐齐哈尔市北三区达斡尔族学会(部分)

    抹黑。正月十六日的晚上,不分男女长幼要互相抹黑(锅底灰),认为被抹的人会一年平安吉祥。据说这种活动来源于满族,不过达斡尔族、汉族也有这种形式。现在这种习俗已经在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中,渐渐不见流行了。

    填仓。正月二十五日为填仓节。在农家有煮粘高粱米饭放在仓房的习俗;也有煮大楂子饭放在仓里的;还有用秫秸扎成小马插在饭上,以示在家里驮粮,祈求丰衣足食的。自古以来,以农为本的民族养成靠天吃饭和敬天法祖的思想观念,填仓反映了人们对天神恩赐的祈昐,表现出了劳动人民世世代代传沿下来的希望。

    正月里的习俗是中国岁时文化的一部分,是我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对自然的时间规律性认识的反映,岁时充满了无限生机。

    作者七十余岁像

    (选自谭彦翘著张守生编校《龙沙笔谭》)


卜奎书院
传播齐齐哈尔地方历史文化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