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驻防八旗:盛京将军辖区七城

文摘   历史   2024-01-11 14:46   黑龙江  

编者按:毋庸置疑,东北许多重要城镇核心历史文化是清代驻防八旗文化,但许多人并不了解。从顺治朝至光绪朝,清廷在东北实行军府制,设盛京、吉林、黑龙江三将军,锦州、宁古塔、齐齐哈尔等二十四城副都统或总管管理军政、民政、城建、司法等各项事务。说满语、服满俗、习满艺是当时社会主流文化。直至清末,伴随移民招垦持续深入,汉族人大量涌入东北,才形成融合关内、关外汉族少数民族文化的“关东文化”。解放后,在东北老工业基地文化加持下,最终形成“东北文化”以及如今的东北文化现象。下面,编者简要梳理清代东北驻防八旗二十四城设置及城池状况,供大家了解。因哈尔滨、长春建置较晚且受驻防八旗文化影响较少,略之。

盛京将军

顺治元年(1644),八旗从龙入京定都北京。遂以正黄旗内大臣统领盛京八旗驻防军,顺治三年(1646)改昂邦章京,即盛京将军前身。康熙元年(1662)改称镇守辽东等处将军,康熙四年(1665)更名镇守奉天等处将军,乾隆十二年(1747)更名镇守盛京等处将军,下辖七城。

盛京城:后金都城,盛京将军、盛京副都统驻地

设置:顺治元年(1644)清廷迁都北京后以盛京为留都,设梅勒章京(副都统)二职管辖。顺治三年(1647)设盛京昂邦章京(将军)。康熙元年(1662)改梅勒章京为盛京副都统。雍正五年(1727),移一职至锦州,后改称锦州副都统。雍正十三年(1735),置奉天府。光绪三十三年(1907)裁撤盛京将军、盛京副都统。

城池:后金天命十年(1625)迁都于此,天聪元年(1627)至五年(1632)扩建。康熙十九年(1680)于内城之外筑外城,康熙三十二年(1693)重修内城。乾隆年间历经五次大修。民国十八(1929)至十九年(1930)拆除城墙。目前仍存部分城墙遗址。盛京城“八门”:北东曰福胜(大北门)、北西曰地载(小北门)、南东曰德盛(大南门)、南西曰天佑(小南门)、东北曰内治(小东门)、东南曰抚近(大东门)、西北曰外攘(小西门)、西南曰怀远(大西门)。

锦州城:锦州副都统驻地

设置:崇德七年(1642)松锦决战后,锦州为后金所占。顺治元年(1644)设八旗驻防。康熙三十七年(1698)八旗满洲、锡伯合驻。雍正五年(1727),移驻盛京副都统一职,后改称锦州副都统,统旗兵千人驻防。光绪三十四年(1908)九月裁撤。

城池:因袭明代,咸丰六年(1856)重修城池。伪康德七年(1940)后逐步拆除城墙。解放战争中,老城毁于战火。锦州城四门:南门曰永安,北门曰镇北,东门曰宁远,西门曰广顺。

熊岳城:熊岳副都统驻地

设置:顺治初年置城守尉,雍正五年(1727)六月设熊岳副都统,管理熊岳、复州凤凰城、岫岩、旅顺口等地八旗事务。道光二十三年(1843)二月,因洋面紧要,副都统移驻金州。

城池:古城为正南正北走向,南北略长,东西稍窄,现存基本保留明清时期城池布局,城址轮廓可辨,局部城墙遗迹仍存约八米,被当地居民砌于房墙内;东城墙残存约一百米,可见青砖墙体,南北城墙均已不存。熊岳城二门:南门曰迎熏,北门曰绥德保留至今。

(熊岳外城)

辽阳城:后金首府、辽阳府驻地

设置:后金天命六年(1621),努尔哈赤迁都至辽阳,称东京城。天命十年(1625),将京城迁往沈阳,于辽阳设府,辖辽东大部地区。顺治十四年(1657),裁撤辽阳府,置辽阳县,归属奉天府管辖。康熙三年(1664)改县设州,隶奉天府管辖,州治在今辽阳市。光绪三十三年(1907),清廷制作《东三省督抚办事要纲》设辽阳州。光绪三十一年(1905)日俄战争后,开放商埠。

城池:后金天命六年(1621)攻占辽阳后,于河东岸筑东京城,康熙二十年(1681)废城。乾隆四十三年(1778)重修辽阳城城墙,目前存部分城墙、东门瓮城遗址。东京城亦存部分遗址,城廓清晰,今已辟为遗址公园。辽阳城六门:辽阳城周长二十四华里,分南北二城,两城相连呈“日”字形。南城城门六:南曰安定、泰和,东曰平夷、广顺,西曰肃清,北曰镇远。四角各有角楼,东南曰筹边,东北曰镇远,西北曰平胡,西南曰望京。北城城门三,东曰永智,西曰武靖,北曰无敌。

金州城:金州副都统驻地

设置:康熙二十六年(1687)设城守尉。道光二十三年(1843)熊岳副都统徙此。光绪二十年(1894),日军占领辽东,于金州设立军政署,实行军管。次年,俄、德、法三国“干涉还辽”,清廷得以恢复建制。光绪二十三年(1897),清俄签订《旅大租地条约》,金州周围皆成俄国租借地。光绪二十六年(1900),俄军突袭攻占金州,金州副都统寄治盛京。此后至清亡,清廷未能在金州地区行使行政权。

城池:因袭明代,乾隆四十三年(1778)重修城墙。金州城四门:东曰春和、南曰承恩、西曰宁海、北曰永安。四门外,均有坚固瓮城。

兴京城:兴京副都统驻地

设置:兴京城,即赫图阿拉。后金天命元年(1616)建都于此,天命六年(1621)迁都辽阳,天聪八年(1634)尊为兴京。康熙二十六年(1687)设城守尉,光绪元年(1875)添设副都统。

城池:兴城古城略呈正方形,城墙周长三千二百余米,墙顶外沿筑垛口,内修女儿墙。城墙基础砌青色条石,外砌大块青砖,内垒巨型块石,中间夹夯黄土。目前旧城内、外城墙都有部分残存,城门遗迹尚清晰可辨。兴京城四门:东曰春和,南曰延辉,西曰永宁,北曰威远。各城门上修筑高耸的箭楼,各门内侧沿城墙修有蹬道。四角高筑炮台,突出于城角,用以架设红夷大炮。

海龙城:副都统衔总管驻地

设置:光绪五年(1879)二月,设围场海龙城总管,领八旗兵丁“按月巡围,挖筑围堆,分管界段,催收课赋”。光绪六年(1880),加总管副都统衔。同年置海龙厅管理民政,光绪二十八年(1902)升府。宣统二年(1910)裁撤副都统衔总管。民国二年(1913)降为县,今属吉林省梅河口。

城池:据海龙抚民厅首任通判杨文圃(光绪六年,即1880年任)之子杨同桂于光绪年间所著《沈故》卷三“海龙城”条载:“遵槎尔筏岭以西,旁见旧城之基焉,雉堞无存,土垒尚在。”由此可知,当年有城门。

(图片源自网络,感谢支持)

卜奎书院
传播齐齐哈尔地方历史文化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