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晓得有此称谓的人,只有齐齐哈尔城市中的老人或者边远郊县的一些人。年轻人大都不知“臭糜子”所谓何事。而与“臭糜子”对应存在的穄子米饭,也只存在于餐饮的历史之中。
“臭糜子”是什么意思
“臭糜子”是一个齐齐哈尔地方历史上对一特定族群的俗称,代指齐齐哈尔的土著族群(本地语“此地人”,下同),是外来人(历史上的流人、流民)对本地土著人的俗称。在泰来县、嫩江县、龙江县、讷河市和甘南县,对土著人也有如此称谓。起因是此地人喜欢食用一种穄子米饭(也称糜子米饭,下同)。而这种穄子米制米过程(熟穄子米)或者是煮熟的米饭,有一种特殊的气味,此地人闻之为香味,非土著人则闻之为臭味而不食此米。此俗称没有褒贬之义。
此俗称在清中期即已出现。《黑龙江外记》有记载:“齐齐哈尔产糜子,土人以为常食,南人来此,多不能下咽。因相呼曰:臭糜子。其生砻熟饮,味颇香软,亦谷食中之常品”......
上面的图片是大黄米(用粘性糜子籽粒制米)。大黄米可煮饭食用,磨成粉之后(黄米面)是粘性特色传统食品的主要原料。最好的粘豆包就走黄米面作的,但现在市售粘豆包已用粘玉米面取代黄米面,粘玉米面成本较低。
糜子是什么农作物
糜子,原名:稷、穄、黍,禾本科一年生草本谷类作物。糜子植株比高粱矮细,比谷子高粗。糜子生长期短(90天左右),耐旱、耐瘠薄,耐盐碱,在我国北方种植广泛。糜子的单位面积产量较低,经济效益较差,现在很少大面积种植,现在只作为春灾补种作物和特色食品原料需要而种植。糜子的茎杆细直少节,是制作笤帚的传统原料,所以又称糜子为笤帚糜子。
黄米与穄子米
糜子籽实磨去颕皮叫糜子米,又叫作黍米、稷米和黄米。米粒淡黄色,小圆颗粒直径大于小米。糜子的籽粒有非粘性与粘性之分,在黑龙江称非粘质糜子为穄子,磨米后称穄子米(西部地区称硬黄米)一般供食用(米饭或炒米)。糯性糜子称粘糜子,磨米后称作黄米,(西部地区称软黄米)用途广泛,可磨面作粘性糕点,古代也广泛用于酿酒。
上面的图片是穄子米。穄子米有两种制米方式。一是生穄子米,即指穄子籽实直接磨去颖壳制作成米。另一种是熟穄子米。加工方式较为原始,将穄子籽实上锅蒸熟,然后去除水份(炕干或晒干),再加工成米。熟穄子米颗粒颜色较深。特殊气味更浓。清方式济《龙沙纪略》记载曰“卜奎土最广瘠,惟产糜子,似小米而黄即糜也。夏秋间,以未脱者入釜,淺汤热熯爆以烈日,焙以炕火,香软可食。冬则生砻,香稍减”......
上图是糜子的植株照片
关于穄子米的食用方式
穄子米的食用方式只有两种,穄子米饭和炒米(糊米)。
穄子米饭制作方法,只有一种捞饭。水米置锅中,水略宽,熟至米粒开花(不可熟烂)捞饭在盆中,米汤盛出。米饭再蒸一会儿即好。穄子米饭松散,米汤奶黄。
穄子米饭鲫爪鱼(鲫鱼)汤是此地人的经典吃法。就是活鲫鱼将穄子米粒吞入腹中,然去鳞取胆(不开膛,有技术含量哦!)后,制鱼汤,鱼腹中的穄子饭别有一番风味(鱼香与米香结合)。但做法比较复杂,要求也比较高。见张港老师的《穄子米饭鲫瓜鱼汤》一文有详细的描写。另一种是简洁的吃法,即穄子米饭配鲫瓜鱼汤,只能是冬春的鲫魚(肚子里不脏)而且也是不开膛取胆的。我见过我母亲这个手艺,在鲫鱼侧面鳃后切一小口,用手一托一挤鱼胆就露出体外。
炒米就是将穄子米炒至微焦糊即成。干嚼炒米配奶茶这蒙古人的吃法。糊米水就是用炒米冲水喝,类似于现在的大麦茶。我在一九六五年去郊区雅尔赛公社拔大草时,当地人向田间送的饮用水就是这种糊米水,有一种淡淡的穄子米糊香味儿。其实穄子米也是入药的,有和中益气凉血解暑的功效。看来我们的先人也是有智慧的。
“臭糜子”是齐齐哈尔历史造就的,齐齐哈尔开发早期气候寒冷土地贫瘠,只有糜子适者生存。当糜子不是主打食粮时,“臭糜子”也走进了历史!
说了半天,我自己也是一个“臭糜子”,纯正此地人。按家谱记载我的先人是齐齐哈尔城最初的开拓者之一。我的我对穄子米饭,也是情有独钟,很喜欢那种味道。(文中图片来自网络,2024.11.02厦门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