敖勒永俊:达斡尔族渔业

文摘   2023-12-22 13:31   黑龙江  

达斡尔族人擅于捕鱼,渔业历史悠久。嫩江和阿伦河为生活在周边的齐齐哈尔达斡尔人提供了丰富的渔业资源。曾有进贡清廷的大鳇鱼,也有“三花五罗十八子”中的鳌花、鳊花、鲫花、哲罗、法罗、雅罗、胡罗、铜罗、鲤子、鲫瓜子、嘎牙子、麦穗子、川丁子、柳根子、白漂子、葫芦子等,常见的鱼有40多种。


早期主要有鱼叉、鱼罩、钩和鱼簗子等简单的渔具,清光绪年间,汉族人发明了丝挂子和拉网,达斡尔人的渔业生产飞速发展。


捕鱼除日常渔具外,船是明水期捕鱼的必备的渔具。起初,是用较粗的整木做的独木舟,以后逐渐演变,发展为木板、铁皮材质的船,现在的船大都是在铁船上安装了机动螺旋桨,手摇桨只是在短距离、小范围使用。

哈迪(鱼簗子)是在秋冬使用,传统捕鱼法。早期用柳条子做簗子的挡坝,木桩固定,柳编做须笼,鱼多时每晚要倒好几次。现在的鱼簗子大都用胶丝的网。

达勒(鱼罩)是传统渔具。形如锥,上小下大,柳条绳系而成。入伏后,水泡和江河水浅处,反复用鱼罩捕扣。


达杆(坐网)是传统渔具,袋子网的前身。早期用麻线织造,形如口袋,木弓撑开网口。网底拴一根长绳,与木柄一起拿于手中。选有回流水位不深处下网,坐等。鱼进则绳振,速提网捉鱼,放入囤内。再下,反复进行。

希格波(插小眼)是冬季用鱼叉捕鱼的一种方法。选鱼常出没处,打冰眼,铺垫子,头盖物遮阳,待鱼进入冰眼区域插之。除插小眼外,布日科索波(插青棚)也用鱼叉。与其不同,此法搭棚,棚内打眼,坐等。塞日库拉(旋网)是小型渔具。早期是麻线和棉线的,织出的新网用猪血煮,使其坚韧顺滑,耐腐蚀。后期多用尼龙线,涂抹清油。


霍龙科·阿勒格(袋子网)属大型渔具。形如口袋,早期用棉、麻,猪血煮防腐。20世纪70年代有了尼龙和胶丝的网。一般在秋季选水深流急处下网。两岸各固定粗木一根,中间绑上较粗的纲绳(由麻、尼龙到钢丝),把网固定在纲绳上。下网、出鱼得用船,一般两三日,晒网一次,打下网上杂物,再下。原先下袋子网,都另设一间网房子,如今天交通便利,不用网房子了。

捎(搬罾子)专捕小鱼。材质由棉纱网到胶丝纱。在浅水处,几分钟提一次,多为老人或妇女使用,夏季亦能避暑。


丝挂子早期是尼龙线的,木制网漂子,上下纲用麻线或棉线,粘土烧制做底脚子。明水期和结冰期都能用。拉网是大型渔具。在明水期和结冰期都能使用。早期的拉网是由麻线、棉线,用猪血煮防腐。木块做网漂子,粘土烧制做底脚子。来钩是传统渔具。竹片上每隔一尺半安装一个铁钩,一端安装木棍,钩尖朝向木棍。冬季在水域边角处使用。


阔日库勒(搅捞子)是传统渔具。早期用木条或竹片围圆,其上安装网兜,固定在木棍上。冬季在水泡子或将干涸的小河上,打冰眼后,用其搅动,兜鱼,反复进行。蹶的钩在明水期使用,钩放饵,选陡崖回流处,将钩杆插好。一般次日早晨遛钩。地龙是现代渔具,明水期和结冰期都能用。


圈网属现代渔具,20世纪80年代由花篮演变而来。


罐头·勒瓮科(罐头瓶子)是由鱼囤演变,用油粘纸或自行车胎做倒须装于口部,抹饵掷于水中,隔几分钟遛一次,得小鱼。


早期,打出的鱼只是自产自用,集体出网,打出的鱼按股分配。渔产品上市约始于清末,民国时兴盛。中东铁路使齐齐哈尔达斡尔人的渔产品有了销路,开始为卖而捕。

达斡尔族的渔业生产中也有禁忌。在渔场不能拿着鞭子走;禁止戴孝的人去渔场;在网房子,不能坐在门坎上,也不把筷子横放在饭碗上……


由于环境和管理因素,前些年渔资源受损严重,如今政府加大力度,渔业部门积极管理,渔资源逐渐好转。随着旅游事业的发展,在梅里斯达斡尔族区又有了“达斡尔族冬捕节”和“达斡尔族开江节”,旨在弘扬达斡尔族渔文化,发展区域经济。

(选自敖勒永俊美篇:齐齐哈尔达斡尔族渔业)

卜奎书院
传播齐齐哈尔地方历史文化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