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通鉴杂谈之黎明前的黑暗系列,每篇都是原创精品,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本公众号,回复“秦汉”可获取50余本秦汉史电子版学习资料。
汉惠帝二年,也就是公元前193年的春天,发生了一件怪事。《资治通鉴》中是这样记载的:春,正月,癸酉,有两龙见兰陵家人井中。
什么意思呢?也就是在正月初四这天,在兰陵百姓家中的水井中,发现了两条龙,而且一直在井里待了三天才离开。
虽然咱们中国人自称龙的传人,但在我们的认知里,龙一直都是我们虚构出来的,怎么可能会出现在正史中呢?而且还言之凿凿,连具体时间和地点都记得清清楚楚,这件事到底是不是真的呢?
如果这事是真的,那兰陵百姓家中的的井里那两条龙到底长什么样呢?是怎么到了井中,又是怎么离开的呢?如果这事不是真的,是谁杜撰这事呢?目的又是什么呢?
(1)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以龙的传人自居,自从伏羲氏以龙纪元开始就与龙结下了不解之缘。炎帝时应龙助耕的传说,黄帝则乘龙飞升成仙,颛顼帝乘龙至四海,禹王斗蛟龙而治水,孔子称赞老子犹龙,始皇帝嬴政更是自称“祖龙”。
那么自然界中是否真的有龙这种动物呢?正史中除了汉惠帝二年这次记载的井中现龙事件,还有其他类似事件吗?你别说,类似的记载还不是一次两次,也不是十次八次,而是成百上千次。
比如在西汉历史上,就有下面几条:
惠帝二年(前193年)春正月癸酉,有两龙见兰陵家人井中,乙亥夕而不见。
文帝十五年(前165年),黄龙见于成纪。
宣帝甘露元年(前53年),黄龙见新丰。
成帝鸿嘉元年(前20年)冬,黄龙见真定。
王莽天凤年间,黄山宫有死龙。
到了东汉,黄龙也没闲着,而且还越来越忙:
东汉光武帝建武十二年(36年)六月,黄龙见东河。
章帝建初五年(80年),有八黄龙见于泉陵,相戏,其二大如马,有角;六大如驹,无角。
安帝延光元年(122年),九真言黄龙见武功。三年(123年),历城、琅邪言黄龙见。四年(124年)正月,东郡又言黄龙二见濮阳。
桓帝建和元年(147年),沛国言黄龙见谯郡。元嘉二年(152年),济阴言黄龙见句阳,金城言黄龙见允街。延熹七年(164年)六月壬子,河内野王山上有龙死,长可数十丈。
灵帝熹平五年(176年),沛国言黄龙见谯郡。光禄大夫桥玄问太史令单飏:“此何祥也?”曰:“其国后当有王者兴,不及五十年,亦当复见。天事恒象,此其应也。”宫内黄门侍郎殷登默而记之,至四十五年,登尚在,时为汉献帝延康元年(220年)。
其实不止汉代有龙的记录,接下来的三国魏晋一直到清朝,古人对于龙的记载在长达2000多年的时间轴里从未间断,所有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对于龙的描述都十分细致。
有学者统计统计,从汉高祖五年至隋仁寿四年的806年间,见龙的记载多达108次。之后关于龙的记录更是层出不穷,甚至一直延续到民国年间,东北地区仍有人声称亲眼目睹了龙的存在,比如著名的营口坠龙事件。
(2)
既然历史上有那么多关于龙的记载,而且还是正史中记载的,那么龙是不是真的存在过呢?
除了历史上文字记载,还有古人在汉代就把龙放在了十二生肖里面,而十二生肖里面除了龙之外,都是真实存在的生物,这又怎么解释呢?
从甲骨文和金文的造型来看,古人对龙的认知似乎是一种身体较长、能够弯曲扭动,后面拖着长尾巴的爬虫类动物。龙头部较大,头上有角,身上还有鳞片和背鳍。
《现代汉语词典》对“龙”的定义是:“龙,我国古代传说中的神异动物,身体长,有鳞,有角,有脚,能走,能飞,能游泳,能兴云降雨。”这与我们对龙的传统认知并无大的出入。
对于中国神龙崇拜的起源,闻一多先生提出了“综合图腾说”,大体是说在图腾未合并以前,所谓的龙只是一种大蛇,而这种蛇的名字就叫作“龙”。
不过随着一个以大蛇为图腾的团族的兼并和吸收,龙逐渐接受了兽类的四脚,马的头、鬣的尾,鹿的角,狗的爪,鱼的鳞和须,最终成为我们现在所熟悉的龙。
不过古人可能不认同这种观点,因为古人从来都没有把龙当作一种想象中的神奇动物,而是把它当作一种切实存在的动物。
在古代典籍的记载中,龙通常从天上坠落,坠落在地后能够爬行。缺水是龙的首要威胁,民众应该尽可能帮助它,为它搭起凉棚以遮蔽阳光,还要不断用水浇淋它的身体,帮助龙再次飞腾。
根据这种特点,有人推测龙是一种由为生存登陆陆地的鱼类动物进化而来的两栖动物,而两栖类动物的黏液分泌则是维持皮肤呼吸功能的手段。因为它的肺功能相当低下,无法满足长时间的陆地运动。
(3)
在古代文献中,据蔡墨与魏献子的一段对话记载,孔甲时代即夏王朝的第十三代君主,曾经存在过一批豢养龙的专业人才。
虽然豢龙术在孔甲时代已经近乎失传,但这也意味着在夏朝初期和夏朝之前,中原地区曾经有过豢养龙的事业,这可能与当时的气候条件有关。当时中原地区存在大面积的沼泽、竹林、草原和森林,气候温暖湿润,有利于鳄类动物的繁衍。
然而,随着气候的变化,这种适宜于龙的生存环境发生了改变。在夏代末年起,龙的踪迹逐渐减少,大多数龙隐伏于深渊暗壑。
古人将这个变化归咎于君主失道政治衰败,但从科学的角度来看,中原地区的气候在夏商之后发生了显著变化,不再适合龙的生存。
在历史记载中,秦汉乃至曹魏时期的见龙记录几乎都是关于“井龙”的,即在井水中发现龙的踪迹。这或许是因为,三国时代是中国气候史上一个明显转向寒冷的时期。而此时发的龙,其实是一种由为生存登陆陆地的鱼类动物进化、存活到文字时代的古老两栖动物。
龙麟直接从某种古代鱼鳞演化而来,并且像硬骨鱼鳞一样,形成以后便终身生长。龙的腥臭味来自其体表分泌的黏液,而两栖类动物的黏液分泌是维持皮肤呼吸功能的重要手段。这种独特的解释为龙的形象和习性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4)
龙没有翅膀却能腾空而起驾雾翱翔,对今天的我们来说绝对是不可思议的。如果假设龙是真实存在过的,并且它没有翅膀却能飞行,那么我们需要从生物学、物理学或者超自然的角度来探讨其可能的飞行机制。以下是一些假设性的解释。
第一种是生物力学特殊结构。龙可能拥有一种独特的身体结构,使得它们能够在没有翅膀的情况下产生升力。例如,它们的身体可能非常长且灵活,能够像蛇一样在空中扭动,通过身体的快速摆动和旋转来产生向前的推进力和向上的升力。此外,龙的鳞片可能具有特殊的空气动力学特性,有助于减少空气阻力并增加升力。
第二种是能量场或神秘力量。在超自然的解释中,龙可能拥有一种能够操控周围环境的能量场或神秘力量。这种力量可能允许龙在不需要物理翅膀的情况下悬浮在空中,并通过某种方式产生推进力以维持飞行。这种解释虽然缺乏科学证据,但在许多神话和传说中都有类似的描述。
第三种是轻质骨骼和强大肌肉。龙的骨骼可能相对较轻且坚固,同时拥有异常强大的肌肉系统。这种组合可能使得龙能够在不依赖翅膀的情况下,通过强大的肌肉力量来推动自己飞行。然而,这种解释仍然需要克服空气动力学上的挑战,因为即使拥有强大的肌肉和轻质骨骼,也需要一种机制来产生足够的升力以克服重力。
第四是利用气流和天气现象。龙可能具有感知和利用气流、热气流或天气现象如上升气流的能力。它们可能能够感知到这些气流的存在,并巧妙地利用它们来提升自己的高度和速度。这种能力类似于现代滑翔机或风筝的工作原理,但显然需要更高的智能和适应性。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更开脑洞的猜想,比如龙掌握了反重力原理,像磁悬浮列车和火箭,都是借助了和重力等大的反作用力。再比如龙是高纬度生物,因为龙会飞行已经违背了常规的物理规则。
在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中,多维空间从理论上来说是存在的,而不同维度之间有着难以逾越的隔阂和限制,因此低维空间的生物无法看到高维生物。只有特定情况之下才龙会在我们面前出现,而这种特定情况就是指不同空间发生交叉的时候。
(5)
重新回到汉惠帝二年这次井中现龙事件。
龙自古以来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就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它们象征着神圣与祥和,守护世界和平,为人间送去丰收的雨水,成为了华夏大地的精神图腾。龙频繁的出现的历史典籍中又意味着什么呢?
汉惠帝二年的这次井中现龙的当月,陇西发生了地震,夏季爆发了大范围的旱灾,接着刘邦的二哥郃阳侯刘仲和相国萧何接连去世。
按照司马迁在《资治通鉴》的编排,想告诉我们的是龙的出现是一种不好的预兆。按照大学者刘向的意见,说龙虽然很高贵,但是受困在百姓家中,预示着将有王侯遭到囚禁,而且说这次井中现龙事件预示吕后囚禁并杀害了三位赵王。
易学大师京房在《京氏易传》中说龙在井中,预示着有德之人将要遭遇灾祸。比如萧何就在半年之后去世。
龙被困井中预示着灾祸,也就是贵人受困,那如果能够从井中脱困,就应该是祥瑞了呢?
也不是,京房还说过“井出龙若马,君不守宗庙”这样的话,也就是说出现这种情况,国君位置快要坐不稳了。
(6)
最后,虽然众多古籍中有关于龙的记载,而且这些记载详细描述了龙的出现、形态及其所伴随的异象,为龙的存在提供了丰富的文本证据,但是这只能引发大家的想象。
关于龙是否真实存在过的问题,目前尚无定论。一方面,传统文化和历史记载为龙的存在提供了丰富的文本证据;另一方面,科学探索和考古发现尚未发现确凿的龙化石或其他直接证据来证明其真实存在。
因此,我们可以认为龙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和象征意义的存在是无可置疑的,但作为真实存在的生物种类则存在较大的争议和不确定性。
龙真的有可能只是源于古人对自然现象如龙卷风、闪电等的误解和想象。这些自然现象在古人眼中可能具有神秘和威严的力量,从而被赋予了龙的形象,也是说的通的。
在探讨这个问题时,我们需要保持一种开放和包容的态度,既要尊重传统文化和历史记载的价值和意义,也要借助现代科学的方法和手段来不断探索和验证龙的真实性问题。
不知道大家对历史上记录的龙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留言一起探讨。
本文是《资治通鉴》的解读,喜欢历史的朋友,敬请关注本号,每篇都是原创精品您的“点赞”,“转发”,“在看”是对老金最大的支持和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