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职场常青树,打工人的楷模。不忘初心大器晚成,为何却被后世徒子徒孙疯狂羞辱?

文化   历史   2024-04-29 21:54   山东  

在汉初的历史上,有个很容易被大家忽略的人。他的名字叫叔孙通,和前面聊过的高阳酒徒郦老头一样,叔孙老头也是大器晚成的代表之一。

其实在秦始皇活着的时候,叔孙通就已经崭露头角,不过一直没什么机会。

直到跳槽多次之后才终于抱上了刘邦的大腿,又经过漫长的等待蛰伏,终于在大汉帝国的初创阶段大放异彩,青史留名。

在《史记》中,司马迁没有避讳叔孙通的奸猾狡诈,但是又立足于他的个人经历,把他独特的人生智慧给庙会了出来,塑造了一个充满矛盾的、秉大义而疏小节的人格形象。

历史上对叔孙通的评价褒贬不一,最开始的评价很高也很正面,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评价越来越差,到了明清时期简直已经没眼看了。

司马迁在史记中说他是汉家儒宗,班固则称赞他能因时而动,在树立了汉家的朝廷利益制度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东晋陆机和唐代司马贞也都肯定了叔孙通对大汉的功劳和对儒家的贡献。

不过到了宋代,画风就开始变了。司马光在《资治通鉴》说叔孙通窃取儒家礼制中的糟粕,依附权势,迎合风俗,献媚取宠,搞乱了先王之礼。王安石则专门写了一首叫《叔孙通》的诗来讽刺他。

我们都知道,在历史上司马光和王安石是政敌,对很多政治上观点都是针锋相对,但是在评价叔孙通的时候,观点竟然一致。

到了明清时代就更惨了,叔孙老头简直都被骂成狗了,甚至有人说大秦的灭亡的罪魁祸首就是叔孙通,你说离不离谱?

本文咱们就来聊聊这个叔孙老头都有那些传奇经历,聊聊为何称他为职场常青树,打工人的楷模?

叔孙通是山东人,从小就接受了齐鲁文化的熏陶,很有才干但一直没有施展的机会。

秦始皇一统天下之后,广招各路贤士帮助他治理国家,叔孙通得到征召,担任待诏博士,成了秦始皇的智囊团之一,可惜的是没得到重用。

始皇帝去世之后,秦二世继承帝国,但他能力有限,很快就把帝国搞得乌烟瘴气千疮百孔摇摇欲坠。

陈胜吴广起义爆发之后,秦二世又慌又乱,召集大家开会了解情况。

大家都说是有人造反,需要赶紧出兵镇压,但叔孙通却说那些人都是盗鼠窃狗的小贼,让秦二世不必担忧,让那些小卡拉米交给地方政府自己处理就行了。

叔孙通的理由是皇帝英明,国家昌盛,法律严明,怎么会有人造反呢?秦二世听了大为开心,还当场提拔了叔孙通。

会议结束之后,同僚纷纷谴责他,说他一派胡言欺瞒皇帝,但叔孙通却不以为然。说皇帝根本就不想听实话,说了就有被杀头的危险,那为什么要说实话呢?

从秦二世手里逃脱的叔孙通,带着一众弟子,先后跟过项梁、义帝楚怀王和项羽,最后辗转投靠了刘邦,才终于安定下来。

为了在刘邦团队站稳脚跟,叔孙老头也是很拼,基本上是刘邦喜欢啥他做啥,刘邦需要啥他做啥,比如下面两件事情。

一是为刘邦改变衣着打扮,叔孙通本来是穿着一套儒生的服装,刘邦看着讨厌,于是叔孙通立刻就变了一种样子,改穿短衣服,一副楚人的打扮,刘邦看着心里很高兴。

二是向刘邦推荐豪强猛士,叔孙通投靠刘邦时候,有一百多个弟子跟随,但是叔孙通一个也不向刘邦推荐,而是专门给刘邦推荐了一些旧日的土匪强盗。

很多人会觉得叔孙通在刘邦面前卑躬屈膝溜须怕马,包括他的弟子们意见都非常大,不过叔孙通却有自己的想法。

他对自己弟子们说,汉王现在正冒着枪林箭雨打天下,你们能去打仗吗?现在我只有先给他推荐那些能够冲锋陷阵斩将拔旗的勇士,等到天下一统的时候,我们会有用武之地的,你们且等着吧!

虽然换上了儒生的衣服,但是他从来没有放弃过儒生这个身份和立场,而且不管多难,他都一直尽最大努力照顾保护自己一百过个弟子,这无疑为他后期发力储备了不可多得的人才。

很多人把叔孙通频繁跳槽以及对刘邦跪舔的行为,当成他的黑历史加以嘲讽讨伐,说他为了实现目的而毫无原则和底线。

很明显这是站着说话不腰疼。考虑叔孙老头当时所处的历史环境,小时生活在动荡无比的战国时代,成年后又经历了秦始皇灭六国、群雄灭秦和楚汉争霸等战乱。

在这种社会环境下,人能够活下去已经不容易了,更何况他还关系着一百多个学生的安危和前途,更肩负着将儒学发扬光大的重任。

与其说是一个反复无常的小人,不如说是一个灵活机敏,深谙乱世求生法则的智者。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汉朝初建之时,刘邦遇到了一个很大的问题。

那些跟随刘邦出生入死的兄弟们,眼看着刘邦当了皇帝,终于到了分果果的时候,互相攀比,还喝酒闹事。此种场面,让刘邦非常头疼,毕竟他们都是自己命的兄弟,说不得也打不得。

此时,叔孙通站了出来,他向刘邦提议去召集鲁地的儒家学者,一起制定礼仪制度,应对这种困境。

为了让刘邦能够接受儒家的礼仪制度,叔孙通从汉初实际情况出发,对儒家古礼进行改良,制定出了一套符合刘邦需求的礼法,并且经过多次彩排演练,终于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当刘邦看到在叔孙通的指导下,那些原本在朝堂上喝酒,胡乱喊叫,甚至拔剑击打柱子的功臣们,现在都排着整齐的队伍入朝朝拜,终于忍不住感慨,说自己终于知道当皇帝的尊贵了。

叔孙通用自己的方式,让儒家礼法得以落实,并且让统治者真正看到了儒学的价值,甚至给整个社会提供一套行为规范。

话说这可是孔子追求了一辈子的理想,包括后来的孟子、荀子也都尝试过,但无一例外都失败了,但叔孙通却把这个理想落地实践了。

更重要的是叔孙通通过这种方式,为儒家学子们开辟了一条通过入仕,辅佐君王,实现理想和价值的康庄大道。汉朝著名的儒学大师公孙弘、董仲舒等人,都是叔孙通的后辈。

从这个角度来看,叔孙通的确当得起“儒学宗”这样一种定位。

聊完了叔孙通最重大的历史功绩,咱们再来说说这个人有还什么值得我们后人学习的品质和特点?

第一是务实灵活叔孙通为了推行儒家礼法制度的建立,选择了融合法家的制度,按照皇帝的实际需求,对儒家传统古礼进行了很多革新。

不过这简直揭了儒家内部保守派们的逆鳞。在他们看来,“古法”和“古礼”是崇高理想的象征,不容曲解和玷污。

因此,在那些所谓的“正统”儒生眼中,叔孙通为了迎合刘邦的喜好,随意更改儒家古礼,就是谄媚逢迎的小人行径。

面对这样的斥骂,叔孙通则不以为意,笑着说他们见识浅陋,不懂得时势的变化。

在叔孙通看来,与其追求一个永远不能实现的理想,不如把理想变成可以一步步实现的目标,这种务实灵活的思维,是叔孙通的一大特色。在后来辅佐孝惠帝时期,也有类似的体现。

第二是坚持大义作为一代名臣巨儒,叔孙通也自有血性和骨气的一面。

公元前195年,刘邦想让赵王刘如意取代太子刘盈,时任太子太傅的叔孙通坚决劝阻,并拿出晋献公和秦始皇易储导致国家灭亡例子劝说刘邦。

叔孙通说:“陛下必欲废适而立少,臣原先伏诛,以颈血污地”。刘邦无奈,说我只是和你开玩笑的,叔孙通正气地回应说“太子天下本,本一摇天下振动,柰何以天下为戏!”

叔孙通坚持原则,大义凛然,忠正刚直,在原则问题不让步,能够硬刚刘邦,为刘盈保住太子之位立下大功勋。

当然在这次争储风波中,叔孙通身为太子老师,必然为太子站台,因为太子如果倒台,叔孙通的下场可能也好不到哪里去,大概率会黯然落幕。

最后,我们再来聊聊叔孙通为何会被后来的徒子徒孙嘲讽谩骂呢?为何就连司马光和王安石都对他不以为然呢?

从宋朝开始,主流文化倾向于用完美主义的道德标准去衡量现实中的人,有点提灯定损的意思,没事就拿着放大镜找人家缺点。

在那些以学识精粹、纯正自居的儒家学者眼中,叔孙通这种换主公如换衣服、篡改礼法等做法,都是难以接受的行为,甚至罪过。

叔孙通因为制礼作乐,得到刘邦赏赠的五百斤黄金,他转手就把这些黄金全部转赠给自己的学生们。他的学生都非常高兴,说叔孙先生真是一位圣人,知道什么才是当代最重要的事务。

不过这个事情在王安石的诗里面,成了被无情嘲讽的罪过。

宋以后的读书人自我感觉良好,天下我最牛,开口就是为天地立命,为万世开太平,儒生就必须梗着脖子讲气节。  读书人的地位高了,世界观、历史观和舆论的导向就得按他们的来。

问题是读书人有几个毛病。一个是喜欢抱团、结党,相互争,贬低其他一切人。再一个就是总体偏保守,重思辨、钻故纸,轻实践,越是儒生地位高的时代,儒生越结成板块,全无锐气和进取精神,既无法推动变革,又无法应对变化冲突。  

最后,我们再来总结点评一下叔孙老头这个人。

都说自古成大事者不拘小节,叔孙通用自己的一生来证明了这句话。

他生不逢时,几经坎坷才得遇明主。众人只看到他阿谀逢迎,一颗七窍玲珑心纵横朝堂,却不知他为了自己心中复兴儒家的大业也算是忍辱负重。

况且,能在乱世中沉浮还不忘初心,可见其意志之坚定。网上有句话说的非常好:以己为棋,让儒家得以在汉廷中占得一席之地;以心为饲,在民众的心中播下了儒学的种子。

虽然叔孙通并没有完全实现复兴儒学的愿望,但却让统治者深刻认识到了儒学的重要性,后来的董仲舒和桑弘羊等大儒不断涌现,都离不开叔孙通的影响,真乃“汉家儒宗”也。

司马迁特地用道家经典,《道德经》里的八个字,概括了叔孙通的一生。这八个字就是:**大直若诎,道固委蛇**。意思是,最正直的人往往最能弯曲自己,因为道路本来就是曲折的。

如今我们大部分不同人,缺的就是他这种精神,一个心有成算又不畏惧旁人眼光的人,活得清醒自在的生活态度。

金鳞文史
左手历史,右手文学,纵横四海,笑谈古今!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