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遗憾,一项延续3000多年的华夏传统礼仪被丢弃,但日本和韩国却仍然保留完好。历史传承任重道远

文化   2024-08-29 22:28   山东  

本文是通鉴杂谈之黎明前的黑暗系列,每篇都是原创精品,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本公众号,回复“秦汉”可获取50余本秦汉史电子版学习资料。

公元前191年,也就是汉孝惠帝四年,十七岁登基的惠帝已经二十岁了。在这一年的十月他举行了大婚,有了自己的皇后,也就是外甥女张嫣,不过此时的张嫣年仅十一岁。

五个月后,《资治通鉴》又记载了下面一件事情:三月,甲子,皇帝冠,赦天下。这句话不长,应该很好理解,就是说三月初七,皇帝行成年加冠礼,大赦天下。

今天老金就和大家聊聊皇帝冠礼这件事,因为这事本身还挺有趣的。比如惠帝为何先结婚才举行加冠礼,历史上皇帝加冠礼都是二十岁才举行吗?关于加冠礼还有哪些有趣的话题呢?

(1)

前几年有部电视剧叫《鹤唳华亭》,男女主分别是罗晋和李一桐主演的古装剧,里面有关于太子冠礼的情节,拍的还挺精彩的。无独有偶,罗晋曾经在电视家《美人心计》中扮演过汉惠帝刘盈,所以咱们先来聊聊这部古装剧里面加冠礼。

该剧有段剧情以太子冠礼事件展开,说的是罗晋扮演的太子,年纪已经老大不小了,但皇帝却一直没有给他举行冠礼,而他同父异母的大哥,也就是庶长子齐王却早已经冠礼,娶亲,而且齐王还违背了国家制度,早就应该之藩的他却一直留在京城。

在剧中,皇太子冠礼的场面很宏大,整个一露天广场上的大秀,主持冠礼仪式的官员还口里念念有词,皇帝亲自出面给皇太子赐了字,戴上一顶貌似很高大上的帽子,给人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

冠礼是古代中国汉族男性的成年礼,从天子至庶人,冠礼都是成人之资,未行冠礼,不可治人,所以剧中的场面很宏大;《礼记·冠义》解释了冠礼的含义:“成人之者,将责成人礼焉也。责成人礼焉者,将责为人子、为人弟、为人臣、为人少者之礼行焉。

对于帝王而言,冠礼意义的更加特殊,若未行冠礼则不可亲政。以明朝制度为例,皇室成员只有行冠礼后才能取得以下权利:

  • 第一,取得宗法制度所规定的皇位继承权的可能性。  

  • 第二,开始享有参与政治活动的权利,如接见外朝大臣等。  

  • 第三,开始享有处理国家政务的权利;   

  • 第四,享受选妃、结婚和生子的权力;  

  • 第五,取得参与皇室祭祀的权利。


在《鹤唳华亭》这部剧中,为什么太子的老师卢尚书,不惜逼宫要求皇帝给太子行冠礼呢?因为不行冠礼,太子就啥也不是。

不过回到汉惠帝这边,他是先大婚才举行的加冠礼,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或许是因为吕后利用冠礼的条件来要挟汉惠帝,比如他不答应和张嫣的婚礼,就不让他举行冠礼。先婚后冠,这也充分说明刘盈和张嫣的婚礼在吕后眼中有多重要。

冠礼的具体仪式细节,各朝各代不尽相同。一般而言,先要通过占筮来选择吉日,然后由将冠者之父通知亲友来参加,并再次通过占筮来决定一个主持加冠的“正宾”,此外,还要邀请一位协助正宾的“赞者”。

冠礼的主要过程,是由正宾依次将淄布冠、皮弁、爵弁等三种冠加于将冠者,这三种冠由卑到尊,寓意冠者的德性与日俱增,即“三加弥尊,加有成也”。不过“三加”只是一般士人的冠礼,如果是诸侯,其冠则为“四加”,在士冠礼上加一玄冠;若是天子则为“五加”,即在诸侯“四加”的基础上,加衮冕。而且天子冠礼还有个特别的称呼,叫做元服。

(2)

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秦始皇九年“己酉,王冠,带剑”,始皇帝13岁继位,冠礼时已经22岁,这不是太晚了点呢?毕竟先秦男子最迟20岁举行冠礼,而秦始皇的冠礼至少是推迟了两年,原因何在?

很多学者研究过这个问题,结论是“年龄”的判定标准导致了秦始皇加冠时间比较晚。因为先秦时期没有统一的户籍登记制度,判定一个男子是否成年,不是根据年龄而是按照身高。

《周礼·地官·乡大夫》:“国中自七尺以及六十,野自六尺以及六十有五,皆征之。”唐朝的贾公彦解释说:“七尺谓年二十”。由此可见,先秦时期一般是以男子身高“七尺”作为成年人的标准的,想来后世所谓“七尺男儿”、“七尺之躯”也由此而来。

不过秦国为了发动对外战争,成年男子消耗严重,不得不将成年男子的标准降到六尺五寸。在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的竹简中,就有这方面的记载。所以,秦始皇冠礼推迟两年,因为身高不达标是很有可能的,毕竟小时候的他颠沛流离,很可能营养跟不上,发育的不太好。当然,这也只是一种可能。

冠礼之后,取得亲政权利的始皇帝,立即将嫪毐和他的两个孩子杀死,并且将自己的母亲幽禁,第二年又罢免了吕不韦,进而逼他自杀。你看,冠礼果然很重要!

(3)

汉代对冠礼非常重视,史书中对冠礼的记载比较懂。汉惠帝行冠礼大赦天下。景帝时皇太子冠,赐民为父后者爵一级;昭帝元凤四年,春正月丁亥加元服,不仅普赐诸侯王至于吏民金帛、牛酒、民爵,还令天下酺五日。

不过在两汉四百多年,最特殊的冠礼应该是汉平帝刘衎的冠礼。汉平帝,原名刘箕子,汉元帝刘奭之孙,中山孝王刘兴之子,是西汉第十四位皇帝。《汉书》平帝纪中记载:冬十二月丙午,帝崩于未央宫。大赦天下。有司议曰:“礼,臣不殇君。皇帝年十有四岁,宜以礼敛(殓),加元服。”奏可。

礼敛是什么意思呢?应该是级别更高一点的葬礼,但礼敛需要行过冠礼之后才行,所以先给平帝加元服,然后在举行葬礼。不知道后世还有没有类似情况,但是死后还能行冠礼确实让人意外!

(4)

两汉之后,三国及两晋南北朝,战乱频繁,一直到唐代,冠礼越来越不受重视。唐代除了《通典·皇太子冠》记载了高宗行冠礼事外,皇家子弟行冠礼基本不见记载,至于官员子弟行冠礼的,更加少见。

唐代柳宗元曾说:“古者重冠礼,将以责成人之道,是圣人所尤用心者也。数百年来,人不复行”。他还举了一个例子,说是有个叫孙昌胤的人,为儿子行冠礼,但被大家群嘲了。

到了宋代,冠礼依然不受重视。宋代皇子冠礼起始于宋真宗时期,但直到宋徽宗时期冠礼才真正复苏,几乎为所有皇子都行冠礼。不过北宋灭亡后,皇子冠礼再度废弛,南宋时期,仅宋理宗时期给皇子行冠礼。

宋真宗是宋朝第三位皇帝,终年五十五,在位二十五年。宋真宗四十多岁的时候,因为身体不好,打算给皇太子冠礼,但当时皇太子才六岁,大臣极力反对,说皇太子还不到六岁,此时加冠监国实在是不妥,但宋真宗坚持在大中祥符八年为皇太子举行了冠礼。

很明显,宋真宗之所以坚持给六岁的皇太子举行冠礼,不过是想提前将亲政的权利给与皇太子,以免自己发生不测,皇权继承发生意外,引发国家动荡。

(5)

宋朝灭亡之后,元朝建立,作为成人礼的冠礼几近消失。不过明朝建立之后,明太祖希望能借助传统礼仪制度来稳定人心,迅速恢复了被破坏的华夏礼仪制度,作为“礼之始”的冠礼也受到了重视,冠礼由此得以复兴。

洪武元年,太祖下诏制定冠礼,从皇帝、皇太子、皇子、品官,以及庶人,都有各自的仪式,冠礼成为明朝典章制度的一部分。

明武宗朱厚照是明孝宗和皇后张氏的嫡长子,是毫无争议的法定皇位继承人,所以出生仅5个月就被册封为皇太子,4岁半时就举行了高规格的冠礼,在明朝所有皇帝中,应该是年龄最小行冠礼的。

和朱厚照的幸运不同,明神宗的皇长子朱常洛则非常悲催,和《鹤唳华亭》中太子的遭遇很像。神宗的皇后婚后多年无子,王贵妃生下皇长子朱常洛,郑贵妃生下皇三子朱常洵。

朱常洛是长子,理当嗣位。但神宗宠爱郑贵妃,想立朱常洵,但理由不充分,大臣不答应,神宗便玩起了拖字诀。两下各不相让,于是“国本之争”遂起。

从万历二十一年皇长子13岁,也就是应当举行冠礼开始,大臣们不断提议,批准皇长子行冠礼,但神宗一直找各种理由进行拖延,最后一直拖到太子十五岁,大臣们又是一番狂轰乱炸,但神宗依旧不置可否。

直到万历二十九年,神宗才终于册立长子常洛为太子,不过此时的朱常洛年已经19岁。不受待见到这种地步,想想这朱常洛心里得有多郁闷!

可能是因为父亲的冷落慢待,朱常洛的身心健康受到极大伤害,泰昌元年九月,仅仅当了29天皇帝的他就病死了,由他的儿子朱由校即位,是为明熹宗。

由于父亲去世太早,朱由校即位之前没有举行冠礼,即位后才行加元服仪式,反而成了明朝十六个皇帝中,惟一的在皇位上举行冠礼的皇帝。

(6)

明亡之后,清军入关,华夏传统文化再度遭到破坏。由于清朝实行特殊的剃发制度,汉民族从此告别了延续几千年的加冠仪式。

近代清政府被推翻,但冠礼这一仪式在西方文化思潮的冲击下,更加不被重视。不过在东亚其他国家,比如日本,不管是皇室还是民间,都保留了冠礼仪式,只是具体细节可能发生了变化。

除了皇室,民间也有20岁举行成人礼的传统。每年1月的第二个星期一,日本全国放假,开始尽心尽力地操办同一件事:为年满20岁的男女青年举办成人礼,庆祝他们从当日开始成为成年人。下图为1980年日本德仁皇太子冠礼仪式和韩国年轻人的成人礼。

不过,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冠礼及笄等优秀的传统文化又慢慢引起了国人的重视,有些地方也开始举行集体的成人礼了。不过,也有人认为冠礼之类的仪式都是过时的东西,金鳞以为这是没有理解礼仪对社会和个人的作用。

礼仪的繁复严格的流程,正是要要强化人的观念意识,增强人的仪式感,对人个人和社会都有重要教化意义,比如每年的毕业季的学生毕业典礼。所以类似的文化传统,只要不是做的太过,还是可以提倡的

不知道大家对冠礼这事有什么看法?有没有参加过成人礼之类的活动?欢迎留言评论。

本文是《资治通鉴》的解读,喜欢历史的朋友,敬请关注本号,每篇都是原创精品您的“点赞”,“转发”,“在看”是对老金最大的支持和鼓励。

金鳞文史
左手历史,右手文学,纵横四海,笑谈古今!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