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通鉴杂谈之黎明前的黑暗系列,每篇都是原创精品,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本公众号,回复“秦汉”可获取50余本秦汉史电子版学习资料。
公元前180年,在功臣集团和刘氏皇族代表的通力合作之下,成功将吕氏家族进行了彻底的清算。不过长安局势稳定下来之后,朱虚侯刘章竟然被功臣集团派出,通知齐王刘襄也就是他的哥哥撤兵回家。
紧接着,《资治通鉴》记录了下面这件事情:灌婴在荥阳,闻魏勃本教齐王举兵,使使召魏勃至,责问之。勃曰:“失火之家,岂暇先言丈人而后救火乎!”因退立,股战而栗,恐不能言者,终无他语。灌将军熟视笑曰:“人谓魏勃勇,妄庸人耳,何能为乎!”乃罢魏勃。灌婴兵亦罢荥阳归。
在之前的文章中,老金曾经写过魏勃,此人有勇有谋,在刘襄起兵的过程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不过当他被灌婴招到军营之中时,向灌婴解释了一句之后就再也不敢多说什么了,典型的一问一个不吱声,甚至还被灌婴当面羞辱为庸人。
至于灌婴和魏勃这段公案,粗看之下让人非常不理解。在诛灭诸吕的过程中,刘襄兄弟和功臣集团是盟友的关系,怎么刚把诸吕干掉,灌婴就对刘襄的左膀右臂兴师问罪了呢?灌婴到底想干什么呢?
毫无疑问,齐王刘襄兄弟在诛灭诸吕的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一个在长安搞情报搞串联,一个在倾举国之兵奔赴长安,给诸吕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
尤其是在诛杀诸吕的过程中,作为吕家女婿的朱虚侯刘章更是排头兵,在关键时刻诛杀吕禄扭转了局势。
按照常理来讲,刘襄兄弟出力最多,作为刘邦的长孙,齐国又是大国,刘襄应该继续兵进长安登基为帝才是,但却为何乖乖打道回府了呢?虽然司马光没有明说,但通过灌婴和魏勃这段公案,隐晦的说出了原因。
对刘襄兄弟来说,功臣集团真的是满满的恶意,实在太坏了。本文老金就带大家看看曾经跟着刘邦的几个大佬,都做了哪些缺德加冒烟的事。
(1)
在诛灭诸吕之前,西汉的政治格局已经十分复杂。吕后封诸吕为王,使得吕氏外戚派的势力全面崛起,并激化了与外戚派与宗室派、功臣派之间的矛盾。宗室派担心外戚派的位高权重会导致大汉“变姓”,因此积极筹备起兵勤王。同时,功臣派也在陈平的带领下,串联拉拢各方力量,构建以陈平、周勃为核心的功臣集团。
在这种情况下,宗室派和功臣派选择紧密合作合作,共同对付外戚派。通过陈平和刘章之间的串联,双方达成一致,齐王刘襄等宗室派在外公开起兵,陈平、周勃等功臣派在内阴谋策应,一外一内,相互配合,争取彻底搞垮外戚派。
在诛灭诸吕的行动中,刘章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他不仅是宗室派的重要成员,也是功臣派与宗室派之间的桥梁。在吕产即将冲入殿中抢到少帝刘弘的最关键时刻,陈平和周勃并没有动用大军,而是让刘章率千余士兵前往阻止。
刘章在行动中表现出了极高的勇气和决断力。他进入未央宫后,立刻向吕产及其从官挥刀相向,并最终成功干掉了吕产,这一行动不仅为诛灭诸吕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与此同时,周勃的表现却有点拉垮。作为军方大佬,根本就不像跟着刘邦身经百战的军方大佬。掌控北军军权是考了小辈襄平侯纪通,到了和吕产决胜的关键时刻,“太尉尚恐不胜诸吕,未敢公言诛之”,哪里有军方大佬该有的那种气势和决断。
如果此时的周勃不是演戏,那就是他能力水平的问题。从周勃后来在文帝朝的表现,只能说明他能力水平也确实了了。
当然,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周勃这个时候就是拿着刘章当枪使,手上沾血的脏活累活自己不想干,全都留给了刘章。
(2)
接下来再说灌婴,作为功臣集团的一员,曾经的少年将军,深受刘邦信任并委以重任,虽然没有直接参与长安城里的厮杀,但灌婴的角色却相当重要,毕竟手握军权,是功臣集团的压舱石。既然是功臣集团的一员,和刘襄兄弟也是心照不宣的盟友,为何刚刚把诸吕干掉就翻脸了呢?
诛灭诸吕后,宗室派和功臣派之间的政治同盟并没有持续下去。双方在政治诉求上产生了分歧,尤其是在对现任皇帝的态度上。宗室派计划取而代之,而功臣派则必须打着维护现任皇帝的名义。这种分歧导致了双方的分道扬镳,甚至转化为水面之下的权力争斗。
一朝天子一朝臣,跟随刘邦打天下的功臣们经过高祖和吕后的打压后,危机意识更加强烈,幸存者们都谨小慎微,各种小算盘打的震天响。他们想要够保全自身利益,对新皇帝要么有功,要么有恩。功臣集团与高祖有感情,但新皇帝上来可就未必有多少感情了。
诸吕被诛杀之后,接下里是一种非正常性的权力交接情形,诛杀吕氏集团既不是先帝的托孤之举,也不是什么遗诏遗言,完全是基于各方共同利益搬到了吕氏集团。当共同的敌人被消灭后,双方的合作基础难免发生松动,这时彼此间看着可就没当初那么顺眼了。
皇位虚悬既是机会也是挑战,但凡是有机会继位的王,都有一整套忠于自己的亲信。如果刘襄上位,无论从哪个角度都必然是安排与自己亲密无间的亲信嫡系参与权力分配,汉廷功臣集团的大部分人可能都要靠边站了。
从切身利益出发,为了避免靠边站,群臣只能人为给自己制造一个“机会”——拥立之功。经过密谋,大家心照不宣地拿出了一个极具说服力的理由,否决了齐王上位的可能性—母家太强势,有复制吕家作乱的危险。
作为本轮权力游戏的主要参与方之一,刘襄兄弟最终失败,不代表他们过程中没有尽力争取。在刘章被功臣集团逼迫,让其大哥刘襄退兵的过程中,兄弟两不可能没什么想法。
局面发展至此,本身就意味着刘襄刘章与陈平周勃因为诛灭吕氏而结成的“政治同盟”,至此已经全面破产,双方或许表面仍然客客气气,实际却是分道扬镳。灌婴就是在这个时候对魏勃来了一敲山震虎,杀鸡儆猴。
灌婴也是真坏,把魏勃弄过来,三言两语就给收拾了,就那么利用自己军方大佬的威压盯着魏勃,一言不发,好半天才把故意绷住的表情松弛下来,笑着说道:“听说魏勃是一名勇士,今日一见,不过是个平庸之辈嘛,能有多大作为呢?”
灌婴看到魏勃胆战心惊的样子,对刘襄兄弟的真正实力有了底。《资治通鉴》原文写他“乃罢魏勃”,直接把魏勃给免职了。
(3)
齐王出局,代王刘恒上位成为新皇帝。不知道是不是看到刘襄刘章两个哥哥大势已去,作为老三的东牟侯兴居主动干了一件大事,那就是“除宫”,也就是把当时的小皇帝给赶出了皇宫。
刘盈曾经为了保护齐王刘肥不惜和吕后撕破脸,如今刘肥的儿子却拿刀挥向了自己的儿子,可悲可叹。
另外,这个东牟侯兴居和谁一块干的这个事呢?太仆汝阴侯夏侯婴。作为刘邦的亲信,夏侯婴当年曾经冒死救下刘盈姐弟,刘盈登基之后依然对其信任有加,而且吕后当政期间也一直是小皇帝的太仆。可是如今新皇帝登基,作为功臣的他也不得不出来交上自己的投名状,亲自把小皇帝赶出了皇宫。
当夏侯婴想起当年那个逃亡路上的孩子时,良心会不会痛呢?我们不得而知,大概率没有吧?在权力和利益面前,一切所谓的感情都是浮云。
等到刘恒入宫掌握了南北军大权之后,“有司分部诛灭梁、淮阳、恒山王及少帝于邸。文帝还坐前殿,夜,下诏书赦天下”。
(4)
同一个夜晚,那些本来在狱中的服刑的普通人重见天日,但是曾经的皇子皇孙却都成了刀下鬼。
为何后世的皇帝临死之前总是会对功臣大兴牢狱之灾呢?比如朱元璋晚年就举起屠刀大开杀戒,想必汉初刘盈的遭遇会极大的触动他们敏感的神经。
据统计,明朝初期共有34位开国功臣,其中30人被朱元璋诛杀!朱元璋后期常被人称为暴君,一手炮制了胡惟庸,蓝玉,李善长等大案。
被诛杀的功臣并非全都没错,却也并非全都有错,他们之中的大多数人都是因为受到了胡惟庸案和蓝玉案的牵连。这些功臣都是当年追随朱元璋一起打天下的战友,朱元璋为何非要杀他们不可呢?其实很大程度上与朱标有关。
朱标是朱元璋选定的太子,朱元璋对他非常满意,也一直用心培养他,可天不遂人愿,朱标年纪轻轻的死在了朱元璋前面。倘若朱标没有死,那这些功臣大多都不会遭遇这场横祸,因为朱标掌控这些功臣问题不大。
朱标死后,朱元璋大肆屠杀当年的开国功臣,很大程度上应该是害怕自己死后,子孙们斗不过这些功臣,出现刘盈这种子孙辈赶尽杀绝的情况吧?
本文是《资治通鉴》的解读,喜欢历史的朋友,敬请关注本号,每篇都是原创精品您的“点赞”,“转发”,“在看”是对老金最大的支持和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