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通鉴杂谈之黎明前的黑暗系列,每篇都是原创精品,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本公众号,回复“秦汉”可获取50余本秦汉史电子版学习资料。
公元前190年,孝惠皇帝已经登基5年了。不过他当皇帝这几年,天下各种灾祸异象一直不断,这一年更是如此。
比如这年冬天,不但雷声滚滚,桃树李树还都开了花,枣树还结了果。到了夏季天下又大旱,连长江黄河的水都变少了,小一点的河沟沟全都干透了。
既然气氛都烘托到这种程度了,那这一年肯定有不少大事发生吧?不错,《资治通鉴》记录了几件大事,先是平阳侯曹参薨,接着是齐悼惠王肥薨,最后又写了留文成侯张良薨。
按照时间顺序,张良是这一年的夏天去世的,不知道为啥被放在了最后面。
我们都知道,张良和刘邦的关系非常铁,算是刘邦的帝师。在刘邦起兵并最终称帝的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不过他早在十二年前,也就是刘邦称帝(公元前202年)那一年,就早早的提出了退休申请。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卷十一(汉记三)中记载:张良素多病,从上入关,即道引,不食谷,杜门不出。张良不但想退休,还想当道士玩什么辟谷。
至于为何有这种想法,他说的也很清楚,“家世相韩,及韩灭,不爱万金之资,为韩报雠强秦,天下振动。今以三寸舌为帝者师,封万户侯,此布衣之极,于良足矣。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耳”,也就是说张良大仇得报,还封了万户侯,已经走上了人生巅峰,不想再努力奋斗,以后就想躺平了。
那么张良真的退休躺平了吗?咱们下面就一起看看刘邦称帝之后,选择退休的张良是否如愿以偿,达到明哲保身的目的了呢?下面我们就按《资治通鉴》的时间线来逐年分析一下。
(1)
刘邦称帝之后,有很多事情需要做,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件就是确定国都。
当时很多人都希望定都洛阳,因为洛阳距离大部分功臣的老家都近,方便他们衣锦还乡。不过也有人建议定都长安,尤其是齐人娄敬,主动找到刘邦好一阵舌灿莲花,把刘邦给说动了。
不过刘邦还是犹豫,就把张良找来商量。张良非常赞同娄敬的观点,说长安是金城千里,天府之国。有了张良的支持,刘邦当即决定定都长安,并且当天就让人赶车往长安金发进发了。
公元前201年,刘邦一边考虑剪除各个异姓王,一边准备大面积论功行赏。在论功行赏的过程中,出现了某些功臣“日夜争功不决”的情况。
刘邦本来没当回事,只是有点奇怪,但是张良直接给来了一句:“陛下不知乎?此谋反耳”,把刘邦给吓得不轻,我这刚刚当上皇帝,屁股还没坐热乎呢,就有人要谋反了吗?搞什么搞?
张良解释了一大堆,大意是功臣担心封赏不满意,就会有“相聚谋反”的风险。最后又建议先把和刘邦有故怨的齿雅的封侯,让其他人都放心。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对这件事情专门发表了评论,对张良大加赞赏,夸奖他善谏。
刘邦对太子刘盈不太满意,想改立戚夫人生的如意为太子,但是还没有下最后的决心。吕后急的跟热锅上的蚂蚁似的,不知道该怎么办?身边有人建议她找张良出主意,因为张良老谋深算,刘邦又非常信任他。
张良一开始没接招,不过吕后让哥哥吕泽给劫持了,逼着张良想给自己想办法。张良无奈,不得不为吕后出了个主意,那就是赶紧请商山四皓来给太子镇场子。
吕后听了没有迟疑,按张良所说把四个老头请来。刘邦看到四个老头每天跟在刘盈身边,知道刘盈羽翼已丰,不得不打消了改立太子的想法。
公元前196年,英布被逼起兵谋反。刘邦本来想让太子刘盈带兵平叛,商山四皓认为太子带兵不妥,力劝吕后阻止刘邦让刘盈带兵,刘邦不得不骂骂咧咧亲自带兵出征。此时张良又站了出来。
张良拖着病体,追上刘邦,给刘邦提了一些对付英布的具体建议,还建议让刘邦封太子刘盈为将军,监关中兵。刘邦点头答应,还特别嘱托张良辅佐刘盈。
于是张良作为太子少傅为刘盈做了周密安排,“发上郡、北地、陇西车骑、巴蜀材官及中尉卒三万人为皇太子卫,军霸上”,确保刘邦征战在外没有后顾之忧。
刘邦去世之前,再次动了改立太子的想法,张良劝了几次但是效果不大,就回家躺平修道去了,经常好多天都不吃饭。
等到刘邦去世之后,吕后因为看中张良,就逼着张良每天好好吃饭,还说“人生一世间,如白驹过隙何至自苦如此乎”,张良不得不重新拿起了饭碗。
或许正是吕后对张良的照顾,才让重病缠身的张良多活了几年,直到公元前190年才去世,这时距离张良最早开始提退休申请已经过去了十二年。
或许张良确实想急流勇退明哲保身,但是因为他是如此重要一个人,又怎么可能真正做到急流勇退呢?刘邦不允许,吕后也不允许,身在局中想抽身而退基本不可能。
作为对张良的回报,吕后对张良的儿子也很看重。张良有两个儿子,一个叫张辟疆,公元前187年年仅15岁的他已官至侍中。
汉惠帝刘盈逝世之后,他看吕太后“哭而不泣”,就建议丞相陈平迎合太后之意,拜外戚吕台、吕产等为将军,让吕后获得她期望的安全感,以免杀身之祸。陈平听从张辟疆的建议,积极帮助吕后实现了封诸吕为王的迫切想法。
(2)
仔细说起来,张良身上有很多谜团,比如大家耳熟能详的黄石公授天书给他这事,整的跟武侠小说似的。
作为韩国贵族,张良曾经为了给韩国报仇散尽家财,还组织刺杀秦始皇,绝对不是什么胆小怕事之人,没想到后来却沉迷道家,还挺让人意外的。
作为韩国贵族,张良曾经也为复国做过一些努力,但是在他努力了一次并且很快失败之后,很快就放弃了这一想法。
再后来当刘邦身边的另一个谋士郦食其建议刘邦大封六国后人的时候,张良却立即建议刘邦废除分封制,加强中央集权,完全没有再考虑恢复古国荣耀。
所以就算历史上张良没有真的遇到什么黄石公,也肯定遇到了白石公和黑石公之类的道家人物,向他输出了一波道家思想,而张良也选择了全盘接受。所以当刘邦称帝天下初定之时,张良便选择了辞官归隐,以求心灵的自由与宁静。
那张良最终算不算善终呢?如果从他个人来讲,应该也算,毕竟他比韩信和萧何的结局还是好了点。萧何虽然最后也善终,但那是从鬼门关上转了一圈才回来的。
不过如果从整个家族来开,张良子孙的表现只能说一般般。虽然汉初分封的功侯都没传太长时间,但是普遍还是能传个四五代的,但张良这里到了儿子这一代就被废掉了。
继承张良爵位的儿子叫张不疑,公元前175年不疑因参与谋杀原楚国的旧贵族,被判处死刑,削夺留侯国爵。用了很多钱财赎罪,才勉强保得性命。
张不疑也有两个儿子,长子张典,次子张高。典生默,默生金。张氏家谱称张金官至大司马,但史书未见。金生乘(字千秋),正处汉宣帝时代,元康四年(前62),朝廷下诏张乘,赐为阳陵公,令“复其家”,世家之风才开始稍稍振起,于是迁居阳陵。
张乘之子张嵩,官至侍中。张嵩有五个儿子:张壮、张瓒、张彭、张睦和张述,他们除张壮外,分别迁居河北、南阳、吴郡、沛国,留侯世家迈开了迁徙、拓展、推向黄河以南的第一步。
与从事政治活动的张典不同,张高这一支历经张迪、张无妄、张皓、张大顺四世,到第五世张道陵,则由儒家而变为道家。他追寻先祖张良辟谷、导引之迹,开辟了一个神仙世界,成为影响后世极大的天师道始祖,即成为后来的道教创始人。
(3)
除了张道陵之外,张良还有其他出名的后人吗?网上一搜一大片,只是不知道靠不靠谱,比如下面这几位。
东汉时期的张纲。张纲是张良的七世孙,他承袭了先祖的遗风,一生忠心为国,敢于同奸臣斗争,有着极高的政治声誉。他对老百姓怀有赤诚之心,在担任广陵太守期间,留下了巨大的民间声誉。
东汉末年名医张仲景。被誉为“医圣”,是中医临床理论的奠基人之一。他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确立了中医临床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和灵魂所在。该著作在方剂学方面也做出了巨大贡献,创造了很多剂型,记载了大量有效的方剂,对后世医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西晋的张华。张华是张良的十六世孙,作为政治家、文学家和藏书家,他在政治上有着卓越的才能,同时在文学和藏书方面也颇有建树。他的作品和贡献对于西晋时期的文学和文化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唐代张九龄。据说他是西晋张华的十四世孙,作为唐朝开元年间的名相和诗人,以其卓越的政治才能和文学才华著称于世,为唐朝的繁荣和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北宋时期张载。作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理学创始人之一,张载的学术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名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被称作“横渠四句”,因其言简意赅而历代传颂不衰。
南宋时期张浚。作为南宋名相、抗金名将、民族英雄和学者,张浚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智慧著称。他致力于抗金复国的事业,为南宋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汉初三杰之中除了韩信没有留下后代之外,萧何和张良后人还是很出彩的。不知道大家对留侯这个人有什么评价看法,欢迎文后留言评论交流。
本文是《资治通鉴》的解读,喜欢历史的朋友,敬请关注本号,每篇都是原创精品您的“点赞”,“转发”,“在看”是对老金最大的支持和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