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遍中国之成都武侯祠

文化   2024-09-30 23:55   山东  

因工作关系去过几次成都,但每次都是来去匆匆也没怎么逛。上周又去出差,忙里偷闲去武侯祠转了转,拍了几张照片。

到成都最重要的事情,当然是到侯祠拜一拜诸葛丞相。为了避免走马观花,去之前多少做了点功课,了解了一下武侯祠的大体情况。

武侯祠虽然被称为“武侯祠”,但其实是以惠陵和昭烈庙为主体的祠庙。武侯祠是“中国唯一的君臣合祀祠庙”,且以臣为主,君为辅。至于形成这一独特现象的原因,则源自于蜀地百姓对诸葛亮的尊崇心理。

诸葛亮治蜀期间,政通人和,“ 田畴辟,仓廪实,器械利,蓄积饶,朝会不华,路无醉人”,于是“终于邦域之内,(蜀人)咸畏而爱之”故诸葛亮去世后,百姓纷纷为其祭祀。

其实的武侯祠最早并不在现在位置,甚至都不在成都市。不过到了东晋时期,武侯祠便已出现在了成都。在很多唐代诗人的笔下,写到武侯祠的也很多,如岑参《先生武侯祠庙》、李商隐《武侯庙古柏》以及杜甫《蜀相》,尤其是杜甫那首《蜀相》更是传世名作。

从诗歌内容上看,“武侯祠”附近常见“昭烈庙”,说明诸葛亮的个人祠庙和刘邦的惠陵位置很近。不过直到明代以前,惠陵、昭烈庙与武侯祠虽然地理位置很近,但应该是分别独立存在的。最西侧是惠陵,其东面依次是武侯祠与昭烈庙。

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蜀王朱椿前往封地,见昭烈庙人影稀疏,而武侯祠内却香火鼎盛,遂以“君臣一体为由”,才将诸葛亮像和牌位移入昭烈庙中,置于刘备像东侧,而后又将关羽、张飞像置于西侧。朱椿作为皇室子弟,这样的做的目的,自然是维护皇帝权威。

明朝末年,武侯祠曾毁于战火,如今见到的武侯祠,为清人所建。时人崇敬武侯,故将刘备置于前殿,将诸葛亮置于后方主殿。只不过,为了彰显君臣之义,昭烈庙的地势才会略高于武侯祠,但诸葛亮的主祀地位,却在此后得到了确定。

知道是不是因为天气阴沉的原因整体感觉比预期差了点,蒙蒙的也有点乱,或许和自己的心情也有些关系。

武侯祠并不大,如果走马观花的看,一两个小时应该就能逛完了,如果把里面的楹联都仔细品读一番,那一两个小时肯定是不够的。

那天从武侯祠正门进入之后,因为有好几个旅游团一起进入,就避开人群先去刘邦的惠陵看了看。那么刘邦的陵墓为何被称为“惠陵”呢?

从书上查了一下,“惠”意指刘备生前为人仁慈,施惠爱民,“惠”也通“会”,有合会之意,说明惠陵是刘备与其夫人的三人合葬墓。

虽然在世人心中诸葛丞相的分量可能更重一点,但是刘备也是需要我们好好认识的一个人,几年前老金还专门写过一篇公众号,资治通鉴:牛年说牛人,折而不挠终不为下的刘皇叔汉昭烈帝,是个伪君子吗?大家可以移步瞅一眼。

惠陵旁边的这个红墙夹道,看上去确实很文艺。“中有汉家云”这几个字应该怎么理解?是说这里埋葬着汉家的天子吗?

“喜神方”是什么意思呢?刚看到也不太理解,回来查了查,才知道是老成都的一种民俗。所谓“喜神”,是指带给人们吉利、欢喜、智慧的神祗。蜀地老百姓将刘、关、张、诸葛亮等蜀汉英雄人物,视为心目当中的忠、义、财神,合称为喜神;“喜神方”即喜神所在方位。

自宋代以来,每逢新春佳节,成都人都要出南门,游喜神方,踏访武侯祠,拜谒“桃园结义”的刘关张和诸葛亮,祈求一年的平安吉祥。除夕,三义庙前,新年的第一声钟声将被敲响,游“喜神方”活动也正式开始。

大部分牌匾楹联还是可以理解的,不过“神圣同臻”这个还真是不太理解。查了一下,这块匾是道光年间(1845年)成都靴鞋行业公会敬立的。因为刘备年少时家贫,在老家河北涿州(古中山国,汉代为中山靖王刘胜封地)卖草鞋为生,所以后世将其列为鞋靴行业祖师爷祭拜。

“神圣同臻”强调了个体或者多个群体在精神层面上达到一种高尚、崇高的境界,并且这种高尚境界是共同实现的。它体现了对于人性的提升和自我超越,超脱平庸和肤浅,追求心灵和道德的卓越。不仅体现了对刘备的敬仰和纪念,也寓意着人们共同追求高尚精神境界的愿景。

岳飞手书的前后出师表,大气磅薄,有历史背景、有英雄情怀、还有一定的艺术价值,被认为是历代名人所抄《出师表》中最有名的书法作品。全国各地,只要你看得到的武侯祠岳飞庙或者这两位的纪念馆,必然少不了,不过据考证这两幅作品其实是伪作。

书法真假难辨,但诸葛武穆浩然英风烈烈伟绩用如此大气磅礴的字迹来承载,若真益添颜色,不真亦无损一毫,所以也不必纠结。

能够魂归武侯祠旁,四川王刘湘应该能够含笑九泉吧?抗战到底,始终不渝,即敌军一日不退出国境,川军则一日誓不还乡”,这话能够从当时一个军阀嘴里说出来,真是难能可贵。 

治蜀是韦皋以后一人,功高德懋,细谨不蠲,更觉良工心独苦。征倭出夔门而东千里,志决身歼,大星忽坠,长使英雄泪满襟”,郭沫若为其写的挽联,应该恰如其分的概括了他的一生。

不知道为什么,杜甫在他的诗中就写武侯祠内古柏森森,但现在的武侯祠里面却没有特别粗的古树呢?可能是因为历史上多次损毁的原因吧!


成都武侯祠的匾额及楹联颇多,下面结合网上资料梳理了一下,给大家做个参考。

【1】大门

武侯祠大门有金字楷书匾额“汉昭烈庙”,刘成勋书。汉即蜀汉,刘备死后谥号“昭烈皇帝”,表明这里是祭祀刘备的庙宇,而人们都称它为“武侯祠”。说明了诸葛亮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威望以及对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精神的崇敬。

刘成勋(1883-1944),字禹九,四川大邑县人,民国四川省省长兼川军总司令。

【2】二门

二门匾额为“明良千古”,吴英撰书。寓意“明君良弼,千古垂范”。匾额立于大清康熙年间,“明”字多一横是为了避讳明朝的明。吴英(1637―1712),字为高,福建莆田人,清朝将领,官至威略将军。

门上有二幅楹联,内联为:合祖孙父子兄弟君臣,辅翼在人纲,百代存亡争正统;历齐楚幽燕越吴秦蜀,艰难留庙祀,一堂上下共千秋。刘咸滎撰书。

意思很明显,昭烈庙中聚合了祖孙(刘备与刘谌),父子(关羽、张飞与其子),兄弟(刘、关、张),君臣(刘备与其文臣武将)等人的塑像。他们辅佐刘备,维护“三纲五常”,自古以来生死存亡都是为争正统;

同时,刘备集团经历了齐(山东)、楚(湖北、安徽)、幽燕(河北、辽宁)、越吴(浙江、江苏)、秦(陕西)、蜀(四川)等地,南北转战,艰难立国,留下了这座祠庙。现在,他们君臣一堂,永远受人祭祀。

刘咸滎1857-1949),字豫波,成都双流人,“川西夫子”刘止唐的孙子,民国时期成都著名的五老七贤之一。

外侧楹联为:唯德与贤,可以服人,三顾频烦天下计;如鱼得水,昭兹来许,一体君臣祭祀同。清嘉庆年间蒋攸铦题,1982年魏传统补书。

意为只有德才兼备的人才能够使人信服,刘备三顾茅庐可谓频繁,才求得诸葛亮安邦定国的天下大计;刘备得到了诸葛亮的辅佐,就如同鱼得到了水一样,这样的君臣关系成为千古典范,昭示后人,上下一堂享受着人们的祭祀。

蒋攸铦(1766-1830),字颖芳,号砺堂,辽东襄平人,清朝封疆大吏,四川等多地总督。魏传统(1908-1996)四川达州市通川区人,解放军少将,当代著名书法家、诗人。

【3】刘备殿

大殿的匾额为“业绍高光”,完颜崇实撰书。意为:刘备的功业继承了汉高祖刘邦和光武帝刘秀的基业。把刘备与汉高祖和光武帝相提并论,给予了他极高的评价。完颜崇实(1820-1876),满洲镶黄旗人,完颜麟庆长子,清朝大臣,四川总督。

匾额两侧的楹联是:使君为天下英雄,正统攸归,王气钟楼桑车盖;巴蜀系汉朝终始,遗民犹在,霸图余古柏祠堂。这幅对联也是完颜崇实所撰书。意为:刘备是天下的英雄,汉王朝的正统地位,理应属于他,聚集在他家乡高大桑树顶端的帝王之气,就是明证;巴蜀是汉朝开始和终端的地方,后裔尚在,雄图霸业已成过去,只留下这古柏森森的祠堂供人瞻念祭拜。

殿堂还有楹联:兄弟君臣,一时际会,当年铁马金戈,树神旗而开西川大业;祖孙父子,千古明良,今日丹楹画栋,崇庙貌而志后汉丕基。张清夜撰,方滨生补书。

意为:刘备和关羽、张飞及文武群臣遇合在一起,跃马横戈,转战疆场,经历了许多艰难困苦,才树立起堂堂正正的大旗,在西川开创了蜀汉的帝业;蜀汉王朝祖孙父子英明贤良,足以流劳百世,今日大殿里红色的楹柱,彩绘的栋梁,庄严雄伟的气象,尚标志着蜀汉当年宏伟的基业。

张清夜(1676-1763),中国道教名人,清代道士,江苏吴县人,博学工诗,又善书法。方滨生,1913年生,四川大足人,著名书画家。

在刘备像东侧刘备之孙刘谌塑像两侧的楹联是:生不视强寇西来,天意茫茫,伤心恸洒河山泪;死好见先皇地下,英姿凛凛,放眼早空南北人。刘咸滎撰,刘东父补书。

意为:活着不愿看见强敌灭国,天意如此,无可奈何;为江山沦亡,伤心恸哭;殉国而死,好去地下见先皇刘备,刘谌英姿勃勃,大义凛然;放眼四看,谁能如此壮烈。

刘东父(1902-1980),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县人,著名书画家。

关羽殿上有匾额“义薄云天”,张飞殿上的匾额是“诚贯金石”。刘咸滎书。在我国漫长的历史中,关羽是公认的“义”的最高典范和楷模。张飞的各种美德中,诚特别突出,是我国古代“诚”的楷模。

【4】文臣武将廊

文臣武将廊的匾额为“文华辅国”、“武雄知兵”,费新我书。意为:这里的文臣是文人中的精华、精英,他们是蜀汉的辅国重臣;这里的武臣都是武将中的英雄,他们都懂得怎样带兵打仗。费新我(1903-1992),原名省吾,别名立千、立斋,湖州南浔双林镇人,著名书画家。

【5】武侯祠过厅

武侯祠过厅的匾额、楹联较多。有二幅“武侯祠”匾额,一幅为著名文学家郭沫若书写。另一幅为原国家主席李先念书写。诸葛亮生前封武乡侯,死后谥为忠武侯,后人尊称为武侯。

匾额三:先主武侯同閟宫” 。这是摘自于杜甫诗《古柏行》的诗句,完颜崇实撰书。閟宫是指清净幽深的祠庙,意为:昭烈帝与武侯合祀一庙,君臣合祀。

匾额四万古云霄一羽毛”。出自于杜甫《咏怀古迹诗五首》之五,由艺术大师徐悲鸿所撰书。意为诸葛亮名望高入云天,万古莫及,羽毛,使鸟兽富于文采,此处比喻人的声望。

徐悲鸿(1895-1953),原名徐寿康,江苏宜兴屺亭镇人,中国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中国现代美术的奠基者。

楹联一:三顾频烦天下计,一番晤对古今情。上联引自杜甫《蜀相》诗句,下联由原国家副主席董必武撰写。意为:刘备三顾茅庐,求得诸葛亮安邦定国的天下大计,他们二人会晤后结下的情谊,古今传为美谈。

楹联二:志见出师表,好为梁父吟。上联是由郭沫若所撰书,下联是出自于《三国志 诸葛亮传》的原句。意思是:诸葛亮的志向抱负,体现在出师表当中,隐居隆中时的他就喜欢吟诵梁父吟,梁父吟是古乐府的一种曲调,属于丧葬乐,诸葛亮隐居隆中时,喜欢根据梁父吟的曲调来填词,借而抒发自己的抱负。

楹联三:时艰每念出师表,日暮如闻梁父吟。赵藩撰,舒同书。意为:时局的艰难困苦,每每使人诵念诸葛亮的《出师表》,日暮黄昏,仿佛听见吟唱的梁父吟。

赵藩(1851-1927),字樾村,一字介庵,别号蝯仙,晚年号石禅老人,云南省剑川县向湖村北寨人,中国近代著名的政治家、学者、诗人和书法家。舒同(1905-1998),字文藻,又名宜禄,江西省东乡县人,当代自成一体的书法大师,毛泽东曾赞扬他为“红军书法家,党内一枝笔”,原山东省委书记、陕西省委书记。

楹联四: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学术界有人认为是张俨托诸葛亮名而作,游俊书。意为:诸葛亮的前后《出师表》报答了刘备的三顾之恩,一副《隆中对》足以流传千秋。张俨(?—266年),字子节,江苏苏州人,三国时吴国学者。

楹联五: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沈尹默书。出自杜甫的《咏怀古迹五首》。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浙江湖州人,著名学者、诗人、书法家、教育家。

楹联六:亲贤臣国乃兴,当年三顾频烦,始延得汉家正统;济大事人为本,今日四方靡驰,愿佑兹蜀部遗黎。冯煦撰,郝谦书。意为:亲近贤臣,国家才能兴旺,当年刘备不辞劳烦,三顾茅庐,得到诸葛亮,创建蜀国,刘氏汉朝得以延续;成就大事,须以得人为根本,今日四方前来拜谒,都祝愿蜀地民众得到保佑。冯煦(1842-1927),原名冯熙,字梦华,号蒿庵,晚号蒿叟、蒿隐,江苏金坛五叶人,有江南才子之称,四川按察使和安徽巡抚。郝谦(1902-1997),原名霍绍文,笔名湘园,四川綦江人,书画家。

楹联七: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出自于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之四,冯灌父书。意为:诸葛亮的才干与伊尹,吕尚不相上下,他指挥调度时胸有韬略,镇定从容,使萧何,曹参都为之逊色。冯灌父(1884-1969),名骧,别号平园,四川广汉人,著名国画家、书法家。

 【6】诸葛亮殿

诸葛亮殿前高悬“名垂宇宙”的匾额,语出杜甫的诗句“诸葛大名垂宇宙”。我们说上下四方为宇,古往今来为宙,意思是:诸葛亮的大名永留于天地之间。此匾为清康熙第17个儿子,果亲王爱新觉罗允礼题写。

大殿正中诸葛亮塑像上方有匾额“静远堂”,但懋辛书。取意于诸葛亮的《诫子书》“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但懋辛(1886-1965),字怒刚,四川荣县复兴人,民国陆军上将。

诸葛亮年轻时自比管乐,匾额“勋高管乐”赞扬他的功勋高过管仲、乐毅,近人李鑑书。匾额“河岳英灵”意为“ 诸葛亮是神州大地的杰出人才”,清人完颜华毓撰书。

匾额“匪皋则伊”意为“诸葛亮经国治民的才干,不相当于皋陶,就相当于伊尹”,清人严树森书。“伊周经济”意为“诸葛亮治理国家的才干,与伊尹、周公一样”。清人冯昆书。

大殿有我国十大名联之一的“攻心”联,赵藩撰书:“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意为:能采取攻心服人的,那些疑虑不安、怀有二心的对立面便会自然消除,自古以来深知用兵之道的军事家并不喜欢用武力解决问题;不能正确审时度势的统治者,其政令无论宽、严都会产生失误,后来治理蜀地的人应对此深思啊。

是颇负盛名的一幅对联,借对诸葛亮、蜀汉政权及刘璋政权的成败得失的分析总结,提醒后人在治蜀、治国时借鉴前人的经验教训,要特别注意“攻心”和“审势”。赵藩(1851-1927),字樾村,一字介庵,别号蝯仙,晚年号石禅老人,云南省剑川县人,中国近代著名的政治家、学者、诗人和书法家。

楹联二:勤王事大好儿孙,三世忠贞,史笔犹褒陈庶子;出师表惊人文字,千秋涕泪,墨痕同溅岳将军。刘咸滎书。意为:诸葛亮祖孙三代都是忠勤蜀汉王事的大好儿孙,晋代的史官陈寿也对他们加以赞扬。《出师表》是惊人的文章,千百年来很多人读了都流泪,岳飞书写《出师表》时就边写边哭。刘咸滎(1857-1949),字豫波,成都双流人,“川西夫子”刘止唐的孙子,民国时期成都著名的五老七贤之一。

楹联三:文章与伊训说命相表里;经济自清心寡欲中得来。陈矩集苏轼、朱熹句,清人赵藩书。意为:诸葛亮的文章与《伊训》、《说命》篇相同;他经世济民的才干从清心寡欲中得来。陈矩(1851-1939),字衡山,贵州贵阳,著名诗人。

大殿有一幅篆体长联(下面照片外联):公本识字耕田人,为感殊遇驱驰,以三分始,以六出终,统一古今难,效死不渝,遗恨功名存两表;世又陈强古冶子,应笑同根煎急,谁开诚心,谁广忠益,安危天下系,先生以往,缅怀风义拂残碑。  王天培撰书。

意为:诸葛公本在读书耕田,为感激刘备“三顾”知遇之恩替他奔走,以规划三分天下开始,到六出祁山病终;统一天下是古今一大难事,他却鞠躬尽瘁,至死不懈,遗恨的是未能成功,只留下记载他功名的前后《出师表》。如今世上又出现陈强、古冶子,更可笑还有曹丕、曹植本是同根兄弟,却又相互斗杀,谁能象诸葛公那样集思广益,开诚布公,把天下安危系于一身,诸葛公虽然已逝,仰慕他的风义,特来拜谒以示缅怀。

王天培(1888-1927),字植之,号东侠,贵州天柱县人,国民革命军著名将领,北伐名将。

楹联五:异代相知习凿齿;千秋同祀武乡侯。近人钟瀚撰书。意为:后代深知诸葛亮的是习凿齿。千百年来人们都祭祀诸葛亮。

楹联六:鞠躬尽瘁兮诸葛武侯诚哉武;公忠体国兮出师两表留楷模。此二句影刻自郭沫若《蜀道奇》手稿。意为: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后谥为“忠武侯”,的确堪称;他在《出师表》中留下的公正、忠心、忧国的精神被后世视为人臣的标准。

【7】三义庙

义庙的楹联多达12幅。三义庙拜殿上方高悬“三义庙”三字匾额。

匾额两侧有楹联:在三在,亡三亡,而今享祀犹同伴;合义合,战义战,自昔铭勋匪异人。意为:刘、关、张三位异姓兄弟追求同生共死,至今依然相伴相随,享受后人祭祀的香火;因“义”而聚合在一起,也因“义”而战斗,从古自今荣誉和功勋都属于为正义而战者。

拜庙楹联二:丕著勋名,一代君臣扶社稷;重兴土木,全川士卒仰威名。意为:刘、关、张君臣毕生奋斗都为重整山河,功勋和声誉显赫于世;全四川的将士都景仰他们的英名,故重修了三义庙。

拜庙楹联三:异姓胜同胞,应不数曹氏昆季;丹心昭白日,能再延汉室河山。意为:刘、关、张三人虽不同姓,为大义却团结亲密得胜过同胞兄弟,试看那曹丕、曹植兄弟为了争权夺利而同根煎急,哪还有点骨肉亲情?三义士为国尽忠之心光昭日月,遂使汉朝的江山得以延续。

三义庙大殿有两幅匾额:“义重桃园 ”以及“神圣同臻”。大殿楹联一:遗庙近昭陵,问魏吴而今安在?万年垂汉统,看英雄此日何如。意为:念三义士的祠庙距汉昭烈帝的惠陵很近,试问那当年与蜀汉鼎立的魏、吴,可还留有遗迹?三义士让汉朝的声威流传万年,今天他们当然受到人们的祭祀和景仰。

大殿楹联二:矢肝胆于桃园,当年臣主称三义(著勋)名于竹策,此日英灵镇两川。意为:三义士立誓为国尽忠于桃园,当年君臣结义之举,被称为三义;功勋和声名已载于史册,至今他们的英灵还镇佑着全四川。

大殿楹联三:叹英雄自昔如斯,虽当戎马驱驰,常怀北阙;问吴魏而今安在,争以君臣俎豆,永重西川。意为:虽然征战在疆场,英雄们却以王朝、国家为重,古往今来均如此,令人慨叹;试问那吴、魏还有遗迹留存吗?怎能比这刘、关、张君臣英名永留西川,享受后人祭祀。

【8】惠陵

惠陵入口大门有匾额“汉昭烈陵”,两侧楹联是:帝本燕人,曾向乡祠崇百祀;蜀为正统,漫言天下尚三分。意为:昭烈帝本河北人,他的家乡千百年来就立庙祭祀,我也曾往拜谒;蜀汉才是正统,说什么魏、蜀、吴天下三分。清人许涵度撰书,今人李长路补书。

墓前门楼匾额为:千秋凛然”,马维骐书。语出唐代刘禹锡诗《蜀先主庙》中“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句。意为:千秋百代,凛然如生。马维骐(1846-1910),字介堂,回族,云南开远市人,官四川提督。

两侧楹联为:一抔土尚巍然,问他铜雀荒台,何处寻漳河疑冢?三足鼎今安在,剩此石麟古道,令人想汉代官仪。完颜崇实撰,刘孟伉补书。意为:刘备的惠陵还巍然矗立着,试问漳河边荒芜的铜雀台旁,哪里还找得到曹操的假坟呢?三国鼎立的局面而今何在?剩下这古道和道旁的石麒麟,令人想起汉代朝廷的仪式排场。

完颜崇实(1820-1876),满洲镶黄旗人,清朝大臣,四川总督。刘孟伉(1894-1969),重庆市云阳县人,著名书法家、诗人。


金鳞文史
左手历史,右手文学,纵横四海,笑谈古今!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