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骑墙派不站队的下场,往往都不太好?那个曾经被老父亲打屁股的政坛新星突然消失,闭门不出19年,终究是错付了

文化   2024-10-27 12:35   四川  

本文是通鉴杂谈之黎明前的黑暗系列,每篇都是原创精品,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本公众号,回复“秦汉”可获取50余本秦汉史电子版学习资料。

在平定诸吕之乱过程中,还有一个人不得不提,他的名字叫曹窋(zhú)。

曹窋是曹参之子,早在惠帝时期,他就是天子的亲信,曾奉惠帝之命去责备其父,但是被曹参狠狠的打了一顿屁股。

惠帝死后,曹窋仕途更加顺畅,被吕后任命为御史大夫,这可是三公之一的高位。据统计,此时平阳侯曹窋的总食邑达到了23000户。

按照惯例,御史大夫再进一步就是丞相了,而且曹窋年纪轻轻,这丞相之位自然也是手拿把掐的,肯定是能坐上的。

不过因为吕后死后爆发了诸吕之乱,事情起了变化。那么在诸吕之乱的过程中,曹窋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呢?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记载:吕产不知吕禄已去北军,乃入未央宫,欲为乱。至殿门,弗得入,徘徊往来。平阳侯恐弗胜,驰语太尉。太尉尚恐不胜诸吕,未敢公言诛之,乃谓朱虚侯曰:“急入宫卫帝!”朱虚侯请卒,太尉予卒千馀人。

从上述记载可以看出,被吕后宠幸,时任“御史大夫”的平阳侯曹窋,无疑是立下很大功劳的。正是曹窋听到郎中令贾寿向吕产的汇报内容,判定吕产即将动手,于是火速向陈平周勃通风报信,后者才果断采取行动。

这件事情说明,曹窋表面上是吕产的亲信,实际却是功臣派的间谍,无间道。在此之前,曹窋很可能已经和陈平有过多次串联,提供过吕产一方的很多动态与机密,否则也不会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

在陈平周勃控制住北军和南军后,吕产果断选择前往未央宫,将皇帝掌握在自己手里。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应该是对功臣派的釜底抽薪,一旦吕产将皇帝控制在手中,功臣派就将会落入出师无名的境地,他们的行动甚至会被定成谋反。

曹窋应该很明白个中关键,于是他立刻去向陈平周勃汇报了吕产的行动,导致吕产被消灭。

曹窋为“诛灭诸吕”立下了第一功,虽然这份功劳要排在周勃、陈平、刘章等人之后,但也举足轻重。那么曹窋之后得到什么奖赏了呢?令人惊诧的是他不仅没得到任何奖赏,他的“御史大夫”职务竟然被撸掉了。

司马迁在《史记-张丞相列传》中记载:(任敖)高后时为御史大夫。三岁免,以平陽侯曹窋为御史大夫。高后崩,与大臣共诛吕禄等。免,以淮南相张苍为御史大夫。

班固在《汉书-张周赵任申屠传》记载:初任敖免,平阳侯曹窋代敖为御史大夫。高后崩,与大臣共诛诸吕。后坐事免,以淮南相张苍为御史大夫。

可见《史记》和《汉书》都是说曹窋的职务被免掉了,而且是被张苍取而代之,但被免职的原因是什么呢?明明是立了功,这前后的逻辑关系也不顺呀?

首先,我们详细分析一下曹窋被免职的时间是什么时候?

史书有记载,诸吕之乱后大臣们向汉文帝联合“劝进”,明确有提到“御史大夫臣苍”,此时张苍已经走马上任,成了新的御史大夫。

诸吕被诛灭是九月庚申(即九月初十),汉文帝继位是闰九月己酉,前后最多五十天,考虑到张苍从淮南赶到长安路途遥远也需时日,所以曹窋被免职的时间当会更早。

也就是说曹窋应该是在诛灭诸吕后很快就被免职,那么曹窋究竟犯了什么事才会被免职呢?就算如《汉书》所说“后坐事免”,以曹窋在灭吕中的新近功劳,有何大不了的罪行不能“将功折罪”,非要撸了他呢?

学术界对此有过相关的研究,结论是自汉朝至今,世上的《史记》通行版本,与司马迁原始版本有一字之差。《史记》的原本应该是:高后崩,【不】与大臣共诛吕禄等。免,以淮南相张苍为御史大夫。

也就是说现在大家看到的《史记》里面,少了个“不”字。

如果这个结论是正确的,真的是少了这个字,那历史事实就我们现在看到的截然相反了,曹窋被罢官免职是因为他不愿也没有参与到对吕氏家族的诛灭行动中去。

曹窋不是明明参与了这次行动么?清末湘军将领郭嵩焘认为,曹窋只是支持诛杀吕产,但却不支持干掉吕禄等其它吕氏成员,即曹窋反对对吕氏诛杀扩大化。正是在这一点上,陈平周勃刘章等人产生了严重对立、冲突,导致双方彻底闹掰!

那么曹窋为何不想对吕氏进行彻底清除呢?这可能和曹窋自身的立场与利益有关。

惠帝时,曹参为相,曹窋为中大夫,是随侍惠帝的亲近之臣。吕后四年,又以窋为御史大夫。以功臣之子而为公卿,在当时可谓荣宠无二,这也说明曹窋同样深受吕氏的信任。于这种信任,吕产与贾寿密谋起事时没有刻意回避曹窋,曹窋才得以“颇闻其语”。

就个人性格而言,曹窋应是忠直耿介之臣。惠帝命其质问父亲,曹窋谨遵不忒,结果受笞二百。可见他忠于职守,不善投机取巧。在吕氏面临族灭时,坚持原则,力阻事件走向极端,符合曹窋一贯的立场和性格。

从刘盈时期,曹窋和吕氏的牵扯实在太深,他做不到与吕家的彻底切割。彻底灭掉吕家,显然不符曹窋的利益和初衷。在平定诸吕之乱的过程中,曹窋的政治追求应该是多方鼎立并存、共同辅佐少帝刘弘。

总的来说,曹窋实际是相对温和的一派,他不想看到任何一方的彻底倒掉,各方联合构建并存的新平衡格局,才是他最想干的事情,也是最为理想的局面。

我们知道权力之争是六亲不认的,但也不不能说所有人都会六亲不认,比如汉惠帝刘盈,就是一个特别重感情的一个人,那么作为刘盈的亲信,曹窋是不是也受到了某种影响呢?

更重要的是吕后曾经对曹窋信任有加,从感情上来讲,他对吕家抱有起码的同情之心还是很合理的。

但是让曹窋想不到的是,由于当天各种变故,最终是喋血未央宫廷,吕产和一众从官当场授首。陈平周勃随即决定“尽诛诸吕”,对长安城展开大搜捕与大杀戮,甚至包括外地的吕氏要员比如吕嬃等人,也直接派兵前往捕杀,已经手上沾血的刘章,更是只会选择彻底的斩草除根。

如此严重扩大化的局面,无疑出乎曹窋的意料,也和他的立场与追求严重不符。此时曹窋作为御史大夫,或许有一定的话语权,也试图做过一些努力,但是很快发现自己无法左右局势的发展了。

尤其是第二天,赵王吕禄、燕王吕通这两个外戚派领袖被杀前,想必曹窋也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予以挽救,可惜注定是徒劳无功。

曹窋和陈平周勃的“合作”戛然而止,甚至彻底闹翻,相互决裂!

客观说,陈平周勃的决策也自有其道理,就像毛爷爷说的那样,革命可不是请客吃饭、温良恭俭让。曹窋原本就和吕家打成一片,但陈平周勃刘章,人家可是早就对外戚派恨之入骨,刀刀见血了,根本不存在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可能性了。

面对此种局势,我们很难说谁对谁错,只能说大家立场不同,主张不同,曹窋这样一个“骑墙派”,只能靠边站了。

在平定诸吕之乱的过程中,陈平和周勃是真正有话语权的人,其中陈平本就是右丞相,执政经验丰富老道,重回权力中枢,立刻启动新政府的组织工作。

吕后的情人审食在于第三天就从“太傅”复职为“左丞相”来推测,陈平在这一天开启重置官员系统工作,曹窋极大可能就是在这一天被免去了“御史大夫”之职。

如此,曹窋成了吕氏倒台之后第一个出局的参与方,接下来就是最重要的那一个了,而他就是少帝刘弘。

刘弘实质也是因为“尽诛诸吕”即诛杀严重扩大化而出局,因为他和吕家的关系,远比曹窋还要难以切割,陈平等功臣派初期还留着他,大概率是还没想好到底怎么干?

从常理来讲,以曹窋的地位和出身,仅因反对族灭吕氏,应该还不足以免官。他很可能还试图阻止大臣诡称少帝、诸王非惠帝子,进而反对废立,因此才终身不复起用。

如果曹窋能够实际阻止陈平周勃,恐怕少帝刘弘也不会最终出局。作为惠帝刘盈的亲信,曹窋能够在这种时候力挺他的儿子,也算是没有辜负惠帝当初的宠信了。

当然还有另外一个可能,曹窋并没有反对另立新帝,但他的选择不是刘恒,而且齐王刘襄,毕竟他老爹曾经在齐国为相,他们一家和齐国也有剪不断理不清的关系。

总之,因为曹窋没有彻底站在功臣派这边,所以汉文帝成功上位的过程中也就没有什么从龙之功了。而且从此之后“诛灭诸吕”都是汉廷是不可碰触的红线,也是文帝一脉继承大汉皇位的合法性根基,曹窋也就注定不可能东山再起,就此彻底告别政治舞台。

终文帝之世,曹氏不显。直到至景帝时,曹奇将兵伐齐,参与平定七国之乱有功,其子曹时得尚平阳公主,才重获与曹氏贵族身份相称的政治地位。

公元前161年,诸吕之乱十九年后,闲散侯爷曹窋死于封国平阳,汉廷给的谥号为静侯,也算恰如其分体现了他后半生的生存状态。

本文是《资治通鉴》的解读,喜欢历史的朋友,敬请关注本号,每篇都是原创精品您的“点赞”,“转发”,“在看”是对老金最大的支持和鼓励。


金鳞文史
左手历史,右手文学,纵横四海,笑谈古今!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