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敢教皇帝做人,是倚老卖老欠收拾了吗?军功第一千古名相,400年后某妇女之友还想认祖归宗,运气太好罢了

文化   2024-08-27 21:40   山东  

本文是通鉴杂谈之黎明前的黑暗系列,每篇都是原创精品,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本公众号,回复“秦汉”可获取50余本秦汉史电子版学习资料。

公元前193年,兰陵井现双龙没多久,帝国的第一任相国,酂侯萧何去世了。

萧何的一生,是未思胜先思败的一生,从扯旗造反不肯当出头鸟开始就一直如此。作为刘邦身边最绿的一片叶子,刘邦的大开大合刚好和他的谨小慎微形成完美互补。

对于大汉来说,萧何可谓是劳苦功高,如今萧何撒手人寰,大汉的相国将会由谁来接任呢?萧何临终之际,汉惠帝刘盈曾经亲自到家里去看望他,并且很坦诚的问他这个问题。

不过已经病入膏肓的萧何依然谨慎如故,回答了一句“知臣莫如主”,汉惠帝只好又问曹参怎么样?萧何马上表示了赞同,说你太有眼光了。

萧何去世三天之后,曹参走马上任,成了大汉的第二位相国。我们都知道,曹参在大汉相国的任上特立独行,但干出了让天下人都交口称赞的政绩。

上马平天下砍人砍出个军功第一,是名副其实的军功“万户侯”;下马治天下,治国治出个萧规曹随,成了千古贤相,名垂青史。不过,老金最初看到曹相国的丰功伟绩时,还是有两个问题很不理解:

  • 第一是曹参在相国职位上是否称职?工作方式到底有没有问题?即便萧规曹随无为而治,那也不至于天天划拳喝酒吧?自己喝还不过瘾,还要拉着下属一块喝,这不是玩忽职守尸位素餐嘛?

  • 第二是曹参对汉惠帝的态度是否过分?相国那么重要的一个职位,你自己的执政思路施政方针啥的,不得提前和汉惠帝沟通一下嘛?等到汉惠帝看不明白让你儿子问问,你还把儿子痛打了一顿。你打的是儿子的屁股,那不是打汉惠帝的脸吗?


如果你也有类似的困惑,那么请跟随老金一起探究其中的缘由,毕竟事出反常必有妖。

(1)

在回答开篇提出的两个问题之前,为了更好的认识这位曹相国,咱们还是有必要再回顾一下他的军功和政绩,先说军功。

曹参的军事水平堪称一流。自追随刘邦起义以来,他冲锋陷阵,攻城拔寨,战功赫赫。在刘邦西征、灭亡秦朝的过程中,曹参屡立战功,是军中不可多得的猛将。

刘邦称帝论功行赏的时候,许多大臣都认为曹参“身被七十创,攻城略地,功最多,宜第一”,只是由于萧何的万世之功,曹参才被排在了第二位。

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也记载了曹参的具体战功:凡下二国,县一百二十二;得王二人,相三人,将军六人,大莫敖、郡守、司马、候、御史各一人。

在后来四处征战的过程中,败在曹参手中的将领不计其数,雍丘之战阵斩李由,李由是秦三川郡守,李斯的儿子。宛城之战生擒南阳郡守吕齮。景陵之战击败章平率领的三秦军队,定陶之战击破项它龙且,灭魏之战生擒魏豹定五十二城,灭齐之战生擒齐王田广。

(2)

虽然刘邦力排众议将曹参的功劳排在了萧何之后,但是将他任命为齐王刘肥的相国,还是非常信任他的,毕竟齐国是当时最大的一个诸侯国,战略地位十分重要。那么曹参又是怎样从一介武夫华丽转身成为一个良相的呢?

可能是跟着刘邦干的时间长了,曹参从刘邦那里学了一招,那就是重视人才,我自己干不了的就找人帮我干!他很快就召集了几百人的人才队伍,包括很多儒家学者。

不过新的问题马上又出现了,人多嘴杂,莫衷一是。这个时候,曹参打听到了一个名叫盖公的人,此人精通黄老之学。所谓的黄老之学,无非就是清净无为。

盖公的黄老之学简单易懂,曹参一点就通。他把自己住处腾出来让给盖公,采用盖公的理念治理齐国,很快医治了战争创伤,使齐国社会稳定,百姓安居乐业,而曹参也饱受赞誉。

再此期间曹参还作为齐国相国闲着没事还多次率军平定叛乱,如攻打陈豨的部将张春、合攻黥布等,均大获全胜,显示出他卓越的军事指挥能力和政治智慧。因此,曹参在齐国相国的位置上,不仅称职,而且功绩显著。

曹参之所以成为接替萧何的不二人选,其实有一个人人都看得见的原因,那就是他在齐国已经做过好几年的相国了,政绩斐然,贤相的名声已经不胫而走了。

班固在《汉书》中记载,说曹参就任齐相期间,礼贤下士,当年那位纵横江湖,劝说韩信谋求独立的辩士蒯彻也做了曹参的门客,为曹参推举人才。对于蒯彻这样一个政治投机分子,这无论如何都算是个不错的结局了。

(3)

萧何去世之后,曹参终于回到中央,并且出任大汉的第二任相国,那么他在相国的职位上,成绩如何呢?其实曹参在相国任上没干多长时间,只有短短三年,不过就是这三年时间,让我们对他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

或许是因为有了在齐国的成功经验,成为大汉相国的曹参执行了好吃再来的策略。首先他对前任相国萧何制定的国家政策方针不做丝毫的变动,专门选拔质朴厚道之人担任属官,他本人对下属过失多加包容,相府上下和谐无事,没事就喝酒吃肉好不惬意。

通过曹参和汉惠帝的对话,我们可以大体了解其中的逻辑:

  • 第一,既然前任已经把相关政策制定的很完美了,政府就不应该刷存在感,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 第二,既定政策已经被社会接受,形成了强大的制度惯性,随意改变这种惯性非常困难,即便初心是好的,但未必能达到期望的目的。

大国治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是无数个变量纠缠在一起的,牵一发而动全身。在某种程度上,曹参的这种清静无为的治国理念顺应了时代需要和民众愿望,使得汉朝在汉惠帝时期迎来了一个相对和平稳定的发展时期。

百姓们歌颂曹参,称“萧何为法,若画一;曹参代之,守而勿失。载其清净,民以宁一”。

(4)

行文至此,我们终于可以开始回答开篇提出的第一个问题了,那就是曹参这种治国理念为何有效?为他每天喝酒吃肉就能把国家治理好,还能得到普遍的赞誉呢?

从技术的角度讲,黄老之术确实很简单,因为他的重点不在于做事,而在于不做事。用《老子》的话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黄老之学的要领,无非就是清静无为,只要政府不生事,民间就会形成自组织,经济自然就会井井有条,欣欣向荣。按照现代经济理论的来对比,经济学领域有亚当·斯密倡导守夜人政府,政治学领域有诺齐克倡导最低限度的政府,还有哈耶克游走于经济学和政治学之间,倡导自发秩序。

为什么会产生这些理论呢?因为政府天然就有爱生事的冲动,各级官吏为了出政绩,还特别喜欢标新立异,比如所谓的新官上任三把火就是很好的例子。

过因为干的事越多,权力寻租的空间就越大,所以政府应该保持高度克制,任由民间经济野蛮生长,哪怕在这个期间存在一些但所有这些问题只要交给时间,自然都会磨合好的。

曹参在离开齐国前,曾经嘱咐继任者说,我把齐国的狱市托付给你,你要慎重对待,不要强加干涉。继任者不理解,说这件事算什么呢?治理国家就没有比这个更大的事情了吗?

曹参却说,我叫你留着这个狱市,就是为了让它藏污纳垢,兼收并蓄,如果您强加干涉,坏人去哪里容身呢?所以,我认为这件事情很重要。

曹参毕竟曾经在秦朝时曾作沛县监狱的典狱长,他看多了那些官吏为了提高政绩而陷害安善良民的行为,以及监狱中许许多多无辜的老百姓,同时自己也经历了秦末的起义战争,他自然知道秦朝的弊端在哪里。

所以曹参告诫自己的继任者,要以“狱市为寄”,就是要让社会上的不安分之人也有容身之处,让所有老百姓都有个安身立命的手段,社会自然就稳定了。

看起来简单的问答,却是西汉初期曹参倡导的以道家“清静无为”为治国方针的具体体现,说明曹参深得黄老之术的精髓。

(5)

曹参在相国任上一副尸位素餐的嘴脸,很多人不理解,汉惠帝也不理解。在他看来曹参肯定是倚老卖老不把自己放在眼里。不过毕竟曹参功劳太大威望太高,汉惠帝没有直接在朝堂上指责他。

此时曹参的儿子曹窋就在汉惠帝身边工作,惠帝就让曹窋回家问问他老爸到底几个意思?

没想到曹窋下班回家找曹参聊这个事的时候,被暴怒的曹窋暴打了一顿马鞭子,好悬没把他打死,还说天下大事轮不到他来说三道四。

可以想象,汉惠帝听到这事的时候肯定会非常上头,这老头子简直太不知死活了,是我让你儿子找你的,你打他的屁股,这不是打我的脸吗?

接下里来就发生了汉惠帝和曹参一场非常出名的对话。曹参说惠帝比不上刘邦,自己也比不上萧何,所以他们只需要功垂而治,守好本分照章办事就行了。

汉惠帝一听一个不吱声,不得不认同了曹参的说法。那么我们必须要问一问,作为相国,曹参这种对待汉惠帝的做法合不合适呢?

不论其他人有什么观点,反正老金认为曹参这事做的非常不合适。汉惠帝年轻缺少历练缺少经验,作为父辈的曹参多少也有点教导的责任,但是选择用这种方式实在是太过分了。

如此在朝堂之上给汉惠帝上课,教惠帝做人,肯定会让汉惠帝下不来台,无疑会降低汉惠帝的威信。曹参如此作派,无非就是仗着自己功劳,依赖卖老,也就是汉惠帝好脾气,如果曹参遇到的是后来的汉文帝,肯定会吃不了兜着走,想想周勃是什么下场就知道了。

因为他的那套逻辑也只能哄一哄刘盈,并不是无懈可击的。即便你可以萧规曹随,但是那么大的一个国家,就真的没有事情可以做了吗?

天灾人祸不需要管吗?长安城的修建不需要管吗?既然没有事情做,那我直接把相国这个职位去掉算了,你也直接回家看孙子吧。

曹参的幸运不止是他碰到了汉惠帝,还有他在大汉相国的位置上只干了三年,时间很短。此时依旧是民生凋敝百废待兴,只要政府不瞎折腾,国家的经济很容易就回到正轨。不过等到经济发展起来了,各种社会矛盾也就陆续出现了。

如果让他干个十几二十年,一直都是这种清静无为,肯定不会是现在这种评价了。只能说他在正确的时间遇到了正确的人,而且在正确的时间谢幕。

(6)

最后咱们再聊聊几百年后另一位曹丞相和曹相国的关系。

曹参家族在汉初是显赫的军功贵族之一。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历史的变迁,曹氏家族逐渐褪去了上层中央大贵族的光环。到了东汉末年,曹氏家族的一支在沛国谯县生根发芽,并涌现出了中常侍曹腾等新的政治力量。

曹操自称是曹腾的孙子,也就是曹参的后裔。曹操凭借自己的才能和智慧,在东汉末年崛起为一代枭雄,最终奠定了曹魏政权的基础。因此,可以说曹操是曹参的后代之一,但两者相隔数百年,家族发展已有了巨大的变化。

三国时期曹操对外称的是曹参后裔,当时曹操权势滔天,也没人敢反驳曹操,《三国志》在书中记载:太祖武皇帝,沛国谯人也,姓曹,讳操,字孟德,汉相国参之后。遗憾的是这只是曹操的一厢情愿。

虽然汉朝的宦官也分两种,一种是净身的太监、一种是不净身的太监。但曹腾是大长秋,这个职务负责皇后的寝宫,必然是净身太监。曹腾没有生育能力是可以确定的,那么关于曹操的血统就有了质疑。

按照《曹氏族谱》中记载,曹腾乃曹参十二世孙,如果说曹腾没有生育能力,从曹家宗族再抱养一个子嗣,那么还是有可能是曹参后裔的。但《曹瞒传》中又有记载:嵩,夏侯氏之子,夏侯惇之叔父。意思就是说曹腾并没有在曹氏宗亲中抱养子嗣,而是抱养的夏侯氏子嗣,改名叫曹嵩。

曹嵩是曹操他爹,这一点是没有争议的,如果按照《曹瞒传》来说,那曹操就是夏侯家后裔。不过在《为袁绍檄豫州文》中又记载:父嵩乞丐携养。意思就是说曹腾从乞丐中选了曹嵩,曹操既不是曹参后裔,也不是夏侯后裔,而是一个不知名的后裔。

十多年前,复旦大学人类遗传学实验室专家通过现代DAN技术得出结论,认为汉代丞相曹参的家族基因与曹操家族基因没有关系,同时和夏侯家族也没有关系,因为曹操家族与这两个姓基因没有明确遗传关系。不知道曹操要是知道这个结果,心中会作何感想呢?

不知道大家对曹参这位历史人物都有什么看法,欢迎大家留言讨论,共同提高。

本文是《资治通鉴》的解读,喜欢历史的朋友,敬请关注本号,每篇都是原创精品您的“点赞”,“转发”,“在看”是对老金最大的支持和鼓励。

金鳞文史
左手历史,右手文学,纵横四海,笑谈古今!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