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薄姬母子到底有多苟才逃过吕后的魔爪?一苟20多年,简直绝了

文化   2024-11-17 15:05   山东  

本文是通鉴杂谈之旭日初升系列,每篇都是原创精品,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本公众号,回复“秦汉”可获取50余本秦汉史电子版学习资料。

我们都知道,诸吕之乱结束之后,代王刘恒成为了大汉帝国的最高统治者。不过我们也知道,刘恒的登基之路充满了很多偶然因素,但偶然之中也有必然,而最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薄姬母子选择了一条“苟且”之路,而且在这条路上一条道走到黑,从来都没有犹豫过。

本文老金就和大家一起讨论下薄姬母子到底是有多“苟”,才能在吕后的淫威之下安然无恙并最终走上大汉皇帝的宝座?

(1)

毫无疑问,汉文帝刘恒的“苟”是从娘胎里面带来了的,因为他的母亲薄姬就不是一般的苟,不过评价一个母亲用这个词不太好,咱们还是用低调内敛好了。

薄姬,汉高祖刘邦的嫔妃、汉文帝刘恒之母。在成为刘邦的女人之前,薄姬这个女人的人生充满了波折与传奇。

薄姬是吴地人,在秦朝时期,她的父亲与魏国的宗室之女魏媪私通生下了她。当时魏媪曾经特意找到著名的相士许负为薄姬看相。许负仔细观察薄姬的面相后,给出了一个惊人的预言:薄姬将生下天子。

秦朝末年,社会动荡不安,各地纷纷起义反秦,魏咎和魏豹兄弟两个作为魏国王室后裔先后成为魏王。魏媪出于对女儿未来的期望以及家族命运的考虑,将自己年轻貌美的女儿薄姬送进了魏王宫中。

作为薄姬的丈夫,魏豹听闻此语心中自然大喜过望。魏豹起初是跟随刘邦一同攻打项羽,当他知道自己拥有了能生下天子的女人,那么自己必定也会成就一番伟大的霸业了。

魏豹的野心迅速膨胀,他开始对自己的未来充满无限幻想,认为自己有机会成为天下之主。于是魏豹背叛了刘邦,选择在楚汉两强之间保持中立,试图坐收渔翁之利,等待时机成就自己的帝王之梦。

魏豹的如意算盘并未打响。刘邦对于魏豹的背叛极为愤怒,他派遣大将曹参等人率领大军攻打魏豹。在强大的汉军面前,魏豹的军队很快土崩瓦解。魏豹被汉军俘虏,魏国也被改置为郡,并且很快也被刘邦的部下给杀死。

魏豹死了,薄姬等魏豹的姬妾则被送进宫中织布的工房劳作,身份一下子从尊贵的魏王宫姬妾沦为了卑微的织室女工。在织室的日子里,薄姬的生活充满了艰辛。她每天辛勤劳作,忍受着艰苦的环境和繁重的工作。

然而,命运的转折往往在不经意间出现。一次偶然的机会,刘邦路过织室,看到了容貌出众的薄姬。刘邦被薄姬的美貌所吸引,于是将她纳入后宫。从此,薄姬的命运再次发生了重大转变,开启了她在汉朝宫廷中的传奇人生。

(2)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薄姬这仅有的一次机会没有把握好还是怎么着,刘邦对她的表现不是很满意,很快就将她抛到了九霄云外,再也没有宠幸过她。

或许是面对刘邦这个灭了自己前老公的仇人,薄姬还是有着起码的一点良心。既然魏豹曾经认为她是可以生下天子的女人,那对她肯定也差不了,两人之间应该是有些感情的。

她没有选择在床上极力奉承刘邦,只是上了他的床而已。不过命运之神却非常眷顾她,刘邦仅有的一次宠幸就给了她一个儿子。

可即使在生下儿子刘恒之后,她也没有因为母凭子贵而变得骄横,依然谨小慎微地生活。薄姬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刘邦后宫中的地位,她既没有吕后的正妻地位和强大的家族背景,也没有戚夫人那样受刘邦的宠爱。

又或许是因为她经历了一次国破家亡,早已认清了命运的真相,也看淡了世间的纷扰,在其他妃嫔为了争夺刘邦的宠爱而明争暗斗时,薄姬默默地过着自己的生活,从不与她们争宠。

正是这种低调且始终低调的作风让吕后觉得她没有威胁,从而放松了对她的警惕,甚至还让她跟着自己的儿子去了封地代国。

我们虽然一直强调的是薄姬的隐忍低调,但她肯定也是一个智商极高人缘极好的人,否则在刘邦的后宫之中,尤其在吕后当老大的后宫之中,没有被吕后抓住什么小辫子,说明她日常处事极为得体,从来没有得罪过什么人,否则以吕后的疯批性格,绝对不可能让她跟着儿子回封地去的。

更重要的是,如果不是薄姬人缘好,她也不会有机会得到刘邦的宠幸。史书记载正是因为薄姬的两个闺蜜管夫人和赵子儿在刘邦面前提及薄姬,才让刘邦动了恻隐之心,从而召见并临幸了薄姬,进而有了刘恒。

(3)

和戚夫人每日霸占着刘邦的床榻,哭哭啼啼让刘邦封自己儿子如意当太子不同,薄姬的心思应该从来都没有放在争宠上,她的主要工作是侍奉吕后,再就是抚养儿子刘恒。

刘恒从小就表现出宽厚、仁慈、孝顺的品质,这种性格对于一个皇子来说相当难得,大概率都是薄姬的功劳,在后来这些品质也为刘恒赢得了众人的认可和尊重,为他日后成为皇帝奠定了基础。

说起来刘恒在离京之前,在宫中的日子应该并不好过,毕竟他的母亲没有得到父亲的宠爱,自己也没有强大的外戚支持。在其他皇子们享受着荣华富贵和众人关注的时候,刘恒只能默默地在角落里生存,或许正是这种被忽视的环境,让他更加懂得了忍耐的重要性。

他看着宫中的权力斗争和人情冷暖,学会了不轻易表露自己的情感和想法。他小心翼翼地生活着,避免引起他人的注意和嫉妒,这种忍耐和低调的性格,成为了他日后成功的关键之一。

在成长的过程中,刘恒目睹了母亲的坚韧和忍耐。薄姬面对各种困境从不抱怨,而是默默地承受着一切。她的这种态度深深地影响了刘恒,让他明白在逆境中只有保持冷静和忍耐,才能等待时机,实现自己的价值。

刘恒被封为代王之后,深知代地偏远,却也因此得以远离朝廷纷争。他明白在吕后专权的时期,稍有不慎便可能引来杀身之祸。于是他同样选择谄媚吕后,表现出极度的顺从。

每次向朝廷进贡时,刘恒总是挑选最好的物品,附上恭敬的书信,表达对吕后的忠诚。这种做法让吕后对他放松了警惕,认为刘恒不足为患,从而未对他进行迫害。

高后七年(前181年)秋天,临朝称制的太后吕氏派人前往代地传达旨意,想让刘恒由代王而改做赵王。做代王已经十五年的刘恒,叩谢了高后的圣恩却婉拒了这份任命,表示自己不怕艰苦,愿意为汉王朝继续待在代国这个边塞之地,守卫疆土。

代与赵这两个王国,虽仅一山之隔,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却有天壤之别。代位于边地,辖今天的山西北部、河北西北部,而赵,居于北岳恒山(常山)之南,境内有富庶而广袤的华北大平原。从军事安全上讲,赵地有长城屏障,远离胡人,而代则与匈奴直接接壤,胡汉杂居,蛮夷经常骚扰侵掠,难得安宁。

不管从哪个角度讲,赵国都比偏僻荒凉的代国强多了。不过十九岁的刘恒面对吕后扔过来的蛋糕并没有动心,而是婉言谢绝了吕后。

毕竟赵王刘如意、淮阳王刘友、梁王刘恢都是在赵王的任上被吕后给害死的,刘恒不想步他们的后尘,而赵国这块肥肉是吕后留给他们吕家人吃的。吕后对刘恒的回应很满意,顺势就将侄子武信侯吕禄给封为了赵王。

在朝廷发生诛吕政变时,刘恒敏锐地察觉到其中的危险与机遇。然而他并没有急于行动,而是选择置身事外,保持淡漠及观望的态度。

他深知这场政变的结果难以预料,过早地介入可能会让自己陷入困境。刘恒密切关注着局势的发展,同时也在思考着自己的未来。他不急于表态,也不参与任何一方的争斗,只是静静地等待着时机。

(4)

刘恒在代地十五年间,始终坚持与民休息的政策。他深知百姓的疾苦,明白只有让百姓过上好日子,才能稳定自己的统治。于是,他积极采取鼓励农桑等举措,大力发展农业生产。

刘恒下令减免农民的赋税,减轻农民的负担。同时,他还鼓励百姓开垦荒地,给予开垦荒地的百姓一定的奖励。这些措施极大地激发了百姓的生产积极性,使代地的农业生产得到了迅速发展。

为了提高农业生产技术,刘恒还派人到其他地区学习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并将这些技术传授给代地的百姓。在刘恒的努力下,代地的粮食产量逐年提高,百姓的生活也越来越富足。

刘恒不仅注重农业生产,还关心百姓的生活。他经常深入民间,了解百姓的疾苦,为百姓解决实际问题。他还下令修建水利工程,改善代地的灌溉条件,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在刘恒的治理下,代地的实力不断增强,百姓安居乐业。刘恒也因此赢得了百姓的爱戴和拥护,为他日后登上皇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5)

我们说薄姬母子一苟二十多年,其实是他们长期贯彻了老子《道德经》中“不争是争” 的辩证思想。她们的“不争” 并非是消极地放弃一切竞争,而是一种超脱于世俗争斗的更高层次的处世态度,其核心在于不通过常规的、激烈的争夺方式去获取利益,而是以一种看似无为、低调的姿态,顺应自然和社会的规律。

这种 “不争” 的行为,往往能够避免与他人产生直接的冲突和对抗,从而在复杂的环境中保全自己。并且,因为不陷入争斗的漩涡,反而能够赢得更广泛的认可和支持,最终达到一种 “争” 的效果,获取长久的利益。

比如《道德经》中提到 “弱者道之用”,倡导自处柔弱。薄姬在刘邦的后宫中,面对吕后和戚夫人的争斗,她选择不与人争论短长,从不争宠,本本分分地做自己的事情。这种示弱的姿态,使她避开了后宫争斗的锋芒,得以在复杂的宫廷环境中生存下来。在吕后掌权后,对过去与她争宠的妃嫔进行清算,而薄姬因为一直以来的低调和不参与争斗,得到了较好的优待,能够随子刘恒去代地做诸侯王。这体现了她以柔弱的方式保护自己,符合《道德经》中关于 “弱” 的运用的思想。

在《道德经》中还有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的说法。薄姬没有像戚夫人那样一心想要为自己的儿子谋取太子之位,而是满足于自己和儿子的现状,安心地在代地生活。她不贪图过高的地位和权力,这种知足的心态使她和儿子能够远离宫廷纷争的漩涡,避免了不必要的麻烦和危险,为日后的发展保存了实力。

本文是《资治通鉴》的解读,喜欢历史的朋友,敬请关注本号,每篇都是原创精品您的“点赞”,“转发”,“在看”是对老金最大的支持和鼓励。


金鳞文史
左手历史,右手文学,纵横四海,笑谈古今!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