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韩信被吕后诛灭三族,冤吗?绝对不冤,看看他是怎么对背刺同僚的?

文化   历史   2024-04-25 21:50   山东  

诗仙李白曾经写过一首叫《梁甫吟》的诗,全诗意境奇妙,气势磅礴,纵横跌宕,变幻惝恍,淋漓悲壮,堪称乐府诗的名篇。

其中开篇几句是这样写的:“君不见,高阳酒徒起草中,长揖山东隆准公。入门不拜逞雄辩,两女辍洗来趋风。东下齐城七十二,指挥楚汉如旋蓬”。

今天我们就一起聊聊李白诗中这个所谓的“高阳酒徒”,给刘邦立下大功的谋士郦食其

在李白的诗中,郦食其的形象性格很鲜明,高阳酒徒,性情孤傲。初见刘邦便是一通雄辩,最后更是凭借三寸不烂之舌,说服田广拿下了齐国七十二座城池。

李白在他的这首诗中,最先提到的是姜太公,能够和姜太公相提并论,说明郦食其在李白心中还是有很高的位置的。

熟悉历史的都知道,郦食其加入刘邦阵营之后,一直奔赴在外交战线上,多次凭借其谋略和口才立功,为刘邦赢得楚汉战争启动了很大的作用。

不过就在郦食其说服齐王田广投降,马上就要走上人生巅峰的时候,却惨遭韩信背刺,被恼羞成怒的田广给煮了,令人唏嘘。

大家都说韩信死得很惨,让人痛惜,但是话又说回来,郦老头死得就不惨吗?

本文不想写郦食其都干了哪些牛逼的事,因为很多人都写过,随处可见。今天想跟大家讨论两个问题。

第一个是和张良相比,郦食其谋略水平如何?第二个是郦食其惨遭韩信背刺的时候,田广给了他一线生机,他为什么拒绝了?

先说第一个问题,郦食其和张良相比水平如何呢?

史书上说,郦食其是战国末期人,生于魏国陈留高阳,喜读书,好纵横之道,但因为性情狂放桀骜不驯,虽有雄辩之才,却始终没能建功立业。

秦始皇死后天下大乱,陈胜项梁等豪杰纷纷起兵反抗暴秦,然而郦食其却看不上往来陈留的各路豪杰,始终深居简出,直到刘邦的出现。

郦食其托人向刘邦来了一次毛遂自荐,在这之前他做了很好的功课。

因为知道刘邦素来藐视儒生,就巧妙得修改了自己简历:我不是儒生,我高阳狂徒,喜欢喝酒。

高阳酒徒的名号引起了刘邦的兴趣,很快就下令召见了郦食其。不过却是在侍女的服侍他洗脚的时候召见的。很难说刘邦不是故意的,刘邦概率是食其出了一道面试题。

不过郦食其的应对很完美,拿出自己狂傲酒徒的气概和辩才,直接和刘邦面对面开怼,然后又纵论天下,成功拿下刘邦。

郦食其加入刘邦团队之后,拿出的第一份成绩单是兵不血刃得拿下了陈留,第二份成绩单是在进军咸阳的过程中,在武关劝降秦军。

我们可以看到,郦食其干的都是那种孤身前往敌营,完全靠个人智慧和口才来搅动乾坤的事,绝对都是刀头舔血的活。

在刘邦阵营,郦食其最主要的角色还是外交主官,而且这个角色完成得也非常好。

不过郦食其好像还不太满足,他有着更大的追求和抱负。史书上记载,随后郦食其不停地为刘邦献计献策,还曾为刘邦提出攻占敖仓的良策。

与项羽争霸正胶着时,郦食其急功急利,曾向刘邦献上大计,大封六国后裔,可孤立项羽,尽得天下。

这计谋初听起来有点意思,刘邦听了也很兴奋,立即命令给六国后裔铸印,并吩咐幕府文吏赶紧签发任命书。

不过就在这个时候,张良急匆匆赶来,用八不可彻底否决了郦食其的计谋。回过神来的刘邦破口大骂:竖儒,几败而公事。

凭借这件事情,我们几乎可以判断张良和郦食其关系应该很一般,一方面两人平时没什么私交,平时也没啥沟通交流。

另一方面张良关键时刻出手也非常狠辣,就算人家郦老头这谋划有问题,但你张良也用不着这么痛下杀手吧?“八不可”仿佛八个大锤,直接把郦食其给锤趴下了。

也就是说,在大战略的谋划上,和张良相比他终究还是缺了一些火候。

不过心高气傲的郦食其哪里肯认输,他还是极力想证明自己。当机会再一次来临的时候,他再次选择上路,不过这次却是一条不归路。

在韩信平定北方之后,准备收拾齐国。郦食其看到机会来了,主动请缨前往齐国劝齐王归降。

话说当时的齐王田广还有二十万人马,而且齐国田氏又是出了名的硬骨头,项羽曾经推了几波都没有把齐国推平。要是真刀真枪得干,刘邦肯定也要吃点苦头。

此时的刘邦对战争已经有些厌烦了,整天没事就琢磨着怎么尽快结束征战,过几天安稳日子,不断的找手下谋士们出招。面对郦食其的主动请缨,刘邦欣然同意。

此去齐国,郦食其充分证明了自己是天下无双的说客,不过他的悲剧命运从他成功说服齐王的那一刻起,就已经进入了倒计时。

虽然韩信得到了齐王已经被劝降的消息,但是在身边谋士蒯彻的鼓动下,还是选择了出兵。

齐王田广得知韩信率兵攻来的时候,以为是郦食其欺骗了他。郦食其有苦难言,虽然极力分辨解释,但是无济于事。

不过田广还是给了他机会,让他去说服韩信放弃军事行动,但是郦食其拒绝了,而且还说了这么一句话“举大事不顾细谨,盛德不辞让”。

那么我们现在就问了,郦食其为什么会拒绝呢?他说的那句话又是什么意思呢?

首先,郦食其对自己的齐国之行其实是有预判的。因为他自己也说齐国宗室很强,人多变诈,狡猾无比,所以他敢来齐国就是报了必死的决心。如今已经完成了自己的任务和目标,也算死得其所了。

其次,对韩信的军事行动,郦食其应该也有自己的预判。韩信之所以敢采取对齐国的军事行动,那就已经表明了自己的态度,都说开弓没有回头箭,韩信怎么可能为了他收兵呢?

再次,郦食其是个狂徒,有自己的自尊,也有自己的追求。既然主动选择了这趟齐国之行,怎么可能为了自己的性命去影响刘邦的大业呢?又怎么可能为了活命找韩信呢?

在这个过程中,刘邦的态度很暧昧,正如蒯彻所说,虽然郦食其成功劝降了齐王,但是也没有给韩信下达撤兵的命令。

或许在刘邦眼里,一个投降的齐国自然不如一个被完全消灭的齐国对他更有利。在这个过程中,郦食其只是一个注定被牺牲的棋子而已,而且他已经不是第一次当这样的棋子了。

早在武关劝降秦军的时候,当郦食其凭借雄辩之才叫秦将放下武器后,刘邦的大军同样是突然出击,瓦解了秦军最后的有生力量。

同样的配方,熟悉的味道,郦食其怎么可能一点也不自知呢?不过郦食其直到临时都在维护刘邦。他的临终遗言其实不是在说自己,而是在为自己的主公刘邦辩护。

“举大事不顾细谨,盛德不辞让”,前半句说的是主公刘邦想要成就大业,牺牲他这么一个辩客又如何,后半句则表示他自己为着刘邦的知遇之恩,死且不辞。

那么刘邦对郦食其之死又是怎样一种态度呢?肯定还是愧疚的。后来的论功行赏的时候,不但把他的弟弟郦商封为曲周侯,还把他本来达不到封侯资格的儿子郦疥封为高粱侯。

相比被灭了三族的韩信,郦食其应该可以含笑九泉吧?

金鳞文史
左手历史,右手文学,纵横四海,笑谈古今!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