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大学 徐可心丨走出“经验世界”,找寻人与人交流的本真美好

时事   2024-12-12 10:00   四川  

凡是没有受益者的付出,感动的都是自己”。近日,黄执中的一个观点在网络上传播。

观点虽然有些残忍,但道理不假。自认为辛苦的付出、暖心的叮嘱、感人的仪式,如果接收方并不能从中切实得到点什么,那么付出就显得“无益”了。只要稍加回忆,我们就不难想起类似的例子。比如,有种冷是父母觉得你冷,父母凭借自己生活经验的“惯性”,和对季节温度的感受,认为孩子也一定觉得冷,穿秋裤是必要的。但却未曾考虑到年轻人对寒冷的承受力更强,并且也具备一定的自理能力,完全知道冷了该添衣。再比如综艺《再见爱人4》中,麦琳与李行亮因为“买青团”没有及时沟通,导致一方辛苦买了青团,另一方却并不领情,两人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认为对方理所应当。

凭经验做事,是我们认识世界的方式。当我们与人交流交往时,会不自觉地调动起过往的人生经验,习惯性地认为对方也会这么想、这么做。如此种种没有受益者的付出,便是固守在自己的“经验世界”中进行思考的结果。

“经验世界”是一个哲学概念,它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体验和认识的世界,是过往和当下所经历的事情构成的总和。每个人由于成长环境、生活经历等的不同,会在漫长的人生路上构建起属于自己独一无二的经验世界,它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世界,并与周遭的人事物建立联系。其实,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就是经验世界的碰撞和交融,我们可以不认同对方的做法,但必须认可并尊重他人的经验世界,只有这样,关心才能恰到好处,沟通才会恰如其分。

认识到经验世界的差异性和多样性是建立共情的基础,走出“经验世界”才能让人与人的交流回归本真。在当下复杂的网络环境中,寻找共情与理解是不容易的。我们看到不久前网红“羊毛月”居高临下、缺乏共情的论调激怒了求职难的毕业大学生;李嘉琦带货直播质问观众“有没有认真工作”引发网友强烈不满;粉发女孩看望爷爷却遭受网络暴力,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随着我们的生活重心转移到互联网之中,面对面的现实交往减少,我们逐渐脱离了与他人的在实际生活上的有形连接,这就让彼此很难真正走近对方的内心,因此共情的建立并不那么容易,但只有我们在每次评论前都先想想别人的处境,在每次付出前都试着感受对方的心情,才能让温暖重回当下的“孤独社会”,让沟通重归情绪极化的舆论环境。

心理学家科胡特说,“仅仅是一个共情的社会,就足以让人觉得自己存在于一个有氧的世界,共情氛围是确保人类精神存活的必要基质。”人类在每个时代都不断寻找人与人、国家与国家、文化与文化之间的共情,因为共情是沟通的基础,沟通是社会进步的原生动力。世界上也许没有真正的感同身受,但我们可以试图逃离那个以自我为参照的经验世界,用共情感知身边的生活,找寻人与人交流的本真美好。

(文/徐可心 南开大学


*文内作品系第五季红星新闻高校评论新秀挑战赛参赛作品,仅用于展示,不代表红星评论观点。除此展示外,不得用于其他途径,违者必究。

红星评论
观点有趣、行文至软、理性有力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