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科技大学 唐欣丨自我感动式付出:情感迷局中的“幻影之爱”与“破局之光”

时事   2024-12-12 10:00   四川  

“妈妈的秋裤叮嘱”频现“明星千里送青团”未收获预期回应,折射出自我感动式付出在情感关系领域的盛行我们不禁要问,自我感动式付出真能达成预期实效吗?

《中餐厅》黄晓明一句“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彰显自我思维,与自我感动式付出本质相通。聚焦当下,在亲子关系中,有些父母会把自己的期望和爱好强加给孩子;在情侣关系中,一方总是以自己认为好的方式去付出。心理学“需求认知偏差”显示,父母重复输出多为主观臆断,未契合子女需求,是自我满足的‘独角戏’,偏离关爱子女初衷。社会学“社会交换理论”指出,健康伴侣关系需资源与需求对等。“青团事件”中,作为伴侣的李行亮未考量对方实际需求,打破平衡,不利于双方良好关系的构建。

近日,黄执中的一个观点在网络上传播,“凡是没有受益者的付出,感动的都是自己”。自我感动式付出,会使得一些真正需要关注和帮助的受益者被忽视,反而无效的付出者占据了情感与道德的“高地”。在个人成长方面,父母的“苦难式教育”常成为道德绑架的工具,使孩子产生负罪感,陷入自我感动陷阱与情感表达困境。在人际关系中,自我感动式付出施压容易导致情感隔阂与人际阴影。《社会心理与人格科学》发表的研究指出,有自我感动式付出者的情侣,6个月后关系满意度平均下降40%左右,而健康付出的情侣关系满意度则相对稳定。从社会文化角度,自我感动式付出若成普遍,将扭曲价值导向、阻碍社会发展。

但也有人认为,自我感动式付出也是一种表达爱的方式。从短期来看,这种自我感动式的爱会给对方造成心理压力。从长期而言,它严重阻碍关系健康发展。所以,自我感动式付出作为一种爱的表达,其局限性一览无余。不过,当我们站在付出者的角度,作为情绪接收者能够共情的是父母对子女的关爱。对此,我们不应感到心烦从而浇灭他们的一腔爱意。伴侣的自我感动式付出,是为了在关系中找到自己的价值和认同感,我们应当多一份包容与理解,在不完美的爱中成就更好的自己。我们无需过多责备单向自我感动主义者,我们更应积极引导他们走出这暗无天日的心理囚笼。

面对如此严峻且广泛存在的自我感动式付出问题,我们需要从多方面入手加以解决。在个人层面,应在代际沟通中互相理解,关注对方需求,精准付出,避免自我感动。教育体系应开展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活动,引导青少年在社交中平衡付出与收获,杜绝单方面情感宣泄。媒体应通过持续关注和理性讨论,全面呈现和辨证阐释自我感动式付出的社会动因和影响,引导良性和温情的代际沟通。

人们只有从这种自我感动式的付出中觉醒,以更加理性、客观且尊重他人的方式去爱与付出,他人才能在尊重里获得滋养,自身亦于给予中得到回应,达成人际交往中利己利他的共赢局面,让爱与理解在互动中彰显人性光辉。

(文/唐欣 西南科技大学  指导老师:高敏


*文内作品系第五季红星新闻高校评论新秀挑战赛参赛作品,仅用于展示,不代表红星评论观点。除此展示外,不得用于其他途径,违者必究。

红星评论
观点有趣、行文至软、理性有力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