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科技大学 李娜丨当情感与“自我投射”捆绑,“付出”也失去温度

时事   2024-12-12 10:00   四川  

摘要:在媒介化、功利化社会的背景下,纯粹的情感表达越来越少,“付出”逐渐成为自我投射的剧场,情感反馈也并非源自心灵的共情传播。当情感连接脱离了受益者的付出,善意的传递便在不经意间失去了应有的深度和温度。唯有摒弃这种单向性、形式化的框架,情感方能回归纯粹与真诚,在平等与共鸣中悄然生长。  

近日,《再见爱人4》中的85后主妇麦琳一下子成为众矢之的,网友们纷纷批评其“妈味”十足。麦琳看似倾尽所有,实际上却在为自己而付出。节目里,她谈及她最渴望但没实现的梦想是老公站在更大的舞台上;在干涉老公的创作遭到反对后,她说“你为什么感受不到我对你浓浓的爱”;她表示“我不允许别人伤害他,我更不允许自己去伤害他”。但事实却是,当她抱怨衣柜里都是李行亮的衣服,自己没有衣服可以放,于是李行亮主动给麦琳买衣服,但是麦琳却都给退掉了,形成了李行亮说的“我买,她退,我不买,她不高兴”的死循环状态;当女儿想要个几十块钱的汉服,李行亮买了,麦琳硬生生给退了,完全不顾及女儿的感受。有网友说道:“麦琳不断地压制李行亮,强化李行亮对于她‘圣母’形象的认知,让李行亮认为,是她麦琳牺牲了自己成全了李行亮,她就是要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去指责数落李行亮,让他臣服,让他进一步被自己控制。”仔细反思一下又何尝不是呢?在麦琳所谓的付出中,李行亮并没有成为受益者,她的付出与感动并非双向的,而是单向的自我情感释放,虽然看似是在为李行亮着想,但最终却是一种自我投射,将自己内心的感受强加给李行亮,假设他会以相同的方式回应或理解这些情感或行为。她通过不断地给予和提醒,实际上建立了一种对李行亮的情感控制机制,使其在感受到关爱时,反而无法自由地摆脱对她的依赖。

观现代中国教育,自我感动式的情感投射更是多见。其一为家庭维度,有一种冷叫妈妈觉得你冷,有一种酷叫妈妈觉得你该穿秋裤,缅甸诈骗、大山拐卖、大学考证......想必这是不少同学与父母聊天的常态,我想问的是:你是否每个都点开过呢?其实这背后可能有着“我觉得我为你好”而非“你觉得我为你好”的偏差。这种行为背后更多的是一种情感的转移与防范——父母通过“关心”来控制或确保自己在情感上不感到担忧。其二为学校维度,感恩教育演讲活动中专家上台激情演讲,台下都被感动哭了,没哭的还觉得很羞愧只能默默低着头。最后话锋一转,演讲的人开始卖书。彼时哭得沸沸扬扬,转头该叛逆的还是叛逆。学校借此强化了自己的公众形象,展示了自己履行感恩教育的责任,但真正因此学会感恩的孩子又有多少呢?对学校而言,这些行为的背后有时更多的是在展示自己“是个好学校”,对孩子而言则更多是在展示自己是个“好孩子”,有多少人回归到了感恩教育本身呢?其三是个人维度,有一句话能精准概括学生在学习上自我感动式付出的无意义,那便是:不要假装努力,因为结果不会陪你演戏。

除此以外,我们常见的公益广告等形式,无一不在通过情感操控来传递爱。但在这种表面上的关怀背后,谁又能真实地感受到那份温暖?这背后隐藏的,往往是为了某种利益而设计的“感动陷阱”。这种单向的情感独裁,恰恰是我们在现代社会中对真正关怀的误解和偏离。情感的付出在形式化中渐渐消失,变得像一场空洞的独角戏,表演者尽力营造戏剧性的高潮,却始终缺少观众的回应。真正的付出应该摒弃单方面的自我投射,回归到平等、共鸣与真实的互动中,为别人带来实际的好处,达到一种真正的共情传播,只有在这种双向的情感交流中,感动才能触及心灵的深处,付出才能找到真正的价值!

(文/李娜 华中科技大学


*文内作品系第五季红星新闻高校评论新秀挑战赛参赛作品,仅用于展示,不代表红星评论观点。除此展示外,不得用于其他途径,违者必究。

红星评论
观点有趣、行文至软、理性有力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