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再见爱人4》中关于麦琳李行亮夫妇的讨论热度居高不下,李行亮打飞的千里送青团,围观者直呼感动但麦琳却并未领情。引发网友关于自我式感动的热议,其实不论李麦夫妇是否真的出于内心,都始终是双方间的问题,但网友却入戏太深,开始严查李麦夫妇的细微举动等,这种过度关注形成巨大流量,促使更多人加入对自我感动者抑或接收方的“围剿”。这不仅不利于大众理解感动,还易陷入该节目剪不清、理还乱的舆论陷阱。
“李行亮就是表演型人格,伪善的自我感动。”“麦琳是个PUA高手,口口声声说爱李行亮,实际上也是自我感动。”从网友的言论中足以看出,大家对于感动和自我感动的认知是存在差异的。作为旁观者,李麦的行为一方面可能被节目组戏剧化、冲突化,另一方面也被网友放大观察,将日常行为当成表演艺术进行仔细审查,很难不出现意见分歧。这种分歧随之作为流量推动的制作者、参与者和旁观者的深度编码,使得感动逐渐失去原有意味,感动也在逐渐“失真”。
放大某种情绪,深挖某种含义,其实都无形中偏离了既有的核心论题,刻意为之只能加重“表演光环”。感动其实无非情感共通、合意,但在不同人的刻意解读、激烈争辩过程中,逐渐变得高深莫测起来。实际上,我们不妨扪心自问,我们讨论的还是感动这个词语吗?还是只是在结合自身经验以及节目呈现的内容进行重新建构,不断为感动赋魅,使得感动变得华而不实。让我们成为被人为制造出的情绪牵着走的“情感大师”,这有违公众讨论的初心,也使得公众滑入自证漩涡。
当然,并非说公众对于感动的讨论无意义,反而它使得公众可以发现问题,但是提出解决措施才是应然、实然方向,不应该在最初环节一直打转。心理学上有一个术语叫自我认知偏差,是指个体对自己内心世界的认识不足,还有一个术语叫做虚假同感偏差,是指人们常高估自己的信念,并将其赋予他人之上。自我感动可以被认为是二者的结合体,想要破除这两种偏差,可以从打开社交圈,与不同的人多交流开始,从抛掉自我牺牲式付出,理所当然式接受开始,从双方磨合到达成共鸣开始。
该节目的热搜话题仍在继续产出,但公众应该渐渐清醒,不妨站的更远些观察问题的核心,不妨更犀利些直指要害,最终跳脱出争论本身的是与非。
(文/林漉 辽宁大学 指导教师:吴优)
*文内作品系第五季红星新闻高校评论新秀挑战赛参赛作品,仅用于展示,不代表红星评论观点。除此展示外,不得用于其他途径,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