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科学院外军部部长肖裕声少将:坚持信仰视死如归
“西路军最为可贵的是‘西路军精神’,这是西路军将士的历史丰碑,是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的红色精神动力。”肖裕声少将认为,“西路军精神”就是坚信党的领导,坚信革命事业一定成功,坚信为人民而战。正是心怀这种信仰,让西路军在最残酷、最困难、最难以忍受的情况下始终保持昂扬斗志,坚持与敌人血战到底,视死如归。
西路军西征过程中,时而西进、时而东返、时而驻守、时而开进。西路军广大指战员坚决顾全大局,坚决用中央的指示统一思想和行动,服从命令,严守纪律。
1937年3月中旬,西路军失败,军政委员会决定分三路游击,其中张荣率领的妇女孩子一路,在酒泉附近的红寨子活动,显然是为了吸引敌人,分散敌人的追击力量,是一种迫不得已的牺牲。但谁都毫无怨言,她们懂得,顾全大局,有时就意味着牺牲局部,这是保存有生力量的需要,是革命最终胜利的需要。
肖裕声提出,当前西路军研究宣传要珍惜西路军将土为甘肃留下的这段独特的历史文化,这既是甘肃人民特有的红色历史文化,也是人类追求民主反对独裁的历史文化。要深入挖掘西路军的历史资料。
“现在我们不缺辉煌历史,不缺英雄人物,缺少的是如何让我们的下一代知道这些故事和英雄。否则,他们是不知道也不理解80年前的这些红军付出了什么。这就需要我们讲好这些故事。”肖裕声说。
“我应该为西路军站出来说话”
国防大学教授、徐向前回忆录《历史的回顾》执笔人、被誉为“西路军正本清源第一人”的朱玉教授,已年过八旬,但初心不改。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初开始,为西路军问题一直不遗余力地奔波着。“没有什么能挡住历史的真相。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应该为西路军站出来说话。”这是一个为西路军倾尽了毕生心血的学者,也是一位对红西路军战士感情至深的革命军人。
“研究和正确看待西路军问题,一定要站在历史的高度来看。要认真分析和结合当时的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和军事环境。朱玉教授说,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会师的时候,正是国内土地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转型的关键时期,在西安事变前后,政治环境异常复杂,这是战略全局与战略局部的关系问题。从全局看,西路军的西进计划在战略上牵制了“河西四马”,有力配合了河东红军的战略部署,同时也策应了“西安事变”的最终和平解决;西路军将士中虽然名将如云,但正是因为在西进途中随着时局的发展,随时按中央的部署时进时退,引起了马家军的疯狂进攻,虽然歼敌甚众,但自身伤亡也特别严重。
朱玉先生说,我们现在给后人讲述西路军的历史,不仅仅要看到这段悲壮征程的局部,更要站在历史的高度认真分析当时的客观因素。“从战争环境讲,正是北方冬天最寒冷的季节。在西北高原上,居于祁连山和千里戈壁之间,和装备精良、精于高原作战的敌军骑兵交锋,没有任何主动权;从西路军在河西的众多战例来分析,在河西西路军几乎一直处于被动防御状态,这与河西特殊的地域环境有关系。因为地域宽阔、当地人居住分散,村镇之间的距离太大,而西路军因为后勤保障等方面的实际困难只能分散驻军,这就给了敌人围歼的机会;从战斗力方面来看,虽然西路军大多数是长征过来的主力部队,但连续征战缺少休整,与骑兵作战、给养富足的敌军有着巨大差距。”朱玉先生认为,西路军的最终失利,最关键的原因在于“孤军深入,内无粮草、外无援军。所遭遇的战斗,几乎都是最严酷的生死战”。
“西征悲歌,现在很多人都这样说,但是我更认同的是西路军将士视死如归的精神和信念,顾全大局、服从命令的革命大义,被俘和流落战士矢志不渝、红心向党的伟大气节。这是我们今天纪念和传承红西路军精神必须要领会和继承的。”朱玉先生认为,西路军是一支纪律严明、服从意识、大局意识特别强的革命队伍,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西路军为中国革命做出的巨大贡献。“经历了大大小小几百场战斗,消灭了两万五千多敌人,有效地牵制了敌人东进的意图,策应了中央的战略布局。这是西路军的历史贡献,在任何时候都不能被忘记。”
“历史总是以沉重的脚步向前迈进。西路军经历了很多,也遭遇了很多。历史不会忘记他们,人民也不会忘记他们!”朱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