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就完事了

情感   2025-02-07 08:40   山东  

1

前几天跟发小聚会,她说起我们都认识的一个姑娘,年前结婚了。

于是她八卦的细胞瞬间激活,给我分享了一出大戏。

这姑娘从来没谈过恋爱,大学毕业后回家考了教师编。

稳定得像根柱子,接着就是相亲,听着是不是特“标配”?

这次的老公是同事介绍的,在县电网工作。

说是工作,实际就是领导的“全能助理”:喝酒陪笑、开车伺候,技能点满分。

男方比姑娘大几岁,外加熬夜加酒场,气质看起来特“社会”,有点提前迈入中年感。

两人9月认识,10月订婚,12月结婚,显然比不少相亲人士的进程加速不少。

婚前男方到姑娘家——一个村里。

一下车,村里的“八卦精”们立刻上了线。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点评得像专业面试官:

“这男的看着挺老啊。”

“得有40了吧?”

“XX家咋找了个这样的?”

就在全场质疑升温时,不知道谁丢下一句炸弹:“人家在电网上班,公务员!”

哇,局面瞬间大反转。

“公务员啊,不孬。”

“小伙子看着老实啊,模样也周正。”

好评如潮,就差连路边的大黄狗也都跟着点头点赞了。

还没完,另一个重磅消息来了:“人家城里有房,就在XX小学旁边!”

XX小学是我们城里教学比较好的学校——这意味着啥?

意味着,以后人家的娃出生就「赢在起跑线」了。

这下全场目光变得不一样了,嘴角都带上了羡慕的味儿。

“有房有车还是公务员,小X这回真赚了。”

全村点赞,八卦精们集体“认同”。

发小在吃瓜人群中,被这两极反转都快给惊呆了。


2

看到这儿,你可能会忍不住感慨一句:“山东人民,果然热爱为人民服务。”

不不不,这不仅仅是山东人的问题。

仔细琢磨,这其实折射了一个很普遍的现象:房子+工作=安全感。

当代人的“安全感公式”,就是这么直白。

你问身边人:“什么是幸福?”

答案多半离不开这些关键词:

“有套房,不用还贷。”

“稳定工作,旱涝保收。”

如果再有具体点的例子,就是这样的对话:

丈母娘/老丈人:“啥时候买房?” 

亲朋好友:“工作稳定吗?35岁以后咋办?”

对他们来说,房子是“实力”证明,工作是“安定”保证。

没有房子就好像没有根,没有稳定工作就像漂泊在外。

稳定这俩字儿,在许多人心中比sex还性感。


3

为什么我们这么迷恋“稳定”?

唉,这还得从咱老祖宗说起。

“安居乐业”,不是白来的。

农耕社会,土地就是财富的象征。

你手里有地,就有饭吃,就能活下去。

到了现代,房子成了土地观念的延续,换句话说:房子=安全感。

至于稳定工作,古代的士农工商就早给排好了等级,仕途最高贵最“稳”。

今天,体制内工作依然是“旱涝保收”的代名词,连带着公务员、事业编都自带光环。

再往深里说,房子还是家庭的符号。

城市化进程让房子变成了稀缺资源,没房子连“起跑线”都没有,谈啥未来?

而且,别忽略当前的大背景:不确定性。

经济环境飘忽不定,职场风雨欲来,更多人心里更希望找到一个“锚”,能让自己不至于被生活的浪潮拍死在沙滩上。


4

过年这几天,我耳朵都快被磨出茧了。

劝买房的、劝考编的轮番上阵,理由无非是:“稳定才是硬道理。”

我身边有大学毕业就进入体制,买房的人——过上了很多人羡慕的稳定人生。

可你问他们未来的打算,依旧还是会摊手:“谁知道以后会怎样。”

这让我想起了身边另一些人,

他们到了中年,依然不买房、不结婚,坚持活得洒脱自我;

他们没有走“安全感公式”的老路,却也活得有滋有味。

其实我们心里也都明白:

房子和工作只是选择的一种,稳定也早已不是人生的唯一解法。

真正的安全感,或许不是来源于外部,而是你的能力、你的底气。

让你即使在风吹雨打的日子里,也能自己扛过去。

如果房子和工作让你焦虑,不妨停下来问问自己:你到底想要什么?

执念可以有,但别被它绑架。

生活的可能性,远不止一条路。


感谢大家今天也花时间听我瞎bb·祝好

     

一根儿有思想的韭菜
不是很多人能找到这里,恭喜你找到组织了(●\x26#39;◡\x26#39;●)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