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的月亮,真圆啊

情感   2025-01-12 08:40   陕西  


1

周末啊,还是说说最近的热点小事啊。

俄罗斯商品馆,其实这件事我一开始也没关注。

让我真开始关注的时候,还是前几天出门溜达,在小区另一门看到:居然也开了一家俄罗斯商品馆。

那种感觉,不知道大家体会过没:

这种事,居然在自己身边看到啦?

回来后我就扒数据啊,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

像这种大大小小的俄罗斯商品馆全国各地都是,有的城市一个月可以开73家。

你再一看相关的新闻报道,发现俄罗斯商品馆早就在2022年开始搞了。

等我们在身边能看到的时候,已经形成大规模啦——778家相关公司在2024年成立了。

这其中,还有不少是交了加盟费的。

2

很多人说国人脑子死,我并不这么以为。
在某些赚钱的方面,国人确实遥遥领先。
别说线下的俄罗斯商品馆了,线上早就热火朝天了。

在购物平台上看一下,标注着俄罗斯特产的商品满天飞。

譬我上学的时候,就流行「俄罗斯紫皮糖」「俄罗斯红肠」「俄罗斯列巴」。

当时我舍友就买了紫皮糖,我记得是牛奶糖外边裹着一层巧克力,但口感不太好。

就这么一颗糖,因为穿着写着俄文的紫色包装,摇身一变就成了「高档货」。

要是没有这层皮——我估计,没多少人会专门买这玩意了。

写到这里的时候,我还专门去网上确认了一下紫皮糖.

What?有网友说这糖是乌克兰的?

包括那些被网友晒出来的俄罗斯特产啊,一个个都被扒皮了。

不要看着上面画着大头娃娃,写着俄文就是俄罗斯产了——90%+都得是国内自产自销。

问题就来了,
俄罗斯商品馆,咋就火了?


3

显然,不是因为质量好火起来的。
但挣钱,是真的。
毕竟,很多韭菜,并不在意商品究竟是不是俄罗斯产的。
只要店里装修有战斗民族风、商品包装上写着俄文,看起来够洋气,就觉得这是进口的好东西——大有「崇洋媚外」的嫌疑;

何况,也确实不知道为啥那么多人对“俄罗斯”这个标签充满了特殊情感,进而愿意为其买单。

当然了,这些情怀加持的「进口货」,本身的价格也不高(线上购物平台伤上的价格更低)——更容易让消费水平本身就不高的韭菜所接受。

除此之外,
这种店还会搞一些营销,同城网红给吹一吹,立马就吸引一波韭菜来打卡消费了。

你要说,这不就是明摆着诈骗吗?

不不不,仔细看看每个产品的背后,人家都给你标注着原产地呢

再看看,是不是在有些包装袋上写着的是「俄罗斯风味」?
多了「风味」二字,那可就不一样的多了。
所以,你不能说商家搞诈骗,人家都写得明明白白。

你没看清楚,是你的问题。

再者,又有多少韭菜买了东西会老老实实看包装呢?

商家的目标用户,就是这样的韭菜。

不要浪费每一根韭菜,物尽其用才是对其价值的最大肯定。
说到这,不得不说说事情一开始了:

一位俄罗斯女留学生(打假网红),看到一家俄罗斯商品馆,想买点家乡特产。

她在俄罗斯商品馆里发现了:

越南的泡菜、马来西亚的果冻、乌克兰的伏特加、黑龙江老面包……

就自己一个是真·俄货——结果,还被工作人员给赶出去了。


4

其实,这类事件背后的逻辑很简单:

只要目标客户精准,就能找到商机。

不然你想想:

为什么是“俄罗斯商品馆”火了,而不是“美国商品馆”或“日本商品馆”?

这显然是基于市场需求——有庞大的受众对这个标签买单。

一些人还在试图“劝说”韭菜醒悟,而更聪明的人已经在线下精准收割了。

从滞销的国内产品到情怀的包装,都是对市场的精准把握。

归根结底啊,

这件事是让我感慨:

挣钱没那么难,只要你够懂市场,足够灵活。

相比执着于改造韭菜,不如承认并利用现实,在灰色地带实现双赢。

当然了,挣钱一定要趁早。
别人恐惧我贪婪,别人贪婪我恐惧;
都知道一个东西能挣钱的时候,接下来就要赔钱了。
譬如那些交了加盟费的韭菜,大概是要为认知付费了。
至于韭菜们品尝着“意识形态+情怀加持”的特产,
会不会感叹一句:“国外的月亮,也不过如此”?

这,就不得而知了。

感谢大家今天也花时间听我瞎bb·祝好

一根儿有思想的韭菜
不是很多人能找到这里,恭喜你找到组织了(●\x26#39;◡\x26#39;●)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