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昨天和朋友聊天,他提到了一件年前发生在公司里的事。
讲到最后,倒也让人有些感触。
事情发生在年前,按照惯例,公司会在年底组织团建——去周边城市/景点小旅游两天。
然而,今年却不见什么动静。
这让一部分闲着没事干的员工坐不住了:
平日里工作不积极,但一提到吃喝玩乐,那可是满腔热情。
于是,这些人开始私下议论老板的“态度”。
不过,议论归议论,真正闹出事的是在一次公司总结会上。
老板邀请大家自由发言,有人居然“主动请缨”问道:“老板,今年团建去哪儿?我们好提前安排。”
这问题一出口,空气瞬间凝固——老板的脸色肉眼可见地变了。
但老板仍然保持了「体面」:“公司的安排会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不需要来‘提醒’。”
会议结束后,提问的那位同事被叫进了办公室。
再出来时,脸色不好看,显然被“教育”了一通。
朋友说,当时他就纳闷了:这位同事平时性格内向,怎么突然冒出来当出头鸟了?
后来才得知,原来这人根本不是主动提问,而是被其他同事怂恿的。
那些怂恿他的人事后还笑着调侃:“没想到领导的嘴这么严~”
朋友叹道:“职场真复杂,防着老板是一回事,还得防着同事坑你。”
2
这种在职场“怂恿别人搞事情”的人,太常见了。
他们热衷出谋划策,但不是为了帮人,而是为了让别人替他们试水,承担风险。
其实,这种怂恿不仅限于职场。
比如前几天,我在网上看到不少怂恿人去泰国旅游的帖子,比如:
“一个人勇闯清迈!”
“女生独自游曼谷,超自由!”
“别犹豫,机票我都订好了~”
这些帖子看起来像普通人的分享,但背后到底是真实经历,还是某种带任务的“推广”,谁也说不清。
无论真假,它们传递的逻辑很相似:
“我都去了,你怕啥?来啊!”
这种套路简单粗暴,依然有人会上当。
就像之前我讲过的另一个例子:
某次聚餐,两个同事怂恿小A借钱给小B。见小A犹豫不决,还用话术刺激他:
“没钱就直说嘛,别勉强自己!”
“我们这么熟,B还能坑你?”
几杯酒下肚,小A禁不住怂恿,真把钱借了出去。
结果,这笔钱彻底打了水漂。
那两个怂恿者事后还装无辜:“唉,真没想到B是这种人,太过分了!”
3
也不用我多说,大家都能从这些事情中看出一点:
这群怂恿别人的人,本质上是赤裸裸的利己主义者。
如果事情搞砸了,受害的不是他们;
如果事情成功了,他们还能跟着摘桃子。
而且,通过操纵别人,他们还能获得一种心理上的优越感——觉得自己老牛逼了。
而被怂恿的人呢?
往往是“太善良”或者“缺乏主见”。
他们觉得:
这事既然大家推我,我就得干;
为了所谓的“正义”,自己必须站出来。
结果,不仅背后没有支持,反而全是利用。
这样的人容易情绪化,尤其在压力下更容易上头。
一旦被别人撩拨,几句挑唆就能让他们冲动行动,却没想过后果。
所以,问题就来了:如何避免被怂恿、被利用呢?
4
我个人认为,关键在于管理自己的情绪。
每一个让你愤怒、焦虑的时刻,都是在提醒你:
你的认知需要提升,你的心态还不够稳。
换句话说,
那些容易被利用的人,往往都有一个共同点——内心有漏洞。
比如:
太在意别人的看法;
太容易被表面情绪煽动。
也可以说,
情绪的稳定性,决定了你是否会成为别人手中的“枪”。
当然,也有人说:“被利用也是好事,说明你有价值!”
我并不认同这种说法。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确实存在“利用”,但良性的关系应该是互利的。
如果只是一方在剥削,另一方毫无回报,这种关系绝不是“有价值”,而是“被压榨”。
那些认为“被利用是福报”的人,大可以自己一直“享用”下去。
对「输不起」的普通韭菜来说,
学会辨别套路,保持清醒才是关键。
这不,马上就要过年了。
相信不少朋友回到家,又要面对各种怂恿了:
小李啊,都多少岁啦,是不是该结婚啦?
小马啊,你怎么还不买房,人大了得有自己的窝啊?
...
轮番轰炸之下,
希望大家能够管理好情绪,不要轻易上头啊。
感谢大家今天也花时间听我瞎bb·祝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