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错,还是这个味

情感   2025-01-09 08:40   陕西  

1
前天,有位读者朋友告诉我,陕西某地发生了大事。

我当时在网上看到过相关报道,但并没有深究。
收到这个消息后,我特意去了解了一下,发现事情比我想的要复杂。

如果你知道这件事,应该不会觉得意外;

如果你不知道,听我说了,你也会觉得不意外。

为了保命,我只能把它称为一起校园霸凌案件。

说到校园霸凌,大家心里应该都有数——总有些小畜生,为所欲为。

没错,这次也是如此。

发生这种事情后,处理的方式大家也并不陌生:

压、压、再压,压不住了,“举一反三”。

但大家也都明白,

高压锅总有泄气阀门,没有阀门——它就会爆炸。

所以,开头的事,或许可以看作是高压锅自己找到了泄气的出口。

不意外,真的是一点都不意外。


2

关于校园霸凌,我们讨论过很多次。

包括最近河北那一桩案件,也有了结果:

24年初,三名不过13岁的少年合谋杀害了同班同学——平时,他们也不止一次地欺负过这个同学。

到了12月30日,法院作出宣判——三人分别被判无期、12年、以及免于刑事处罚。

宣判结果一出,大家无不震惊。

震惊归震惊,但冷静思考后,大家早就该预料到:

在现代“文明”社会里,所谓的“杀人偿命”早已不存在。

这让每个人都感到不安,尤其是那些有孩子的家长——

每天都在教导孩子要做个好人、做个好学生;
可问题是:这年头,做好人就得被欺负吗?

不少家长寄希望于学校,希望它能成为保护孩子的安全堡垒,能够给孩子提供一个平等、无霸凌的环境。

可大家也清楚,
之前一些学校推出的“承诺书”措施:要求学生不带手机等设备,要求家长在家教育孩子...
这些做法真的能解决问题吗?

答案:必然不能。


3

那么,为何校园霸凌屡禁不止?

这个问题可以从我们传统文化中的“尊卑有序”来探讨。

我们文化中有着深厚的尊卑观念:每个人都有固定的社会地位。

例如,父母总比孩子年长,老师总比学生年长,大家应该尊敬长辈和权威。

至于为什么要这么做,答案通常是:“都是这么来的。”

这种“强者为尊”的观念,恰恰在校园里为霸凌提供了「土壤」。

记得我上学时,乡镇初中常见拉帮结派的现象。

那些能成为“大哥”的学生:
有的因为打架狠,有的因为背后有人、势力强——就能成为所谓的“老大”。

因为是老大,做事有人跑腿,呵斥小弟欺负其他同学反而成了理所应当。
真的是理所应当吗?
学校,可不是什么纯净的净土。

此外,还有我们文化中的“面子问题”。

许多人非常看重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为了获得同学们的「认同和尊重」,这些学生不惜动用暴力手段让自己显得「强大」。

就像我说的,有些学生打架不要命——就让「有贼心没贼胆」的同学钦佩。

说到这里,我想起初二那年,班里有个男同学,姓韩。

成绩差,家境贫困,父母离异,和母亲一起生活。

班里的混混们经常拿他开玩笑,甚至开始嘲笑他的家庭。

一开始,小韩默默忍受,但有一次再也忍不住了——捡起旁边的板凳,猛地砸向混混们。

这下,混混们被吓住了——没想到这个看似软弱的男生居然敢反击。

当然,也有人出来表现「大哥的强者风范」,但小韩一点也没怂——照样拿着板凳轮。
最终,这场打架以教导主任来了而收场。
小韩上脑门挂了彩,那位「大哥」也没好到哪里去。
也就这一仗,
小韩也成为了「强者」被吸纳进了另一个混混小团体,再也没有人欺负他了。

后来,小韩也没读完初中。
退学后的小韩,也成了「大哥」;
额头前染了一缕小黄毛,抽着烟在经常学校门口蹲着,对着「不顺眼的弱者」开始了重拳出击。

4

看到这里,我们再去审视校园霸凌,就会发现:

这哪只是校园霸凌?

不就是赤裸裸的仰慕强权,恃强凌弱,欺软怕硬吗?

在校园里,未成年人用语言和身体暴力来霸凌;

在社会上,成年人则通过经济、权力、社交关系等方式进行霸凌。

这种现象无处不在。
只不过随着身份的变化,霸凌手段越隐蔽;
但霸凌的本质始终如一——通过压制他人,来寻求权力&自我优越感。

所以说,
所谓的“霸凌”,不仅仅是青少年之间的冲突,它反映的是一种社会的病态。

无论它发生在哪里,霸凌的根本在于强者对弱者的控制和压迫。

这种现象,
不仅仅是对个体的侵害,它还在悄然破坏社会的伦理和价值——

尊重、平等和理解,逐渐变得稀缺。

如果真想改变这一切,

那就不仅仅是喊喊口号,发发文件,更需要个体的觉醒。

然而,个体的觉醒,并非易事啊。

感谢大家今天也花时间听我瞎bb·祝好

一根儿有思想的韭菜
不是很多人能找到这里,恭喜你找到组织了(●\x26#39;◡\x26#39;●)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