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今天中午吃饭的时候刷到了一个热搜,笑到我了。
这里,非得拿出来和大家分享一下。
这次的热搜又和“对账”有关,但这对账的操作真的让人啼笑皆非。
到底是黑还是粉,真的不好说。
具体说啥呢?
就是说有人拿着国内某大厂食堂的照片,硬要和国外某些地方“难民”的生活条件作对比。
瞧瞧我们过得多好,资本家良心坏坏的!
这就离谱了!
你拿大厂五花八门的菜品去对比「难民」的基本生存条件,这不就是“降维打击”吗?
这也能比,不得不说,赢得确实漂亮!
可问题来了:
为啥不关心关心自己身边的同胞?
咱就说,脱离这个对比,敢不敢往近处看?
说实在的,这种“赢学家”真的挺搞笑的。
所以,我强烈怀疑这个热搜是自己买的。
不过这次,咱们不仅仅讨论赢学家,更讨论背后的心理现象。
也算是给年前假期浮躁生活,增加知识点吧。
2
有句话叫“距离产生美”,但在这里,可以延伸成“距离产生优越感”。
国外生活对很多人来说是个“遥远的参照系”,因为大部分人对它的认知,更多来自于社交媒体、影视剧或者零碎的新闻片段。
这些内容本身就有选择性,传递出来的往往不是全貌,甚至可能是某些放大的侧面。
如果你没有真正去过那些地方,也没有朋友或家人常住那里,那么你很难看到或感受到真实的生活状态。
于是,想象和片面信息自然就成了认知的全部。
这就为“比较”提供了便利:
只要找到一个点,比方说更便宜的房价、更快捷的外卖,就能轻松得出“我们比他们过得好”的结论。
而这种“赢”特别吸引人,因为它确实是一种心理满足——
但问题来了,
为什么这些人不关心身边的现状,非要盯着地球另一端的人呢?
3
说白了,近处的困难更让人无力感爆棚。
身边的问题,是切切实实存在的。
比如谁家买了烂尾楼、谁家的孩子上学困难、谁住不起医院的特需病房。
这些问题摆在眼前,真实到让人喘不过气,但却又难以解决。
怎么办呢?
逃避。
此时让我们选择把视线转向远方~看看遥远的澳大利亚~:
“瞧瞧他们的生活那么糟糕,物价飞涨,地铁脏乱!”
再一对比,“原来我们过得这么好!”
这种对比其实就是一剂心理安慰剂,瞬间能让人感到幸福感飙升,焦虑减轻。
另一方面,人类的天性是回避痛苦。
直面身边的不幸,比如流浪汉、病不起的穷人,不仅让人感到愧疚和无助,还可能激发对未来的不安全感——万一哪天我也会落到这样的境地呢?
因此,把注意力放在遥远的“敌人”身上,成了一种无意识的选择。
与其面对内心的不安,
不如“胜利”地盯着别人过得差的地方,来获得一份虚拟的满足。
4
归根结底哇,
这种“比较赢”更多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逃避真实的焦虑,通过对比找心理安慰。
这背后的逻辑其实很简单——只要抛开事实和深度不谈,总能找到一些让自己感到幸福的理由。
不过,这也并非完全是个人的错。
很多人其实是不愿意卷入这种“比较大战”的,但无奈却不得不参与进来。
为什么?
首先,实际问题解决不了。
面对身边的问题需要资源、人力和行动,而这些往往不是个人能负担的。
再者,集体文化。
在很多语境下,你说身边的问题可能会被认为是“负能量”,甚至被贴上“戾气重”的标签。
而融入群体、被认同的最简单方式,就是跟大家一样“喷远处的敌人”。
其实,聪明的人都知道:
这种“比较文化”实际上并没有改变任何现状,只是让人暂时舒适了一下。
所以啊,
我一直是希望大家能够着手于自身,多做一些有利于自己成长和收益的事情。
改变不了别人,不如从让自己真真切切变好还是。
毕竟,“赢”不能填饱肚子,心理安慰也换不来真正的幸福。
感谢大家今天也花时间听我瞎bb·祝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