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最近看到一个挺有意思的故事,一位家长吐槽自己孩子的经历:
自家孩子上小学,有次考试结束后,当场向老师举报了有同学作弊。
结果,从那天开始,班里的同学就开始疏远他。
搞得孩子很纳闷:“我明明做了件好事,怎么大家都不跟我玩了?”
这事乍一看挺简单,小孩子的烦恼。
但仔细琢磨,还真有点复杂。
2
举报作弊,从道德层面看,是捍卫公平正义;
从教育层面看,孩子也只是践行了“遵守纪律”的教导。
无论怎么看,这孩子的行为都无可指摘。
但班级不是单纯的规则世界,而是一个缩小版的“人际社会”。
在这样的“圈子”里,大家往往更看重隐性的“潜规则”——比如“内部矛盾内部解决,不要跟老师告状”。
而孩子的举报破坏了同学间的“默契”,让别人觉得他不够“靠谱”。
而他的举报行为,不仅仅是针对被举报的同学,也让其他的同学感到恐惧:
“他连作弊都举报,那以后我搞点小事情、上课偷吃零食也跟老师说?”
这是一种不安全感的蔓延,班级同学因此疏远他是正常的。
往大了说,咱们成人的世界,表现更明显。
你想想,
对于公司里那些爱打小报告的人,大家是不是不都咬牙切齿、个个远离?
规则和人情之间的博弈,从小到大都在上演;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规则之外,还有人情。
3
说这件举报事件的时候,
我是想到了前几天的一个热搜新闻,也有朋友看到了:
就是前几天发生在宁夏银川的事,10岁男孩因为未完成作业,被亲爸给批评教育了;
结果呢,这孩子就出去借手机打电话举报亲爸在家藏毒;
有关部门介入,在男孩的带领下,从家里找到了八个罂粟壳。
其实这种看上去「大义灭亲」的事情,早在之前都发生不少了。
什么举报爷爷奶奶外婆种罂粟,得到奖状上新闻的事情可不少啊。
我是不知道大家看到这消息啥感觉啊,反正我是挺惊讶的。
表面上,儿子举报亲爹,这是一个法律意识进步的案例。
但深究动机,这起事件,与“正义”无关,更像是孩子的一次“复仇”。
男孩早就知道家中有罂粟壳,却选择在被父亲教育后才举报。
这种行为,与其说是维护法律尊严,不如说是一种情绪化的宣泄。
令人惊讶的是,
一个10岁的孩子,已经懂得用法律作为“武器”,将举报当作对抗最亲近之人的手段啦。
当然了,相比开头的哪种举报,这里的举报显然更沉重啦。
今天有儿子举报亲爹,明天可能就举报亲妈,后面就不好说了。
以后在家里,都得互相提防啦。
你说说,这么搞下去,你怕不怕?
话又说回来,
一个连亲爸都能举报的人,你愿不愿意有这样的同事、朋友、亲戚吗?
再回头看那个举报班里同学作弊而被排斥的孩子,是不是也能理解啦?
4
当然了,
咱们从这些举报的事情中,更能看出当前教育的问题。
不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大社会的教育,是不是存在:
过于强调规则,而忽视了人情?
孩子能举报父亲,说明该家庭教育的缺失,父亲没有跟孩子建立情感链接——反手被儿子举报,也不意外了。
而举报作弊的孩子呢——虽然说是遵守了规则,但却没有理解规则背后的人际关系。
说白了,
一味的要人遵循规则,确实是教给很多人「做对的事」,但却没有教会他们「以对的方式去做」。
当然了,很多人对于这种举报行为不以为然。
但我是这么以为的啊:
一个只讲规则而没有人情味的世界,显然是不利于韭菜生存的。
感谢大家今天也花时间听我瞎bb·祝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