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收到《朝日新闻》(通过书店)寄来的图书卡,3000日元,150人民币,很高兴,因为是自己(和儿子礼彦)的劳动成果,也是我第一次日文投稿。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谢礼三千,足够买书两册。
10月底,我在网上刷新闻,刷到山崎丰子的《花暖帘》要拍电视剧,纪念她诞辰100年。于是想到从前见到她时的情形,因为她写《大地之子》采访了我公公婆婆多次。遂写了600字,央求礼彦君改日语,按照“声”的投稿邮箱,发出。几天后就接到回音说要刊用,并会寄来谢礼。
今天收到,还附有一张有趣的推销,就是可以把刊登了文章的那个豆腐块,给你装裱起来,普通的是6600日元,银色相框是12100日元,木制框也是12100日元,还有个豪华版黄铜架子要55000日元。
我当然没要,一旁礼彦君愤愤说,这报纸,完全是居高临下的视线啊,都什么时代了。我说,也能理解的,也许有老先生老太太,投了稿被登了,要装裱起来纪念,毕竟在我们那一代或者更上年纪的年代,白纸黑字,还是很权威的样子啊。
现在的年轻人,已经不为报纸电视这样的媒体所动。但我也确认到还有大批中老年人在读报,因为这次刊登后,我收到了多位朋友的联络。比如86岁的日本朋友节子女士,读到她久违的信息令我欣慰。还有上面这张清晰的截图还是毛丹青老师发来的。
话说,我上次去罗马路过上海与亲人聚餐时,从日本回国的梵梵表弟说,他曾经送报的那个贩卖店已经没了。那是大约十年前,他在京王线上一个叫芦花公园的地方做《朝日新闻》的奖学生,凌晨三点起来送报纸,有朝日新闻报社给地方住,并给交日语学校的学费。
再早到40多年前,我家先生刚到日本时,也曾在《朝日新闻》做送报的奖学生。
再再早到近70年前,我家婆婆曾带着她刚六七岁的两个女儿(那时她的小儿子还未出生)到日本探亲,住在吉祥寺的娘家,那时大概是区役所的安排,两名女孩(我的两位姑姐,如今已都是近八十了),短期进了当地的幼儿园,与日本的小朋友玩耍,此事被当年(大约1955年)《朝日新闻》报道。
光阴如此荏苒。竟不容人细细回首,时光就如流沙,裹挟了人前行。
且行且珍惜。
记得关注我的随笔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