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地震的网络座谈会
前几天,闯入了一场日本人米山女士谈地震的网络座谈会,她是我去年在富山县高冈市采访时认识的翻译。日本人,在北京留过学,考取了翻译案内士资格,在富山县给中国游客讲名胜古迹。
工作结束后,我们保持了在脸书上点赞来往。元旦地震,我看她写了去避难所,又回家等,知道她家那一带也是灾区,就比较关注。她在脸书上说,今晚开ZOOM座谈会,无论是否受灾,都进来聊聊震后情况吧。我也申请加入了。进去的几位都是她的当地发小朋友们,我是闯入者,有点不好意思。但出于职业好奇,以及对于高冈的寺庙、工房和温泉旅馆曾有缘相见的亲切感,对那里的情况颇关切。
就听几个高冈市灾区的人聊天。一些细微的生活,比如有停水的地区,要等自卫队的送水车,但是,车来的晚,所以就直接开车30分钟去到没有停水的表妹家里,洗澡洗衣,再打个几桶水回来,比等自卫队的水还快——前提是车里有汽油。
此外,虽然大家都说日本赈灾不迅速,但是能登那个地方,山路多,很多地方别说车了,人都只能一个一个排队走进去,经过羊肠小道才能进入,实在是已经尽力。当晚正好还聊到了羽田机场日航飞机全员安全撤离之事,所以她们说,如果一味催促,可能就会出大事,所以赈灾也是这样,不是一股脑冲,而是尽量快中有秩序。
米山女士说,原本她因为疫情而没有能接到中国的旅游团,所以已经改行开始做别的工作,与教育有关的。不料疫情刚一结束,游客就恢复了,所以她又放下教育讲座之类的,赶紧接着当导游。世事无常,元旦地震,中文导游这一块眼看又停了,于是赶紧转回去,做教育讲座。简单来说,是训练考前焦虑适应力、应对挫折力,她现在开班面向初三考生。我听了她介绍,说,要是以后华人有这样的讲座可以找你呢。毕竟,她还会中文(日本人的中文,发音和我们有点不同,但能听懂)。相当于面向青春期和青春期孩子家长的心理咨询师吧。
上图是米山女士发来的资料,如果有华人愿意听这样讲座也可以考虑。线上的。
当晚网络座谈会上,还有一位米山女士的女友,是做灾区心理志愿者的,即聆听,但她说现在不去,因为帮助灾区是长期的事,不是头脑发热。现在能做的就是捐钱。等过两个月再看看能为当地做什么。
邂逅大爱中国电视剧的日本女人
前几天(不及时记录,就会一律成为“前几天”),我在目黑一家香港饮茶点心店吃午饭,请一位四川妹妹,聊得很开心,有时也听到身后传来客人聊天中夹杂了“中国”字眼。我们吃完准备走,四川妹妹去洗手间,这时从背后传来对我搭话的声音,说,不好意思啊,问问你,你这个包包,是东京国际电影节的吧,是和电影有关的人吗?我说不是,我去采访来着。然后她俩一个是香港电影影迷,一个是电影制片人,居然就这样又聊了起来。
就是图片里这个布包,意外地吸引了两名日本女性来搭话。这张照片是职场女子会的忘年会,在银座。图中都是在日本的朝气蓬勃华人女性(把自己也算上了,属于正向自我暗示)。
我很喜欢这个布包,它很结实,大小合适,正好可以放入电脑,所以电影节后也是我爱用品。以至于拍照时总是它而被我朋友看到笑话:又是东京电影节的包。
没想到,因为这个布包,还引出一场对话。在饭店里搭讪,这事日本人会做的不多,所以后来我说,哎呀,聊得开心,谢谢你们开口和我搭话,在日本很少会这样吧,她们说,我们俩行事是中国风的。
原来,她们聊天时提到“中国”,是在聊中国的电视剧,就是有几位帅哥的,尤其喜爱仙侠剧。对于电视剧,我们有各自的看法,当场交换了意见,彼此都释怀了。
我说,我不喜欢看很长的,所以日本的长度好,十二三集结束,话题也接地气,亲切自然。
她们说,日本的电视剧,太近了,就好像隔壁人家发生的事,演员也不好看,只比普通人好看那么一点就能演电视了。主要因为日本历史太短了,日本人对自家历史都挺清楚,什么朝代有什么事,大家都明白,电视剧你稍微编得不像了,马上就要被诟病。而中国不一样,中国历史长,改朝换代多少次,时间长,空间广,各种切换各种编排都没关系,这样就好看,尤其仙侠剧,一不小心就是穿越了几千年来的,那格局,大了去了。而且,太漂亮了,那些帅哥的漂亮是日本根本不敢想象的,就好像云上的公子下凡了,啊,边看边想,从哪里找得到这样的美少年?
我以为,她们就喜欢古装戏那些大格局的飞过来飞过去和衣袂飘飘翩翩少年,然后她们说,现代的也喜欢,而且还看出了名堂,比如,恋爱必去游乐场,起源多是照顾受伤。我说,对于千篇一律不会看烦了吗,答,不会啊,反倒会觉得,哎呀,看,果然,这部电视剧也是去游乐园了。
这位女士制片人叫木藤,《千年祈愿》,原作是在美国的华人作家,我读过这书,一听有电影,立即网上也找来看了。
木藤女士和我加了微信还说,她看完繁花了,好看。
我今天也终于看完了。是好看的,尤其爷叔和范总演得好。但是说实话,也没有好看到网络上所说的那样,因为前几天,好像所有公众号都是和《繁花》有关的。
电视剧与原著实在是相差太远。
说到繁花,想起《女人的东京》序
说到繁花,我想起来,我的第一本散文集《女人的东京》的序,是《繁花》的作者金宇澄写的。那是很久以前的事了。日脚实在是快。
这是一名旅日文字工作者的随笔号。关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