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儒敏序跋集》(增订本)出版

文化   2024-12-04 15:50   北京  

温儒敏,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教育部统编本中小学语文教科书总主编,国家级高校教学名师。曾任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山东大学文科一级教授,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会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主要从事现代文学史、语文教育等领域研究。

温儒敏教授

团结出版社最新出版的《温儒敏序跋集》(增订本)属于团结出版社精心策划“边角料”书系中的一种,旨在为读者带来学术名家、文化名人一切兴之所至、信手拈来,却令人念念不忘、心向往之的文字与内容,让读者们可以更加真切地感受学术大家的全貌以及个性魅力。

温儒敏教授多年来笔耕不辍,成果丰硕。这部序跋集收录了温儒敏教授为现当代文学研究、文学理论、语文教育和课程改革等多个领域的百余种图书撰写的序跋文章,从中可探析温儒敏教授对文学与教育独特而深刻的学术见解,亦可见其学界回顾与人生感怀。


序跋集的缘起

这部《温儒敏序跋集》(增订本)收录了温儒敏教授从1982年至今,时间跨度40多年,为百余部图书所作的序跋文章。这部序跋集的缘起,还要追溯到十年前。

我这几十年在北大主要工作是教书和写书,当过讲师、副教授、教授和系主任,其间还做过一段北大出版社的总编辑,总要与书打交道;近年又去“敲边鼓”,参与课改,主持中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制,主编《现代文学丛刊》,以及受聘山大教职,与书全都脱不了干系。可以说,每一天我都以书为伴,一日无书便浑身不自在,读书已成为我顽固的生活方式。内子文英开我的玩笑曰,“书虫”啃过那么多书,何不回头列个清单,也可见几十年“蛀书”(著书)的踪迹?这玩笑居然就引发我来编这本序跋集了。

编法简单,就是缀录旧稿,仍依原钞,添加题目,然后大致按所评说的书之内容分为四辑。第一辑包括现当代文学、文学史研究;第二辑文学理论、比较文学与文学教育;第三辑语文教育,亦涉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等方面;第四辑论及大学传统,包括北大及北大中文系的历史与现状,等等。

……我翻箱倒柜,拣寻旧稿,缀录成集。我自知这些文章其实“意思”不大,但毕竟是学术生命的存留,或有一孔之见,那就不病荒陋,作野芹之献吧。

序跋集亦是杂感集

温儒敏教授在本书的序言中说“更乐意把这些序跋看作杂感,而不是一本正经的文章的”。

他认为“这些不同时期写下的序跋,文字有些芜杂,但都在围绕书来说话,叙说和评判各种书的内容。个别篇札长一些,大部分都是短制。‘说书’之余难免信马由缰,或批评现实,或品藻学界,或议论人生,多少带点杂感的味道。”

例如温儒敏教授在《“文学生活馆”丛书序》中的这一段表述,就充满了批判精神和思想洞见。

当下,不少文学评论和文学史研究在“兜圈子”:只在作家作品——批评家、文学史家这个圈子里打转,很少有人把目光放到圈子之外的普通读者身上。当然,这并不是说这种重在作家作品评价的研究不好、不重要。相反,文学研究在作家作品的一亩三分地上深耕细作,是很有必要的。我们所要强调的是,现在大多数文学研究只在“内循环”式研究的一条道上走,不考虑普通读者的接受情况,割裂了作品与社会群体之间的联系。今天的文学研究之所以单调乏味、缺少活力,恐怕与这种做法有很大关系。

文学研究离不开“理想读者”。所谓“理想读者”,并不是大众眼里高不可及的专业评论家,而是被很多人忽视的普通读者。很多情况下,能够最直接、最真实地反映作家作品实际效果的,首推普通读者。他们自觉不自觉地都在“参与”文学活动。所以,普通读者进入文学研究的视野,不仅理所当然,而且很有必要。同样,作为文学研究的“大头”,文学历史研究也不能仅仅局限于作家与评论家的“对话”,而应当把注意力放到大量普通读者身上,看他们所传递出的普遍的趣味、审美与判断。因为普通读者才是更准确、更真实、更富有价值的研究对象。也就是说,不但要重视专业评论家写的文学史,还要关注并写出大众的、群体性的文学活动史。

文学研究一旦走进普通读者,就会豁然开朗、别有天地。

不改“少作”

这部序跋集按内容分为四辑,每辑大致按各篇写作的年份先后排序。温儒敏教授早期发表的一些序跋文章也收录其中,被他谦称为“少作”。在他看来,这些文章虽然“是有些幼稚的,也不失年轻时的天真,就照鲁迅所说,对那些‘出屁股,衔手指的照相’,愧则有之,悔却不必。这也是我不改‘少作’,将自己写的所有序跋和盘托出的原因。”足以看出温儒敏教授对待学术研究和文学写作的谦逊与真诚,正如他在为自己的博士论文所作的序言(《新文学现实主义的流变》新版自序)中对自己的客观而真诚的分析与评价。

这本书是我的博士论文,成稿于1987年,当年通过答辩后,1988年由北大出版社出版,转眼十多年过去了。现在要重版,出版社的编辑问我是否要做些修订。回头看这篇少作,自然感到有不少肤浅之处,但我不想做什么改动了,它毕竟记录了自己曾经走过的学术途程,也带有那个时代思维的特点,还是保留它原来的面目吧。

想当初选择这个题目,也真是有些“大胆”。那时现实主义已经被人们谈得很腻,是个老旧的话题,但又很少有学理性的探讨,甚至还没有一本系统的现实主义研究的专史,而我专门要拣这颗“酸果子”来啃,当然就有点“吃力不讨好”。记得论文答辩时,答辩委员吴组缃先生就给我当头一炮,说现实主义问题纠缠太多,很难说得清。他是作家,写作也从来不会考虑什么“主义”之类。弄得导师王瑶先生也有些“紧张”,我更是胆战心惊。担任答辩委员的还有樊骏、钱中文、吕德申等几位先生,好在“有惊无险”,诸位老师“批判从严,处理从宽”,让论文通过了,还给了较高的评价。回想起来,吴组缃先生的批评真是一语中的。不是这个题目不值得做,而是以我等能力,的确很难做好。论文出版后,虽然得到许多好评,引用率很高,被海内外一些大学指定为本专业研究生必读书,甚至还得过奖,但我心里越来越清楚,拙著其实还是有“做文章”的痕迹,毛病不少,之所以被重视,多少也是占了“出道”较早的便宜。


拓展阅读


《温儒敏序跋集》(增订本)

(点击购买)



▪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温儒敏教授的序跋集,全书收录了温儒敏教授为现当代文学研究、文学理论、语文教育和课程改革等多个领域的百余种图书撰写的序跋文章,从中可探析温儒敏教授对文学与教育独特而深刻的学术见解,亦可见其学界回顾与人生感怀。


▪ 作者简介


温儒敏,广东紫金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教育部统编本中小学语文教科书总主编,国家级高校教学名师。曾任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山东大学文科一级教授,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会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主要从事现代文学史、语文教育等领域研究,有相关专著编著40多种,包括《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合作)《为精神界之战士者安在》《温儒敏讲现代文学名篇》《温儒敏语文讲习录》《语文课改守正创新》等。


- THE END -


关注我们

视频号

抖音

小红书


团结出版社读者群

长按二维码加入读者群,

收获更多更新图书信息。

(若二维码已过期,可从公众号最新发布的文章下方获取有效的读者群二维码)


我就知道你在看!


团结出版社
换个角度看文化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