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坡先生诞辰988周年丨人生如逆旅,还好有东坡

文化   2025-01-18 08:03   北京  

他,

是那个唱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放词人;

是那个感叹“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痴情男子;

是那个吟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生活哲人;

是那个关注民生,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写下“我在钱塘拓湖渌,大堤士女争昌丰”的朝廷重臣;

是那个仕途坎坷,从黄州贬到惠州,最后流放到海南岛,写出“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的潦倒书生;

他还是写出“人间有味是清欢”的爱茶者;

是写出“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的美食家;

是写出“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的田园雅士;

他,就是无论命运如何坎坷困顿,都始终热爱滚烫生活的东坡先生。

琴棋书画诗酒花,柴米油盐酱醋茶。无论在人生的何种境地,东坡先生都能保持对尘世生活的无限热爱,他的生命也因此妙趣横生,有滋有味。

人生如逆旅,还好有东坡。今天是东坡先生(1037年—1101年)诞辰988周年,让我们通过阅读,沉浸式体验东坡先生的烟火人生,和他一起在琴棋书画、吟诗赋文、看山观水中乐而忘忧,吟啸徐行。








 从来佳茗似佳人 


元祐七年(1092年),苏轼的好友,时于福建任转运判官的曹辅寄来了北苑刚刚制出的壑源新茶并诗一首。苏轼品尝佳茗后诗兴顿生,步原韵和诗一首,以表谢意,其中一句“从来佳茗似佳人”成了咏茶的名句。

苏轼爱茶,无论睡前,还是睡起,他都要喝茶。案牍劳形,晚间辛苦工作时要喝茶;胸有块垒,不吐不快,创作诗文时更要喝茶。无论任职赴任,还是遭贬外放,在饥渴劳顿的漫漫旅途上,苏轼最最思念的还是茶。

无一刻不是茶,无一处没有茶。宁可一日无肉,不可一日无茶。无茶不欢畅,无茶不尽兴。

苏轼在黄州时,他的朋友参寥从吴中来访,二人一起品茗畅聊。别后,苏轼梦见参寥作了一首好诗,醒来后还记得其中两句:“寒食清明都过了,石泉槐火一时新。”七年之后,苏轼到钱塘去任职,参寥正好住在西湖智果寺,寺院内有一泓泉水,异常甘冷,适合烹茶。寒食过后,苏轼与朋友去见参寥。在智果寺内,大家一起汲泉水烹黄檗茶。饮茶时,苏轼猛然想起上次梦见参寥的事,他就朗声吟诗给大家听。七年前梦中的诗,竟然在今天应验,在座的朋友无不称奇。

苏轼是品茗行家,他对于茶叶、水质、器具、煎法,都有自己独特的方法,十分讲究,也颇精妙,有“三绝”之说,即茶美、水美、壶美。俗语“水为茶之母,壶是茶之父”。苏轼在宜兴时,还亲自设计了一种提梁式紫砂壶,烹茶审味,怡然自得。壶上题有“松风竹炉,提壶相呼”的诗句,恰是他用此壶烹茗独饮时的生动写照。后人为纪念他,把此种壶式命名为“东坡壶”。

为了煮好茶,苏轼不辞辛苦以老迈之躯到深清江水中取活水,等到茶水沸开,眼前乳浪飞旋,耳中所闻是松涛阵阵,再饮上三大碗,自是绝代文采泉涌而至,以致久久不得入眠。烹茶品茶的美妙已深融于苏轼的骨髓,成为他的情感和生命。













 幸对清风皓月 


年少的苏轼是成长于自然,山野自然给了他如同大自然的勃勃生命力。其父苏洵喜欢让兄弟俩踏青、登山、游水、放牧牛羊,爬到石头、高山之上,去摘橘柚、松子,去找山梨和栗子。让他们在山水田园的陪伴下自由地成长。

谪居黄州时,苏轼于东坡得地“五十亩,买牛一具”,带家人们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虽“垦辟之劳,筋力殆尽”,但心地安然,“虽劳苦,却亦有味。邻曲逢欣欣”,自比陶渊明有过之而无不及;常于田畔释耒而歌,身心于自然中回归,一扫始贬谪黄州时“数十人缘我得罪,每念至此,觉心肺便有汤火芒刺”的伤感、悲观、内疚的心境。艰苦的物质生活,亲自垦荒种地,让他真正体味着自然和生命的原始意味。

谪居惠州半年,苏轼给朋友写信:来此半年,已服水土,一心无挂虑,因已乐天知命。“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与岭南之地已相融,“却住一个小村院子,折足铛中,罨糙米饭便吃,便过一生也得”。甚至谪居海南蛮荒之地,更能以不归为归,无地不安,“小儿误喜朱颜在,一笑那知是酒红”,且酒尽情,并和完陶诗120首,与他七百年前的这位先辈取得了精神上的共鸣,从山水田园中获得了一份“悠然”与安适。

贬官黄州时期,有个叫董毅夫的人罢官东川,归鄱阳,途经黄州,与苏轼相聚多日,董毅夫离去时,苏轼借陶渊明《归去来辞》之意,作《哨遍·为米折腰》词相赠,并“使家童歌之,时相从于东坡,释耒而和之,扣牛角而为之节”,怡然自乐。

苏轼一生,多半与山水相依,山水成为他人生化苦为乐的净化场。他试着将生命融入山水,寻获山水之乐,而山水,也使他获得了一种回归生命本原的平和、安然与愉悦。置身这些悦人心怀的田园山水,苏轼重新找回了自己。“芒鞋不踏名利场,一叶轻舟寄渺茫”。与其在宦海沉浮里烦恼,不如遁世逸乐:“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山水之乐,田园之美,苏轼因此宠辱偕忘,“我今忘我兼忘世”,他忘却了自己,也忘却了世界。












 正是河豚欲上时 


古云“民以食为天”,世间每一个人最原始、最真切的生命感受,当是从舌尖上的味道开始的。热爱生活的苏轼尤其品得个中真味,堪称名副其实的“吃货”,一代美食高手,并因此给后世留下了有声有色有味的“东坡”系列菜。

肥而不腻“东坡肉”

有关“东坡肉”的典故说法,有一个版本是在杭州。苏轼第二次回杭州为官,由于疏于治理,那时的西湖早已淤堵不堪。他上任后,发动数万民工除葑(古指芜菁)田,疏湖港,把挖起来的泥堆筑了长堤,并建桥以畅通湖水,使西湖秀容重现,又可蓄水灌田。当地百姓赞颂苏轼为地方办件好事,听说他喜欢吃红烧肉,到了春节,都不约而同地给他送猪肉,来表示自己的心意。苏轼收到那么多的猪肉,觉得应该同数万疏浚西湖的民工共享才对,就叫家人把肉切成方块块,用他的烹调方法烧制,连酒一起,按照民工花名册分送到每家每户。他的家人在烧制时,把“连酒一起送”领会成“连酒一起烧”,结果烧制出来的红烧肉,因此更加香酥味美,食者盛赞苏轼送来的肉烧法别致,可口好吃。众口赞扬,趣闻传开,当时向苏轼求师求教的人中,除了来学书法的、学写文章的外,竟也有人来学烧“东坡肉”。后农历除夕夜,当地民间家家户户都制作东坡肉,用来表示对苏轼的怀念之情,东坡肉遂流传至今。

鲜美无比“东坡鱼”

苏轼平生最爱吃鱼,当年他吃鱼常常是自己动手烹制,流传现在的各种“东坡鱼”的做法,应该还是在苏东坡的时候创制的。

在黄州时,苏轼曾写有《煮鱼法》一文,详细介绍了他当年做鱼的方法:

以鲜鲫或鲤鱼治斫,冷水下。入盐于堂法,以菘菜笔之,仍入浑。葱白数茎,不得掩半,熟入。生姜、萝卜汁及酒各少许,三物相等,调匀,乃下。临熟,入桔皮片,乃食。

除此以外,还有“东坡饼”、“东坡豆腐”、“东坡羹”等美食流传。

美食总是与美文相伴,苏东坡笔下,议肴馔之精要,评美食之得失,都有很多精辟的见解。





苏轼仕途坎坷,数次被贬,磨难多多,他曾在《自题金山画像》中写道: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黄州,惠州,儋州,漫漫贬谪路,人生亦何苦?可行走之间,他却能不断找寻人生中的另一份愉悦与美感。


   拓展阅读   






《苏东坡传》

(点击购买)





内容简介


大宋重文轻武,文臣地位高,东坡生逄其时,又才高艺大,为何还一生坎坷,遭受大难,吃尽苦头?

几乎所有关于东坡的著作,都归因于陷害东坡的无耻小人。这没错,小人不可得罪,得罪小人,自然会倒霉。可若止于此,太过肤浅,也很不够。毕竟人生一世,命运好坏,既有外因,又有内因,内外互动,因果相循,谁也不例外。

团结版《苏东坡传》,由外而里,由里而外,解剖东坡大幸与大不幸的奇绝人生,是更加深刻地了解苏轼的佳作!




作者简介


肖仁福,20世纪60年代初出生,湖南邵阳人,畅销书作家和历史文化学者。20世纪80年代初做过中学教师,后一直在党政部门工作。业余从事文学创作和历史文化研究,出版长篇小说《官运》《位置》《心腹》《仕途》和历史小说《大汉辅国:霍光传》《苏东坡传》《阳光之下》等十多部,以及小说集和随笔集三十多种,被读者誉为“中国机关小说人”。





《苏轼雅趣:花有清香月有阴》

(点击购买)





内容简介


有人说:“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才华横溢、命运坎坷的苏轼就是这样一个灵魂有趣的人。吟诗作画,喝茶酿酒,谈道悟禅,赏花种草。无论是非福祸,他都喜欢把那些粗糙的生活,过成诗一样的优雅。抚琴观棋,研墨刻砚,绘雪望月,赏石画竹。无论出世还是入世,他都愿意把那些美丽诗意的文字,扮靓日常世俗的不堪。本书展现苏轼的审美观念、文艺生活——用爱与欢喜的方式过一生。




作者简介


马文戈,山东济宁市人,历史学硕士,文化学者。已出版作品:《桃李春风总关情:<诗经>里的古老爱情》 《李叔同:名如何爱如何生命该如何》 《大秦简史:从非子到胡亥》 《历朝变法往事》 《写到湖山总寂寥:陆小曼情传》 《赵匡胤传奇》 《写给孩子的简明中国史》 《一切有情,都无挂碍》 《玉器》 《金银器》 《茶》等。







- THE END -


关注我们

视频号

抖音

小红书


团结出版社读者群

长按二维码加入读者群,

收获更多更新图书信息。

(若二维码已过期,可从公众号最新发布的文章下方获取有效的读者群二维码)


我就知道你在看!



团结出版社
换个角度看文化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