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木》入选《中华读书报》年度纪实·传记·新知好书

文化   2024-12-30 15:50   北京  

12月29日,《中华读书报》发布《2024年度不容错过的15种纪实·传记·新知好书》《阅木:周默四十年田野考察笔记》入选。

《阅木:周默四十年田野考察笔记》以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研究员周默先生口述的千余分钟录音及几十万字笔记为基础,梳理了他在四十年间(1983-2023)以中国古代家具用材为核心的田野考察足迹。书中有作者用生命书写的放旷,于利害得失中超拔出的生命精神,亦印证着四十年之时代变迁。《阅木》一书一经出版便受到众多业内媒体关注,人民政协网、新华网、中国社会科学网、光明日报、中华读书报、中国艺术报、北京日报、北京青年报等众多媒体均有报道和推荐,该书还曾入选中华读书报4月月度好书榜单。

编者序中说读周默先生的笔记似乎是在“阅读一部长诗——用生命书写的长诗”。“终日无心长自闲……君但能来相往还?”这本书便是周默先生以其“散木”与“闲心”邀请我们一起来体悟这份自在无碍的人间闲情。正如苏轼唱完“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后,他接着唱:“别乘一来,有唱应须和。还知么。自从添个。风月平分破。”

让我们跟随作者的四十余年足迹,走近他诗情酒木的精神家园,感受他与“木”难舍难分的人生之路。





别/无/归/处


儿时的记忆中有一个高大的身影——同村一老汉,影响了我的一生。当年八九岁的我,常常在田间地头见到他,他永远手持一把铁锹,徐步缓行。有时在水塘边遇到他,他一边涮着脚丫一边跟我说:“回家不用洗脚喽!”一个盛夏的傍晚,天气突变,大雨倾盆而至,乡亲们纷纷往家狂奔,烂泥巴地里泥水飞溅,几多狼狈!我正跑得气喘吁吁,见老汉拿着那把铁锹,依然徐步缓行,既没穿蓑衣,也没戴斗笠,耳畔只传来他的声音:“下这么大的雨你跑什么?上面在下,前后左右都在下,你往哪儿跑呢?”他的声音旋即被雷雨声淹没,但年幼的我停止了奔跑,学着他的样子慢悠悠地走着。是啊,能跑到哪里去呢!

往后余生,我也就习惯了不论多大的太阳,都不遮阳,再大的雨也不喜欢撑伞。不遮阳就没有了畏惧,不奔跑也就没有了慌张。烈日或大雨都是自然而然,人之一生只需不疾不徐,慢悠悠行走,按自己的意向、步伐、节奏。而无论在何时何地,我们只需冷静、从容地打开窗户,邀纳寒风和阳光。

在木材抑或古代家具的研究中,我也始终提醒自己保持着“徐步缓行”的节奏。有时一篇文章一下午就写完了,有时写几百个字得花好几天时间,大雨和烈日都不影响我,不管是做学问还是做人。对于同一种木材、同一件家具,每个人基于各自的知识储备、经验以及阅历而持不同的看法,我无非是将古人的经验之谈进行了汇总与提炼。而这一切的所谓“研究”也只是“知识”笼罩下的影子,如何从“知识”的“分别见”中回归活泼的生命体验,才是我们更应思考与关注的问题。“任其自明,故其光不蔽也”,这是老庄思想中的葆光之道,是存养生命之道,亦是做学问之道。

“木”之于我,并不仅仅是物。受邵雍(1011—1077)《皇极经世·观物内篇》启发:“夫所以谓之观物者,非以目视之也,非观之以目,而观之以心也,非观之以心,而观之以理也。”“以物观物,性也;以我观物,情也。性公而明,情偏而暗。”在《伊川击壤集·序》中,邵雍说:“观物之乐复有万万者焉,虽死生荣辱转战于前,曾未入于胸中,则何异四时风花雪月一过乎眼也?诚为能以物观物而不两伤者焉。盖其间情累都忘去尔。”庄子说“物物而不物于物”,让“物”(存在)自我言语,自我呈现,而“我”不在其间。唐诗宋词中更将“木”与人的生命、生活、感情、精神气象联系在一起。一个民族的进步与发展、精神气象的表现即是如何待物,如何看待你身边的蓬蓬生机、花草树木,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的品格与如何待物是一致的。

海德格尔在一次访谈中说过一句话,原文我有些记不清了,大意是:一切真正伟大的创造取决于我们有一个家,并且在某种传统中扎下根来才是可能的。海德格尔所说的“家”自然不是有顶、有户牖的房子,而是人之精神家园。

我用四十年鲜活的生命踏寻了各种树木的故乡,两鬓斑白时,是该回到自己的“故乡”了。“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渊明并非呼唤我们纷纷离职回到田园养菊种菜,他的“东篱”“蓬庐”以及“桃花源”不是逃遁世俗的乌托邦,而是将自己与万物相与相融,同归宇宙大化的觉醒。“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于飞鸟,“家”就是飞翔,生命之最终的依归则是“别无归处”。

希望当生命的残灯开始忽闪的时候,还能在某种传统中为这个世界新栽一棵向下扎根、向上生长的小树。



拓/展/阅/读




阅木:周默四十年田野考察笔记

(点击购买)



▪ 内容简介


本书梳理了作者在四十年间(1983-2023)以中国古代家具用材为核心的田野考察足迹,是一部文学性纪实作品。书中有作者用生命书写的放旷,于利害得失中超拔出的生命精神,亦印证着四十年之时代变迁。

全书分正文和图录两部,正文共五辑,以流畅雅致的行文分别记录了作者自1983年起从中国东北出发,四十年间辗转东亚、东南亚、欧洲、北美洲等地对博物馆、木材原产地及衍生文化进行考察研究的故事,以及在考察过程中与当地特色文化碰撞出的奇妙之旅,文字叙述的同时配有相当数量的由作者整理的精美图片;图录则以各类木材标本图片为线索,介绍了紫檀、黄花黎、花梨木及老红木等诸多木材的植物学特性。版式与配图精美,其中跨越多地、与中国古代家具艺术及用材紧密相连的异域风情与文化,妙趣横生或惊险连环的考察故事以及大量精美的标本图片,极富人文气息与科普价值。


▪ 作者简介


周默,1960年生,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古代家具艺术史。主要作品:《木鉴》《黄花黎》《紫檀》《中国古代家具用材图鉴》《雍正家具十三年——雍正朝家具与香事档案辑录》(上、下册)《乾隆家具六十年——乾隆朝家具与香事档案辑录》(10卷本),另有译著《中国花梨家具图考》及相关论文数十篇。




- THE END -



关注我们

视频号

抖音

小红书


团结出版社读者群

长按二维码加入读者群,

收获更多更新图书信息。

(若二维码已过期,可从公众号最新发布的文章下方获取有效的读者群二维码)


我就知道你在看!


团结出版社
换个角度看文化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