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12月4日,我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在巴拉圭亚松森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上通过评审,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至此,我国共有44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总数居世界第一。
甲午元旦
萧疏白发不盈颠,守岁围炉竟废眠。
剪烛催干消夜酒,倾囊分遍买春钱。
听烧爆竹童心在,看换桃符老兴偏。
鼓角梅花添一部,五更欢笑拜新年。
这是我国清朝大戏剧家孔尚任所做的《甲午元旦》,这首诗描写的就是我国传统的春节。
春节在中国的历史很悠久。据说,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因为祭神祭祖都是用农作物,或者是用养的家畜来祭祖,所以年和春节的概念最初的含义就来自于农业。
中国在古代是以农为主的国家。古时的人们把谷物的生长周期称为年,在《尔雅·释天》中说:“年者,禾熟之名,每岁一熟,故以岁为名”,把“年”就当作了收获的象征。《说文·禾部》上说:“年,谷熟也。”就是说谷子熟了就叫年。到了夏商时期,中国产生了夏历,以月亮圆缺的周期为月,一年划分为十二个月,每月以不见月亮的那天为朔,正月朔日的子时称为岁首,也就是一年的开始,也叫年。
年的名称最早是从周朝开始的,到了西汉才正式固定下来,一直延续到了今天。按照我国的农历——也就是夏历,在古代正月初一称为元日,或叫元辰,或叫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
作为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春节就像是一朵冬日里的蜡梅。它无须簇拥,芬芳自溢;无须喧嚣,蜂蝶自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兜兜转转,小孩咿咿呀呀,盼望着新衣服、压岁钱,大人们忙忙碌碌一年,只盼来年花更好、月更圆、人更美。我们心里眼里都是满满的期盼,相信过去的已然过去,然后用别样的情怀去迎接新的明天。那么,在春节这个辞旧迎新的节日里,我们都会做什么,各地的风俗又有什么不同呢?
团团圆圆过大年这句话在旧年俗较多的东北可真是极为应景,在那里,一切辞旧迎新的活动都要在除夕夜举行。届时,全家人换上新衣服,一起祭祖焚香,表示辞岁,随后全家人再举行家宴,长辈先上座,晚辈们团团而坐,取“阖第团圆”之意。
河北的辞旧迎新大多从腊月就开始的,那里的人们在腊月二十三家家户户扫庭院,腊月二十五便开始张贴春联,烘托喜庆气氛,到了除夕晚上,全家人还要坐在一起包水饺、备冷拼,为新一年的第一顿饭作准备。
提起陕北,很多人首先想起的一定是那里的民歌,那质朴的歌词诚挚的旋律如山涧激流腾空涌来,给人一种灵动炽热的美感,同那民歌一样,陕北的辞旧迎新也是格外的赤诚火热,到处红红火火。
“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打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杀只鸭;二十九,去打酒;年三十儿,贴门旗儿。”开封的一首民谣基本上概括了河南人辞旧迎新的全部过程,虽然现在很多人已经不亲自打豆腐,杀牲畜,但是在很多农村地区,这些习俗都还完好无缺地保留着。
除了贴春联,江苏无锡的人们还贴桃符、门补,据说有辟邪的好处。由于钟馗捉鬼的故事在当地流传较广,所以当地人民还会在新年来临之际挂上钟馗画像,以避新一年的鬼祟。在部分村落,很多人家有在门楣上张挂吉庆语句的红单联的习俗。
不同于北方的春联,闽南一带的乡村地区除了贴春联以外,还要在房门两侧搁置甘蔗,这甘蔗必须是两株圈贴红纸连根的,俗称“门蔗”,地方语言“蔗”与“佳”读音相近,寓意进人佳境。
腊梅花是重庆人辞旧迎新的标志。在这个有着雾都和山城称号的城市,淳朴的人们会在春节前背着背笼到近郊采一些蜡梅花,他们会挑选自己喜欢的颜色放置在家中,既实惠漂亮又清香温馨。不过对于一些年轻人来说,他们往往用一些颜色鲜艳的花束来代替蜡梅,他们觉得那鲜艳的颜色更能烘托出春节的气氛。
拓展阅读
(点击购买)
▪ 内容简介
新春佳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最热闹、最吉祥、最温馨的节日。它历史之久、范围之广、民俗之繁、掌故之多,蔚为壮观。本书以说书讲故事的方式,生动讲述了中国传统广义上的春节长达五十余天的民间习俗和掌故传说。从腊月初八一直到来年的二月初二,每天都蕴含着知识。
本书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是一部系统介绍“中国年”的通俗读物,对于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腊八节是源于佛教还是中国的土产?灶王爷、灶王奶奶究竟是谁?除夕的饺子有什么说道?初二的姑爷之间为什么总是产生故事?初三为什么不能出门?元宵节有什么来历?为什么说元宵节是中国的情人节和狂欢节?……这些有关“中国年”的疑问都会在书中找到答案。
▪ 作者简介
王封臣,著名评书家、国学教育专家,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刘兰芳先生入室弟子,大学“评书”学科教学标准制定者,“评书讲国学”课题开创者,中国教育电视台“国史演义”主讲人,北京广播电台“打开文化之门”特邀常驻嘉宾,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曲艺专业古典文学特聘讲师,北京宏志、八一、和平街等多家中小学校特聘国学讲师。
他的讲座、节目已在全国 500 余家电台播放,拥有几千万的听众群体,是目前播出电台最多的青年评书家。文化作品多次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选用,并多次获奖。代表作有《评书中华好典故》《中国帝王性格解码》《轩辕黄帝》《话说泰山》《燕泉香传奇》《消失的罗马兵团》《菜根谭的智慧》《禅宗的智慧》《建党伟业》等。
(点击购买)
▪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本有关北京中轴线建筑历史的通俗读物。本书稿先从整体上介绍了北京中轴线的缘起、演进以及文化渊源,后选取了中轴线上的先农坛公园、天坛公园、天桥、前门、天安门广场、故宫、钟鼓楼七个大景观进行了详细介绍。其中不仅介绍了这七个大景观的发展、演变足迹,还介绍了其中一些重要建筑的发展轨迹以及流传在民间的历史故事。本书稿作者团队包括朱祖希、董绍鹏、徐志长、赵兴力、郭豹、谭烈飞、阎崇年、郑毅等人,他们都曾在前文中提到的公园、博物馆等机构任职多年,是研究北京中轴线建筑、文化的专家。本书稿文笔流畅、史料丰富,有利于读者了解北京中轴线的历史文化,有利于民族文化的发展传承,进而增强本民族的文化自信。
▪ 作者简介
北京史地民俗学会是北京市民政局社团办直接导的社会团体,充分发挥首都优势和史地民俗特色,紧密团结和依靠首都广大历史、地理、民俗研究者和爱好者,努力创新工作思路,各项工作全面开展、稳步推进。北京市东城区图书馆是北城区文旅局下属的文化单位,不仅为民众提供阅读空间和图书资源,还不定时举行讲座。
关注我们
视频号
抖音
小红书
团结出版社读者群
长按二维码加入读者群,
收获更多更新图书信息。
(若二维码已过期,可从公众号最新发布的文章下方获取有效的读者群二维码)
我就知道你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