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才是真正的诸葛亮》丨还原一个真实的诸葛孔明

文化   2024-12-11 16:23   北京  

我读诸葛亮,只有一个感觉。

孤独。

这是一个孤独的灵魂,这是一次孤绝的奋斗,这是一路悲壮的逆行。

这,才是一个更加真实的诸葛亮形象!

通过古典名著《三国演义》,诸葛亮(181—234)成为家喻户晓的古代名人,然而《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有很多虚构的成分,那个多智近妖的传奇形象似乎并不是历史中真实的诸葛亮。诸葛亮确实是天才,但他选择了最难走的路,并将一个貌似没有任何希望的国家扛在肩上。“季汉”是刘备集团的最高事业所在,“汉有天下,历数无疆”则是他们最坚定、最崇高的理想与信念,所以即使刘备、关羽等人都先后献身、献祭于斯,最后只剩诸葛亮一人,他也要坚定地高扬北伐旗帜,奋斗到此生最后时刻。可以说,诸葛亮身处逆势而生死以之,致力于北伐讨贼复兴汉室的卓绝身姿,已逐渐凝结成一个不屈的民族精神的图腾。

团结出版社最新出版的由著名历史畅销书作家朱晖撰写的《这才是真正的诸葛亮》在充分发掘史料的基础上,结合最新三国史学研究成果,还原了一个真实的、有血有肉的诸葛亮,客观地叙述了诸葛亮的一生,并对《三国演义》中的故事和情节进行了真假的考辨,对这一重要历史人物的功过和精神价值,进行了客观的评述。


天不生孔明,季汉如长夜。让我们跟随本书一起走进诸葛亮的内心,通过各种珍贵的线索与史料,还原诸葛孔明那既熟悉而又陌生的传奇一生。



天不生孔明,季汉如长夜(节选)



如前所述,诸葛丞相开府治事后初掌蜀政的五年,是他一生中最繁忙的五年。发展生产,恢复经济,训练新军,平定南中……每一个都几乎耗尽了他的心力。当大家说他揽权的时候,其实他也把所有担子都挑在了自己的肩上,他以他那个时代的标准,最大限度地避免了科层组织的贪污浪费与效率损耗;这是他用自己鞠躬尽瘁的生命,献祭出了一个高效、廉洁、不打折扣地执行中央政策的行政管理体系。如此辛苦的权臣,世所罕见。

但成都平原发展上去了还不够,更重要也更艰难的问题还有汉中的人口问题。汉中是季汉的北伐基地,对于季汉至关重要,张浚曾言:“汉中形胜之地,前控六路之师,后据两川之粟,左通荆襄之财,右出秦陇之马,号令中原,皆基于此。”(见《宋史·张浚传》)但我们前面就说过,当初曹操占领汉中期间,曾将其数十万百姓几乎迁光,使汉中从鱼米之乡变成了荒凉的军管区,以致曹丕篡汉后刘备无法以汉中为基地北伐秦川,而只得向东与孙权争夺荆州,结果惨败。事实证明,季汉前途的关键还是在于汉中,必须迁移人口充实汉中,否则一切都无从谈起。

于是,诸葛亮在平定南中后的隔年(227)三月,亲率诸军来到汉中,花了足足一年的时间,来主持迁民与筹备后勤、组织练兵工作。具体成效如何呢?公元244年曹爽攻打汉中,有人认为要坚守城池,不要出城拒敌,左护军刘敏却认为如今汉中“男女布野,农谷栖亩,若听敌入,则大事去矣”。可见在诸葛亮的努力下,汉中又渐渐恢复了生机与繁华。《袁子》亦云:“亮之治蜀,田畴辟,仓廪实,器械利,蓄积饶,朝会不华,路无醉人。”论发展生产、足兵足食,诸葛亮称三国第二,没人敢认第一。

现代考古也发现,在褒水、沔阳、黄沙一带有大量季汉时的水利、屯田与冶铸遗址;比如今天的褒水石门水库,原本就是诸葛亮在汉初萧何堰(后讹传为山河堰)的基础上修复扩建的水利设施(见《汉中府志》),其规模之大,至今还是汉中地区灌溉面积最大的水利工程。据民国初年著名水利学家李仪祉先生考察而知,“山河堰尚灌褒城田八千余亩,灌南郑县田三万零六百余亩,沔县七千余亩,共四万六千余亩。”

据调查统计,汉中地区至今尚保留有三国以来古堰七十多处,“西北的小江南”可不是白来的,这都是诸葛亮的心血。其实我们看陈寿的《诸葛亮传》,把诸葛亮写得那么好,总觉得其中必有溢美之词。但事实恐非如此,因为陈寿在诸葛亮本传的最后,竟向晋武帝司马炎请起罪来(我读史千万,从没见过这等史文),并再三解释自己没有变着法儿夸敌国丞相,那人就是这么牛,我这已经是诚惶诚恐地收着写了,您就饶了我吧。

另外,诸葛亮还增修了大量陂池、陂塘用于屯田。1978年,我国考古队在汉中市勉县老道寺镇沙家庄村(正是第一次北伐期间,赵云、邓芝屯田的赤崖附近)曾发掘出一批季汉古墓葬,共出土文物60余件。这些文物,有持锸俑、陶陂池、陶陂塘、陶冬水田模型等,应与诸葛亮在汉中北伐期间的军屯耕战有密切联系。其中有一件完整而典型的缘铅釉红陶冬水田模型,呈正方形、直壁、平底,边长31.3厘米,高5厘米,田内有五条不规则形田埂,将田面分为大小不等的六个田块。在田中,还塑有青蛙、鳝鱼、螺蛳、草鱼、鳖、鲫鱼等水生动物。

所谓“冬水田”,又叫一季稻,因地势而就,多为不规则形,是在水利设施缺乏、灌溉条件差的陕南浅山丘陵地带,用以农闲冬季蓄水的保春播栽插、培养土壤肥力、增强抗旱的一种特殊稻田。从本地考古资料看,三国以前的两季田模型在勉县、汉中均出土过,但季汉墓中出土的“冬水田模型”,除在勉县发现外,各地不见有例;而在冬水田中繁养鱼类和栽植莲藕、菱角等水生植物,更是国内首见,所以这些,很可能都是诸葛亮首创的生产措施。另据《三国志·蜀书·吕乂传》:“兼领督农,供给军粮。”及洪饴孙《三国职官表》:“蜀置督农,供继军粮,屯汉中。他郡无考。”更见屯田乃汉中的首要工作,重中之重。总之,为了北伐事业,诸葛亮在汉中投入了最多的心血与感情,他死前遗愿也是要葬在此处,永远留在这个他生前奋斗的地方。

北伐事业是诸葛亮毕生之追求,但它谈何容易,面对庞杂繁多的军政事务,面对千头万绪的后勤准备,面对锱铢必争的战术筹谋,诸葛亮感觉心力交瘁,而他这一离开成都,至少要一两年的时间,甚至三年五载或者更长,这让诸葛亮忽然产生了一种将要出远门的父亲,把一群孩子丢在家里的感觉。

历史上将领统兵出征的事不少见,但怀有诸葛亮这种心情的绝无仅有。毕竟,刘禅还是个孩子,蒋琬、费祎、张裔这些年轻新人也从没独自担当过治国大任。总之,此时此刻,诸葛亮心情非常复杂。

于是,在离开之前,诸葛亮做了非常细致周密的安排,并给后主刘禅上了一道表文,这就是感动了中国人两千年的《出师表》。

相信诸葛亮在一盏孤灯下书写这段文字的时候,那二十年的往昔岁月,必会一幕一幕浮现眼前,如是昨日。当年,诸葛亮父母双亡,兄弟离散,飘零乱世,辗转逃难,只求一安身之所以躬耕山野,而这时刘备不以他年轻位卑,三顾草庐,向他请教天下大事,并盛情相邀,真诚信任,引领他进入了这个风云激荡的大时代,与各方枭雄颉颃捭阖。屈指算来,至今已整整二十一年了。

这二十一年来,诸葛亮与刘备相遇相从,到相知相契,再到相依相托,相濡以沫;特别是白帝城那个孤冷的夜晚,刘备在病榻前气若游丝,颤颤巍巍,将诸子遗孤与复汉大业相托;诸葛亮便已下定决心,愿付出一生来报此知遇之恩!而今北望中原,曹丕已死,曹魏已传至第三代曹叡,九品中正制也日益受到士族的欢迎,其统治日趋稳固;若再不北伐,季汉必将日益萎靡,等死而已!所以时不我待,“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这就是诸葛亮一生的理想与责任,这就是诸葛亮在使命牵引下的孤忠与热忱!




拓展阅读



这才是真正的诸葛亮

(点击购买)



[▪ 内容简介 ]

通过古典名著《三国演义》,诸葛亮(181—234)成为家喻户晓的古代名人,然而,受限于体裁等原因,《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有很多虚构的成分,距离历史中真实的诸葛亮有很大差距。有鉴于此,本书在充分发掘史料的基础上,结合最新三国史学研究成果,还原了一个真实的、有血有肉的诸葛亮,客观地叙述了诸葛亮的一生,并对《三国演义》中的故事和情节进行了真假的考辨,对这一重要历史人物的功过和精神价值,进行了客观的评述。


[▪ 作者简介 ]

朱晖,著名历史畅销书作家、历史自媒体人、喜马拉雅专栏作家,王者荣耀专家团顾问、“凯叔讲故事”历史与文学顾问,喜马拉雅历史传记专栏作家,专注中国古代战争史与历史人物传记领域十余年,出版历史著作近两百万字,代表作品有《霸道——春秋三巨头传奇》《春秋五霸》《吴越争霸》及《千古名将英雄梦》之《烈烈先秦》《伤心楚汉》《天下强汉》等。



关注我们

视频号

抖音

小红书


团结出版社读者群

长按二维码加入读者群,

收获更多更新图书信息。

(若二维码已过期,可从公众号最新发布的文章下方获取有效的读者群二维码)


我就知道你在看!

团结出版社
换个角度看文化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