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第十一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野蛮入侵南京,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惨案,30多万中国军民惨遭杀戮,无数同胞家破人亡。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事实也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
南京大屠杀,是历史的深渊,也是人性的深渊。
退无可退,藏无可藏,唯有直面,才可跨越。
追寻真相,探析始末,民族之殇,永志不忘。
团结出版社出版的由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后人、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陆束屏教授撰写的《他们当时在南京:南京大屠杀的英美国民见证》《直面历史的深渊:南京大屠杀始末探析》两部作品,通过对各种史料的发掘和考证,对南京大屠杀的各种事件加以叙述和论证,多角度地展示了南京大屠杀的历史棱镜。为完成两书,作者陆束屏教授于20多年来,遍访中、美、英、德、日等国图书馆和档案馆,搜索各国各类官方文件以及目击证人、幸存者证言、日记类文字资料等,旨在为读者提供更直接、更清晰、更有说服力的史实真相。
让我们通过阅读,以国之名,祭奠30余万遇难同胞,用真理之光,照亮深渊黑暗!
几十年来,日本右翼分子否认“南京大屠杀”——1937至1938年间成千上万的中国平民百姓遭到残酷的强奸、酷刑和杀戮——的存在,同时却忽略了这些暴行在全球各地被仔细载入数以千计的原始资料文件之中。《他们当时身在南京》一书是汇集了很多当年目击者证词的重要著作,应作为所有认真研究太平洋战争的学者使用的重要历史资料。
——张纯如
(《他们当时在南京:南京大屠杀的英美国民见证》一书英文原版出版前夕,张纯如为此书题写的推介赞语。)
1996年底张纯如出版的著作《南京浩劫:被遗忘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大屠杀》,以及德国商人约翰·拉贝的外孙女公布拉贝写于南京大屠杀期间的日记,引起了当时的西方学术界,乃至整个社会对南京大屠杀这一事件的关注。
由于笔者的母校之一——南京师范大学的校园曾经是1915年美国教会创建的金陵女子文理学院的校址。1937年至1938年冬季,南京大屠杀期间,正是在这片美丽的校园中,人们将校舍整理出来,使之成为一座收容保护上万妇女儿童的难民营。当时有一批美国传教士留在南京城内,积极建立安全区、难民营,在很大程度上保护了无助的市民。这些传教士均接受过良好的教育,亲身经历南京大屠杀这样令人终生难忘的事件,笔者认为他们不可能不留下文字记录,因此,笔者决定做一些搜寻工作,寻找他们当时所书写的各类相关的文字材料。
笔者研究南京大屠杀并非局限于收集原始资料,更不满足于仅仅用中文出版相关的书籍。南京大屠杀这一事件在中国国内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但在英语世界了解它的人并不多,也缺乏系统而深入细致的研究。因此笔者希望更广泛深入地收集各方面收藏的原始资料,用英文就南京大屠杀这一课题撰写研究专著,因为英语作为世界性的语言在很多国家使用,用英文撰写的关于南京大屠杀的研究作品,其传播会更为广泛,由此对历史学界乃至世界人民对于南京大屠杀的认知会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
日军攻占南京之后,有四名美国记者、一名英国记者,以及十四名美国传教士留在城内。1937年12月15日、16日两天,这五名记者分别搭乘美国、英国和日本炮艇离开南京前往上海,均以最快的速度将有关南京大屠杀最初情况的电讯稿发往英美各大报章。因此,最初向世人报道揭露南京大屠杀日军暴行的是这几位记者,而不是中国方面的人士或新闻机构。十四位美国传教士在城内经历了大屠杀的全过程。1938年1月6日,三名美国外交官返回南京,1月9日,三名英国外交官与三名德国外交官也回到城内,分别重开各自的大使馆,并仔细收集材料,将南京的状况,包括大屠杀期间日军的暴行与各自国家的公民遭受的财产损失及时报告给各自的政府。
因此,笔者此次收集资料的重点便是尽可能多地搜寻新闻记者的报道、传教士留下的各类目击文字,以及外交官拍发回华盛顿的外交电文。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收藏了十四个传教士之一乔治·爱希默·菲齐的家庭档案,里面收有大屠杀期间菲齐写的信件与其他相关的资料。燕京图书馆还收藏了极为丰富的中国各地出版的报纸。1938年上半年出版的中文报纸刊载了逃离南京的各阶层人士述说亲历恐怖暴行的文章。耶鲁大学神学院图书馆收藏了1850至1950年间前往中国的美国传教士的材料,大多数是在传教士离世之后由家属捐赠的。需要搜寻的十四名传教士中,这里藏有九位,亦即马内·舍尔·贝茨、菲齐、欧内斯特·赫曼·福斯特、约翰·吉利斯比·麦琪、麦考伦、威尔逊·波鲁默·米尔斯、史迈斯、明妮·魏特琳、罗伯特·奥利·威尔逊等人的资料,包括大屠杀时期他们写给家人、朋友、同事的信件,以及所记的日记。耶鲁大学神学院图书馆还收藏了金陵大学与金陵女子文理学院的英文档案,应该说在笔者搜寻的资料中,耶鲁的收藏是最为丰富的。
1999年的东海岸之旅寻获了众多珍贵的资料,但也有一些资料无法在美国获得。例如,1864至1950年间英国人在上海出版的英文报纸《字林西报》在南京大屠杀期间也刊载了一些报道。然而,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图书馆界将旧报纸拍摄成微缩胶卷,制作多份,以便于保存与传播,因为当时中美关系尚未解冻,选用了东京大学法学院的馆藏本来制作微缩胶卷,由于不难理解的原因,载有日军暴行的有些日期的报纸失踪不见。笔者推断,能够找到这些报纸的地方应该是北京的中国国家图书馆或上海图书馆。
于是,笔者在2000年夏季开启了亚洲之旅,前往北京与南京继续搜寻、收集资料。在北京顺利寻获此前缺失的《字林西报》部分日期版面。中国国家图书馆也有非常丰富的中国各地报纸的收藏,并和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的藏品形成互补,比较全面地反映了1938年上半年中文媒体刊登的大屠杀幸存者与目击者逃离南京到达徐州、武汉、西安、长沙、广州、成都等地后叙述的经历。
1945年末至1946年,国民政府在南京进行了全市范围的敌人罪行调查,当时的主要目的是为军事法庭审判日本战犯收集证据,客观上也为后人留下珍贵的原始档案。这些档案均收藏在南京的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1984年,南京市政府再次在全市范围内进行大规模调查,采访了1700多名大屠杀幸存者与目击者。这次调查的文字材料,此后由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整理、筛选结集成书,在1994年出版。
然而,南京大屠杀期间遭到屠杀的绝大部分遇难者是中国军人,而军队的成员来自全国各地,并不是南京当地的居民。大屠杀的大部分幸存者也应该是军人。幸存之后,他们或者归队,继续与日军作战,其中有些人在此后的战场上为国捐躯;或者返回故乡。总之,在1945-1946年与1984年,这些幸存者都不在南京生活。因此,这两次南京全市范围的调查均遗漏了大屠杀遇难者主体——中国军人——中的大部分幸存者。
收集到的大量原始资料为这个研究项目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后一年多的时间内,对这些资料进行整理、分类、输入电脑、阅读、再精选、制订写作计划、筹划作品的具体框架。经再三斟酌,专著将侧重于美国与英国公民对南京大屠杀的目击证词与记载。由于日本方面一而再再而三地否认南京大屠杀,笔者认为很有必要选取中立第三方的英美人士的视角,以他们在1937-1938年记录的各类文字材料作为基础,用英文撰写一部专著,让英语世界的读者感受这些英美人士以他们的亲身经历、所见所闻,从各自不同的角度与方位,来讲述事件的过程与具体细节。
《他们当时在南京:南京大屠杀的英美国民见证》
(点击购买)
▪ 内容简介
日军攻占南京之后,有四名美国记者、一名英国记者,以及十四名美国传教士留在南京城内。这五名记者均以快的速度将南京大屠杀初情况的新闻报道发往英美各大报章。而十四位美国传教士在城内经历了大屠杀的全过程,并以日记、信件等形式记录了所见所闻。此外,英美两国驻南京的外交官也于此期间,将南京大屠杀期间日军的暴行与各自公民遭受的财产损失,及时报告给各自的政府。
本书依据对这些史料的发掘和考证,以其他国家国民的视角,展开南京大屠杀事件的历史棱镜。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后人、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陆束屏先生,遍访英美两国图书馆和档案馆,通过大量引用传教士留下的各类目击文字(如拉贝日记、魏特琳日记),以及来自英、美等国的相关新闻报道、外交史料等丰富的第三方一手资料,对南京大屠杀期间日军的暴行,进行了无法辩驳的论证。
《直面历史的深渊:南京大屠杀始末探析》
(点击购买)
▪ 内容简介
这是一部全方位呈现且严谨论证南京大屠杀真实性、残酷性、大规模性的历史作品。为完成本书,作者于20多年来,遍访中、美、英、德、日等国图书馆和档案馆,搜索各国各类官方文件以及目击证人、幸存者证言、日记类文字资料等,旨在为读者提供更直接、更清晰、更有说服力的史实真相。
▪ 作者简介
陆束屏,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教授,1999年至2021年,先后用中文在北京和南京出版关于南京大屠杀研究的专著8部:《日军南京暴行:德国外交文件中记载的南京大屠杀与劫后社会状况》(2021),《忍辱负重的使命:美国外交官中记载的南京大屠杀与劫后社会状况》(2018),《历史上的黑暗一页:英国外交文件与英美海军档案中的南京大屠杀》(2017),《血腥恐怖金陵岁月:金陵女子文理学院中外人士的记载》(上下册,2014),《英国外交官和英美海军军官的记载:日军大屠杀与浩劫后的南京城》(2013),《腥风血雨话金陵:明妮·魏特林一九三七—一九三八年日记、书信和电文》(2012),《美国外交官的记载:日军大屠杀与浩劫后的南京城》(2012),《南京大屠杀:英美人士的目击报道》(1999);并于2022年10月在德国用德文出版Japanische Greueltaten in Nanking:Das Nanjing Massaker in deutschen diplomatischen Dokumenten一书。因在南京大屠杀研究领域的成果及其在英语世界的传播,2014年被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授予“特别贡献奖”。
关注我们
视频号
抖音
小红书
团结出版社读者群
长按二维码加入读者群,
收获更多更新图书信息。
(若二维码已过期,可从公众号最新发布的文章下方获取有效的读者群二维码)
我就知道你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