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年
中/国/传/统/节/日
过了腊八,就算进年关了。过了腊八再往后一个比较重要的日子,就是农历的腊月二十三,在我国民间称为小年,又称为祭灶,是祭祀灶君的节日。在我国的有些地方,也有过二十四日的,也有过二十五的。以前有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也就是说,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这天过,一般的老百姓在二十四日那天过,水上人家则为二十五日举行祭灶。
传说灶王爷是玉皇大帝派往人间监督善恶之神,每年的腊月二十四都要去朝奏玉皇,报告所住之户的善恶言行。为了请灶王爷“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故各家各户都要在腊月二十三这天举行祭灶仪式。据《淮南子》所载,黄帝、炎帝“死作灶神”,职司人间善恶。祭灶最早称为“纪灶”,纪念发明用火做出熟食的先人,后来演变为祭祀灶神,到近代形成了“糖瓜祭灶”的民间风俗。
民间一直有“小年儿”也是“年”的说法,足见小年在传统节日中的重要性。
祭灶的节日
年年岁岁,尽管小年这一节气的时间一直在沿袭并变化着,但是祭灶这一活动却一直存在,它的地位不曾动摇。在小年这个属于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之中,无论今时还是往日,我们都可以看到祭灶习俗之重,感到灶神之威,悟到小年之兴盛。
祭灶的风俗,由来甚久。灶王爷灶君,在夏朝的时候就已经成为民间尊崇的一位神仙了。记述春秋时孔丘言行的《论语》中,就有这么一句话叫作“与其媚舆奥,宁媚与灶”。先秦的时候,祭灶位列“五祀”之一!五祀,为祀灶、祀门、祀行、祀户、祀中雷五神。什么叫中雷?中雷就是土神、土地爷。
从《礼记·月令》中的“祀灶之礼,设主于灶径”到《战国策·赵策》中的“复涤侦谓卫君日:臣尝梦见灶君”到唐代罗隐的送灶诗“一盏清茶一缕烟,灶君皇帝上青天”……我们可以清楚地窥探到小年上祭灶之礼的沿袭。
“民以食为天”,灶神成了人们心中理所当然的一家之主,人们以食供之,也希望其给自己带来丰收、平安和好运。
古时,丰盛的酒食是祭灶必不可少的。和现在春节贴对联略为相似,那时人们在厨房锅台相对应的墙壁上张贴灶王爷和灶王奶奶的画像予以供奉,并附以对联,上联:上天言好事,下联:回宫降吉祥,横批:一家之主。这一上一下一横批,寄人们心中所托,含人们心中所望,更彰显了灶神的地位。
今日,随着经济的发展、时代的变迁,民不仅仅只以食为天,或以工、以商、以才……可许是不管以什么为天,归根结底还要以食而活,因此小年的祭灶活动中仍旧是以食物为主。
历经洗礼,华夏大地早已换了新颜,但祭灶这一习俗虽但较旧时简化不少,却依然作为一项重要的民俗活动流传着。
黏牙的小年
与其说腊月二十三祭灶,那还不如说是送灶——送灶王爷回天。
一般来说,这个活动都在黄昏入夜之时举行。一家人先到灶房,摆上桌子,向设在神龛里边的灶王爷敬香,并供上用饴糖和面做成的糖瓜,也就是俗称的祭灶糖、灶糖。其实祭灶糖就是一种麦芽糖,黏性很大,把它抽为长条形的糖棍称为关东糖,拉制成扁圆形就叫作糖瓜、祭灶糖。冬天把它放在屋外,因为天气严寒,糖瓜凝固起来,非常坚实,而且里面又有些微小的气泡,吃起来脆酥香甜,别有风味。就把这个糖供给灶王爷,是让他老人家甜甜嘴。有的地方还把糖直接抹在灶王爷嘴的四周,一边抹一边说:“好话多说,不好的话您别说。”就是用糖塞住灶王爷的嘴,让他别说坏话。鲁迅先生有《庚子送灶即事》一诗,诗中写道:
只鸡胶牙糖,
典衣供瓣香。
家中无长物,
岂独少黄羊。
他在《送灶日漫笔》一文中说:“灶君升天的那日,街上还卖着一种糖,有柑子那么大小,在我们那里也有这东西,然而扁的,像一个厚厚的小烙饼。那就是所谓的‘胶牙饧’了。本意是在请灶君吃了,粘住他的牙,使他不能调嘴学舌,对玉帝说坏话。”鲁迅诗中所提到的“黄羊”的典故,出于《后汉书·阴识传》,上面说:“宣帝时,阴子方者至孝有仁恩。腊日晨炊,而灶神形见,子方再拜受庆;家有黄羊,因以祀之。自是巳后,暴至巨富。至识三世,而遂繁昌,故后常以腊日祀灶而荐黄羊焉。”就是说在汉宣帝的时候,有个人叫阴子方。他又孝顺,又仁慈。有一个腊日的早晨,他去做饭,结果灶王爷显灵了。阴子方一看赶紧地跪倒祭拜。家里有只黄羊,就把这黄羊杀了,祭奠灶神。从此之后,阴子方就富了,暴之巨富,而且传了三代,交了好运。从此以后,杀黄羊祭灶的风俗就流传下来了。
在唐代《辇下岁时记》中,有以酒糟涂于灶上使司命(灶王爷)醉酒的记载。说人们用酒糟涂在灶王爷的嘴上,让灶王爷醉酒。
其实这些记载,意思都一样,都是说祭灶的时候一定得给灶王爷吃点儿东西。在唐宋时期,人们祭灶的供品那是相当丰富!宋代诗人范成大的《祭灶词》就对当时民间祭灶的情景作了极其生动的描写,当时供品非常丰富,有猪头,有鱼,有豆沙,有甘松,有粉饵,还有酒等等。
后来人们就简单了,祭灶的时候吃点糖瓜,用糖涂完灶王爷的嘴后,把这个神像揭下来,“噗!”一把火,连纸带烟儿让灶王爷一起升天了。
从古至今,祭灶的流程或许有变化,但老百姓的祝愿都是一样的,都想着能够家庭美满、太平安康。
拓展阅读
中国年:正在消失的记忆
▪ 内容简介
新春佳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最热闹、最吉祥、最温馨的节日。它历史之久、范围之广、民俗之繁、掌故之多,蔚为壮观。本书以说书讲故事的方式,生动讲述了中国传统广义上的春节长达五十余天的民间习俗和掌故传说。从腊月初八一直到来年的二月初二,每天都蕴含着知识。
本书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是一部系统介绍“中国年”的通俗读物,对于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腊八节是源于佛教还是中国的土产?灶王爷、灶王奶奶究竟是谁?除夕的饺子有什么说道?初二的姑爷之间为什么总是产生故事?初三为什么不能出门?元宵节有什么来历?为什么说元宵节是中国的情人节和狂欢节?……这些有关“中国年”的疑问都会在书中找到答案。
▪ 作者简介
王封臣,著名评书家、国学教育专家,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刘兰芳先生入室弟子,大学“评书”学科教学标准制定者,“评书讲国学”课题开创者,中国教育电视台“国史演义”主讲人,北京广播电台“打开文化之门”特邀常驻嘉宾,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曲艺专业古典文学特聘讲师,北京宏志、八一、和平街等多家中小学校特聘国学讲师。
他的讲座、节目已在全国 500 余家电台播放,拥有几千万的听众群体,是目前播出电台最多的青年评书家。文化作品多次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选用,并多次获奖。出版作品有《大唐名相:狄仁杰》《中国年:正在消失的记忆》《中国帝王性格解码》《禅宗的智慧》《菜根谭的智慧》《说清史》《建党伟业》《评书中华好典故系列》等。
北京民俗大全
▪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北京民俗集锦,主要包括十大类,分为岁时节令、婚丧嫁娶、交通民俗、居住民俗、商业民俗、民间娱乐、戏曲民俗、服装装饰、民间禁忌、饮食民俗。编者团队在民俗普查的基础上,综合所有古今民俗资料对北京地区的民俗进行了系统编写,本书内容以近、现代民俗为主,也包括古代传统民俗;以良俗为主,对过时的落后民俗亦不回避。全面详细地记录了北京地区各类民俗的源流、活动形态、仪式、表演、传承情况及其社会功能、社会影响等等。
▪ 作者简介
北京史地民俗学会是北京市民政局社团办直接领导的社会团体,充分发挥首都优势和史地民俗特色,紧密团结和依靠首都广大历史、地理、民俗研究者和爱好者,开展北京及周边地区历史、地理、民俗方面的学术研究;进行社会调查考证,收集整理有关历史资料,参与非物质遗产研究,协助政府保护好文物古迹。
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是清华大学下属的以城市研究、城乡规划设计咨询与人居环境工程技术研发为主业的全资国企。
关注我们
视频号
抖音
小红书
团结出版社读者群
长按二维码加入读者群,
收获更多更新图书信息。
(若二维码已过期,可从公众号最新发布的文章下方获取有效的读者群二维码)
我就知道你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