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关已至,是谁还在坚守岗位,辛(等)勤(待)耕(放)耘(假)。
中国人有句话叫“有钱没钱,回家过年”,每到年尾,网友们都会晒年货、晒假期,还有最受大家关注的,那就是年终奖。
网友们不断在网络上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看看自己的年终奖是拉高了行业整体收入水平,还是给大家拖了后腿,真是几家欢喜几家愁。
有的网友表示,辛辛苦苦干一年,何以解忧,唯有年终奖。
有人说,
看看年终奖,嗯,还能再干一年~
也有人说,
对于月光族来讲,过年能花多少,全看年终奖有多少~
更有人说,
年终奖是啥,好吃吗?
其实,年终奖由来已久。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汉代,皇帝就会在腊月赏赐官员财物,这些年终的奖励古时称为“腊赐”,依照官员等级的不同,“腊赐”的数量不一。
据杨侃的《两汉博闻》记载:“腊赐大将军、三公各钱二十万,牛肉二百斤,粳米二百斛;特进、侯十五万,卿十万,校尉五万,尚书三万,侍中、将、大夫各两万,千石、六百石(均是官名)各七千,虎贲、羽林郎三千。”
“钱”指的是五铢钱,汉代1枚五铢钱相当于现在0.4元人民币。
当时官员们的工资,像大将军、三公之类的高级官员,月薪约17500枚五铢钱,相当于人民币7000元,一年的基本工资为84000枚五铢钱,相当于人民币33600元。
年终腊赐超过了全年工资,连同牛肉、粳米加在一起,大将军、三公等中央及政府官员获得的年终奖励高达10万元。守卫王宫、护卫君主的保镖——虎贲、羽林郎也要近万元。
(内心OS: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清代的徐昂发先生,在比较了历朝历代的年终奖励数额后,不禁感叹说:“汉世优恤臣下,可谓厚矣。”
(内心OS:同样是做官,差距怎么这么大呢~)
以我们熟悉的包拯来说,他任职开封府时的基本工资包括月料(月薪)、餐钱(饭补)、茶汤钱(水补)、薪炭钱(取暖费)、公使钱(招待费)、添支钱(岗位津贴)等,全部算下来差不多已有万贯,相当于人民币五六百万元之多。
当时官员的年终奖,即便是宰相级别的国家重臣,也不过五只羊、五石面、二石米及几坛酒而已。
钱和物这类实惠的东西,为朝九晚五的官员们捎去了春节的祝福,大包小包的年货搬到家,成就了冬日暖阳。
到了清代,赏赐的物品种类更为多样。清宫有“冬至赐貂”的惯例,每逢冬至,任职南书房、如意馆、升平署等部门的官员都能得到数张貂皮。
临近年尾,各王公大臣以及部分外廷大臣还能得到皇帝赏赐的“福”字一幅、“岁岁平安”荷包一个、灯盏数对,以及从辽东运来的鹿尾等珍贵物品。福字、荷包等小物件,因受主隆恩而显得意义非凡。
既然年终奖已经到账,接下来就该“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了。
过年时节,大大小小的宴饮接连不断,不仅有美食美酒,更有舞乐助兴。
宴饮中常有歌舞助兴,宫廷中还设立专门的乐舞管理机构——乐府。
从汉武帝时期开始,乐府的规模越来越庞大,宴会娱乐由70名歌童歌女演唱,另有乐队伴奏,到后来乐府属下已有800余人。
皇家如此,豪门贵戚也毫不逊色,欧阳询等人编纂的《艺文类聚》对当时的贵族宴饮场景有详细的描述,“上金殿,著玉樽;延贵客,入金门;入金门,上金堂。东厨具肴膳,椎牛烹猪羊。主人前进酒,琴瑟为清商。投壶对弹棋,博弈并复行”。
贵族和富人的宴会上不仅有歌女舞伎的表演,也有宴会参加者的即兴歌舞,“今召客者,酒酣,歌舞鼓瑟欢竽”。(《吕氏春秋》)
宴会高潮时出现的“以舞相属”,程序是:主人先行起舞,舞罢,再“属”(嘱咐)一位来宾起舞,客人舞毕,再以舞“属”另一位来宾,如此循行。所有来宾都要参与舞蹈,舞蹈中必须有身体旋转的动作。
西汉初期,乐舞繁荣一时,汉高祖刘邦的宠妃戚夫人就是当时的歌舞名家,“善为翘袖折腰之舞。”(《西京杂记》)
“翘袖折腰”是由“翘袖”与“折腰”共同完成的舞姿动作。“翘袖折腰”是弯折腰部至90度,两臂平行随腰部折动出袖,“若俯若仰,若来若往……若翱若行,若竦若倾……纡形赴远,漼似摧折”。(东汉博毅《舞赋》)舞姿瑰奇出神入化,让人目不暇接。
歌舞迎春,喜气祥和,春节总是一年中最具人间烟火气的时节,不如读一本《最是人间烟火气 : 汉朝人的意趣生活》,从饮食、服饰、绘画、诗歌和风俗等方面,赏一幅古代的生活实景。
我们说“有钱没钱,回家过年”,重点不是“钱”而是“年”,不管年终奖发没发,发了多少,都改变不了我们盼望回家过年的心情。无论未来怎样,只管向前奔跑,接着奏乐,接着舞!
关注我们
视频号
抖音
小红书
团结出版社读者群
长按二维码加入读者群,
收获更多更新图书信息。
(若二维码已过期,可从公众号最新发布的文章下方获取有效的读者群二维码)
我就知道你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