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卫威“民国教授的六张面孔”专题讲座在湖南岳阳精彩开讲

文化   2024-11-22 15:50   北京  

民国风华,映照千古,文化脉络,续接新章。在这悠悠岁月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如同璀璨星辰,熠熠生辉。为深入弘扬这一瑰宝,追寻文化之根,《古典与现代:民国大学的潮与岸》作者,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沈卫威,应湖南省岳阳市新华书店和湖南理工学院之邀,于11月19日在南湖学堂做“民国教授的六张面孔——寻根溯源,追寻文学脉络”专题讲座。130余名文学爱好者慕名前来听取讲座,湖南理工学院图书馆副馆长黄嘉慧主持活动。

《古典与现代:民国大学的潮与岸》作者,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沈卫威与活动嘉宾和读者合影

沈卫威,河南内乡才子,他深耕“学衡派”、东北流亡文学史及民国学术思想史等领域,著述颇丰,如《胡适传》《茅盾传》《“学衡派”谱系:历史与叙事》等,皆为学界翘楚之作。

《古典与现代:民国大学的潮与岸》是由团结出版社出版的沈卫威教授的最新力作,是“民国学志”书系中的一种。全书以民国大学为镜,映照出那个时代文化的斑斓多彩。他选取中央大学与北京大学,两所分别代表“保守”与激进的高等学府,通过校长、教师、学生乃至工友在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文学样式中表现出来的理念、文化思想,揭示出民国文脉的沿革与变迁,解读着中国文化从古代走向现代的理路。

活动现场

在此次讲座中,沈卫威以独特的视角、诙谐幽默的语言和丰富多彩的史料,揭示了民国教授的六张面孔,还原了一个真实而多元的民国学术界。他运用日记、书信、回忆录和档案等珍贵史料,对民国著名教授的非常行为进行求真观照;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个个鲜活的民国教授形象,为民国文学史、文化史重新叙事,赋予了新的生命与意义。

沈卫威结合自身研究领域的《古典与现代:民国大学的潮与岸》《“学衡派”谱系:历史与叙事》等专著,对民国大学的文脉由文入史,关联人事,进行解读讲述,为民国文学史、文化史重新叙事。抵达自己见人见物,质立文随,求行之远,更求好读的行文追求。在谈及沈从文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时还通过男女服装扣子的差异与现场师生互动,在情景叙事中解答听众的提问。引导师生们深入思考民国时期的人性与文化现象,以及这些现象对中国现代文化发展的深远影响。

活动现场

沈卫威以其严谨的治学态度、深厚的学术功底和敏锐的洞察力,深深抓住了在场师生的心,精彩的讲述收获了阵阵掌声。他以自身的经历告诉在座师生做学问一定要求真务实,对文化要亲身体验,对文脉要亲手触摸,对地方文化的感知要用心体会。

问答环节

现场氛围热烈而活跃,师生们意犹未尽,纷纷提问请教。沈卫威一一解答,赢得了在场师生的阵阵掌声。

沈卫威教授为读者签字留念




拓展阅读


古典与现代 : 民国大学的潮与岸

(作者签名版)

(点击购买)


古典与现代 : 民国大学的潮与岸

(点击购买)



▪ 内容简介


在民国这个巨大的历史和思想时空里,封建传统社会旧有的道统、学统和家法,与民国社会逐渐新兴和发展的科学、民主等理念,在这个特殊的时代相互冲突、交融、形成张力。全书本着为见树木,必入森林的原则,以民国时期南北两所代表性大学——中央大学与北京大学,和胡适、吴宓、胡先骕等代表性人物的文学理念、文化思想差异及其演变为研究对象,通过“入林见树”“雅言俗语”“旧学新知”“激烈稳健”“积极消极”“古典现代”“激进保守”等12章,由文入史,关联人事,进行解读讲述;试图重返民国文学思想和学术研究现场,寻求史实,展示、把握民国文学与学术演进的脉络,揭示民国大学文脉与学统间复杂的内在关联和理路,并与读者一起感受历史细节的力量。


▪ 作者简介


沈卫威,文学博士,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62年2月生,河南省内乡县人,1991—2001年任教于河南大学,2002年始为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长期从事学衡派、东北流亡文学史以及民国学术思想史研究。著有《民国大学的文脉》《茅盾传》《回眸“学衡派”:文化保守主义的现代命运》《“学衡派”谱系:历史与叙事》《“学衡派”编年文事》等专著多部。



关注我们

视频号

抖音

小红书


团结出版社读者群

长按二维码加入读者群,

收获更多更新图书信息。

(若二维码已过期,可从公众号最新发布的文章下方获取有效的读者群二维码)


我就知道你在看!

团结出版社
换个角度看文化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