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西军》丨书写宋王朝百年历史风云

文化   2024-12-18 16:57   北京  

公元1040年,上元节之夜,党项人首领元昊突然挥师扑向延州。大西北顿时烽烟滚滚,血火交织。

大宋西北边防军亦称“西军”,因党项人叛乱而兴起,一百年来,为捍卫西北边陲,舍生忘死,前赴后继,书写了大宋历史上最为光辉的一页。

团结出版社最新出版的由作家蒋杏撰写的《大宋西军》围绕大宋西北边防军的历史展开,讴歌胸怀家国、前赴后继、敢于献身的西军将士;颂赞为兴利除弊、富国强兵而呕心沥血、舍身求法的志士仁人。全书通过对宋朝近百年历史的梳理,尽可能还原其错综复杂的政治生态和风飘雨急的社会风貌。

让我们跟随本书序言,从大宋西军的历史回望宋王朝,了解宋王朝与西夏王朝的百年战争风云。



自序(节选)

一直有一个心愿,写一写大宋西军。

对大宋西军的关注,最早可追溯到年轻时候读《水浒传》。小说开篇,新殿帅到任,公吏衙将都去参拜,唯独八十万禁军教头王进因病在家,惹得新殿帅很不高兴,差人前来捉拿。王进拖着病躯进了殿帅府,被新殿帅劈头盖脸好一顿责骂。如果不是同僚求情,当场就要施以军法。新殿帅最后警告:“你这贼配军,且看众将之面,饶恕你今日之犯,明日却与你理会。”王进惶惶谢罪,然后起身,突然发现新殿帅原来是街头泼皮高二。这高二,曾经因为舞枪弄棒,被王进父亲一棒打翻,“三四个月将息不起”。王进大骇,知道性命难保,决定逃出东京,去延安府投奔老种经略相公。

看到这里,当时就想,这老种经略相公何许人也,得罪殿帅高俅的人都敢收留?

在《水浒传》里,除了八十万禁军教头王进,还有病大虫薛永,其祖父是老种经略相公手下军官。还有世代打铁的金钱豹子汤隆,介绍自己时也说,他们汤家,世代均为铁匠,先父就因为会打铁被老种经略相公赏识,做了延安知寨。除了老种经略相公,还有小种经略相公,三拳打死镇关西郑屠的鲁智深即在小种经略相公帐前做提辖。后来得知,历史上还真有老种与小种。种家三代为将,第一代种世衡,第二代种古、种谔、种谊等,第三代即“老种经略相公”种师道和“小种经略相公”种师中。

种家三代,将近百年。西军历史更长,如果从李继迁闹分裂算起,一百五十余年。

就这样,我开始了北宋西军的探索之旅。历史上有“东军”一说。在《续资治通鉴长编》里,庆历二年(1042)五月,朝廷调张亢管勾麟府军马。为了打通府州与麟州之间连接,张亢亲自押运粮草前往麟州。在兔毛川与西夏军相遇,张亢先以骁将张岊率数千人埋伏在山后,继而摆开阵势与西夏军决战。宋军中有一支部队名万胜军,由市井无赖组成,战斗力低下,与西夏军稍一接战即溃,被党项人称作“东军”。

北宋历史上没有西军,却有“西兵”。譬如《宋史·兵志》就说:“咸平以后,承平既久,武备渐宽。仁宗之世,西兵招刺太多,将骄士惰,徒耗国用,忧世之士屡以为言,竟莫之改。”

“西兵招刺”,就是在陕西地面大量征召兵丁,这种状况始于仁宗时期。

杨偕反对夏竦用土兵替代东军的奏疏里也提到了“西兵”,说“西兵比继迁时十增七八,县官困于供亿”。

就在杨偕与夏竦争执不下时,三川口之战爆发了。不仅东军未走,西兵更是有增无减。

为什么京师来的禁军称为东军,而在陕西地面征召的部队称为西兵呢?恐怕一个是禁军一个是土兵的缘故。《宋史·兵志》云:“选于户籍或应募,使之团结训练,以为在所防守,则曰乡兵。”至于“西兵”,最初可能就来自“土兵”。尽管这些土兵后来转为了厢军,甚至转为了禁军,但习惯的力量巨大。到了北宋晚期,朝野对这支大西北边防部队统称西兵。就连女真人也认为,“中国独西兵可用”。宣和七年(1125)女真人毁盟,兴两路大军合围开封,完颜宗翰率领的西路军出云中,攻略河东,其战略目的即是“下太原取洛阳,要绝西兵援路”。

所谓西兵,就是大西北边防军,其中包括土兵、厢军、禁军,这一点应该确凿无疑。他们因党项人制造分裂而兴起,经历了无数血与火的锤炼,成了北宋王朝一支最有战斗力的武装力量。在长达一百多年的时光里,涌现了无数优秀将领和一茬一茬英雄豪杰,他们为抵制分裂、维护国家领土完整,鞠躬尽瘁,血沃疆场。虽然这支部队后来因种种原因消亡了,但战功彪炳,将永远载入史册。

西军将领成分复杂,有外来将官,有本地英豪,还有蕃人首领。前期外来将官居多,后期绝大多数为西北汉子。这些人少年从军,一辈子血里火里拼杀。他们只有一个信念:保家卫国。

西军存世的日子,也是北宋王朝由盛而衰的日子。北宋经历了太祖、太宗两朝,先后平定了后蜀、南汉、南唐、吴越、北汉等割据势力,基本实现了全国一统。到了真宗时期,与辽朝达成了澶渊之盟,河北前线不再有大规模军事冲突。不太平的是大西北,有党项汉子李继迁闹腾。应该说,彼时以李继迁的实力不足以分疆裂土,在将近二十年时间里,李继迁处于流窜之中。问题是,一千多年前的银、夏地区离帝国中心太过遥远,王朝的神经在那片遥远的土地上已非常迟钝。当李继迁夺得灵州,更名西平,立为都城后,真宗仍然派张崇贵、王涉前去议和,尽割定难军州地与之。就连《西夏书事》的作者吴广成先生都忍不住发牢骚,说“宋以灵武不守,并弃绥、宥”,李继迁“从此据朔方,并西凉,丕基式廓,宋实有以成之”。

是不是真如吴广成先生所言,党项人在大西北拥有一片宏大的基业全拜真宗所赐?值得探讨。但是,宋廷对待李继迁的分裂之举,国策上确实东摇西摆,首鼠两端。明知李继迁心怀贰志,仍经常接受其归顺。每一次归顺都是李继迁势穷力孤之际。往往是,归顺的文书墨迹未干,大西北干戈又起。甚至,一边写着归顺的文书,一边劫杀大宋官兵,掠夺大宋财富。每一次归顺过后,李继迁的实力就来一次暴增。

有人将此归结为北宋兵势太弱。一支能够夺取天下的军队会弱吗?辽朝动不动兴数万锐骑进攻河北,宋辽双方各有胜负,骁勇善战的辽朝骑兵并不占上风。还有人将此归结为财政拮据,全国十八路,两百多个州,一千多个县,四千多万人,举全国之力,难道平定不了只有区区万人的李继迁?

显然,极少有一个王朝像北宋康定元年(1040)至南宋绍兴三年(1133)那样山高水险、乱云飞渡。单纯为西军立传已经远远不够,有必要打开大宋王朝那扇尘封已久的殿门,以今人的眼光去打量朝堂上的风起云涌,去审视金銮殿上的纵横捭阖,去品读一段历史的悲欢,去聆听一个王朝的腹诽。尽管这个王朝的背影已远,但那些遗留在尘堆里的争辩、嘶喊、哀吟、兴叹,仍然具有不可低估的现实意义。



拓展阅读


大宋西军

(点击购买)



▪ 内容简介


公元1040年,上元节之夜,党项人首领元昊突然挥师扑向延州。大西北顿时烽烟滚滚,血火交织。

本书围绕大宋西北边防军的历史展开,大宋西北边防军亦称“西军”。西军为党项人叛乱兴起,一百年来,为捍卫西北边陲,舍生忘死,前赴后继,书写了大宋历史上最为光辉的一页。

书中除了讴歌胸怀家国、前赴后继、敢于献身的西军将士,还颂赞为兴利除弊、富国强兵而呕心沥血、舍身求法的志士仁人。全书通过对宋朝近百年历史的梳理,尽可能还原其错综复杂的政治生态,和风飘雨急的社会风貌。


▪ 作者简介


 蒋杏,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曾任枝江市文联主席、宜昌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进行文学创作,迄今已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各类文学作品两百多万字。主要作品有中短篇小说《写在雪地上的悼词》《月光如水》《鬼火》《白风筝》《鱼王》《花篮的花儿香》等,长篇小说《走进夏天》《死亡叙事》《南宋王朝》。中短篇小说集《白风筝》获宜昌市第二届屈原文艺创作奖。长篇小说《走进夏天》获第二届湖北文学奖提名奖,第五届湖北省屈原文学创作奖提名奖。长篇小说《南宋王朝》获湖北省第十一届屈原文艺奖。



-THE END-



关注我们

视频号

抖音

小红书


团结出版社读者群

长按二维码加入读者群,

收获更多更新图书信息。

(若二维码已过期,可从公众号最新发布的文章下方获取有效的读者群二维码)


我就知道你在看!


团结出版社
换个角度看文化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