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生于内陆的外向之城

文化   2024-12-10 16:56   北京  

距今3500年,江汉之滨生出一朵璀璨的文明之花——盘龙城。3000多年来,武汉因其九省通衢、通江达海,一直是中原腹地聚散中心。从盘龙古城,武汉之始;到因武而昌,双城并峙;再到因商而兴,三镇鼎立;直至“天下四聚”,武汉这座城市,完整经历和了中国城市历史的四个不同阶段和四种城市形态——先秦的邑制城市、秦汉的郡县城市、宋元明清时的工商市镇、晚清民国的现代都会。

一部武汉城市史,无疑就是中国城市史的缩写版。




团结出版社最新出版的由江汉大学涂文学教授和涂戈尔副教授共同撰写的《武汉:生于内陆的外向之城》,通过纵览武汉三千年历史,在宏阔的历史格局中,以富于穿透力的历史视野,讲述了在中国走向近代化的过程中,武汉是如何识时务,占先机,从一个内陆码头转型发展成为一个国际化、现代化的商业之都的,武汉在近现代化的浪潮中又经历了哪些兴衰际遇,并揭示了这些际遇与经历将给中国城市的发展带来哪些启示。

让我们通过阅读,走近这座生于内陆,却胸怀天下,心向四海的外向之城——武汉。

武汉是中国城市史的缩写版(节选)

盘龙城将武汉城市起源定格在3500年前,武汉是中国最早兴起并具有典型“邑制城市”特征的城市之一。在中国省会城市中,武汉城龄仅次于郑州和杭州,位列第三:郑州5300年,杭州5300年,武汉3500年,北京3100年,西安3000年,广州2000年,上海700年,天津600年。

从20世纪50年代盘龙城的发现,到21世纪初对盘龙城古城遗址勘测、挖掘、研究的深入展开,盘龙城渐渐揭开了神秘的面纱,人们对它的认识变得明了和清晰:盘龙城是商王朝在长江流域的一个重要政治军事中心,修筑于公元前1450年左右,属于商代早期,二里岗上层文化期,废弃于公元前1300年左右,存续时间约为150年。

武汉城市之根——盘龙城宫殿遗址

盘龙城的发现,对于中国及武汉文化史和城市史具有多重意义:它是商代统治达于长江流域乃至更广阔的南方地区的重要表征,体现了南北文化的高度统一和深度融合;它在商代城市体系中处于第二等级即“族邑”“方国”的重要位置,是中国古代“邑制城市”的重要起源城市和典型代表;它是武汉城市之根,开启了武汉作为区域政治军事中心城市之先河。

历史进入秦汉,废分封,立郡县,中国开启延续二千余年的“郡县城市”时代。武汉地区设郡立县,始于秦汉时期,奉设沙羡县,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设江夏郡,今武汉地区范围内有西陵县、邾县、沙羡县等,其中沙羡县已接近于今武汉中心区。汉魏之际,今武汉中心区更有欲却月城、夏口城、鲁山城之构筑,武汉在中国古代从“邑制城市”向“郡县城市”(即“王邑城市体制”向“官僚城市体制”)转变过程中继续充当领先者角色。夏口城和鲁山城,夹江而立,双城并峙,成为“以东南言之,则重在武昌”的区域政治、军事中心。夏口城因与长江对岸的欲却月城以及随后不久兴起的鲁山城隔江相望,从而奠定武汉双城并峙的城市格局。因此,夏口城的诞生便因此具有了超越个体城市而对整个武汉城市格局和发展走向产生深远影响的重要意义:

明代仇英款《江汉揽胜图》,画为绢本,现在收藏于武汉博物馆。画的中心内容为江汉二水交汇及水上船只交通景色,与汉阳晴川阁及隔江相望的黄鹤楼,表现汉口是沿江的一排码头。

首先是双城并峙但又彼此联系、互为关照的城市格局的奠定。夏口城和欲却月城、鲁山城是此后鄂州城―武昌城和汉阳城的真正起点,武汉双城格局在时间上连绵不辍达千年之久,直至明代中叶汉口崛起为三镇鼎立格局所取代。汉、魏之际的夏口城和欲却月城、鲁山城既是独立的城市个体,又因其行政中心的职能超越城市空间范围而使两岸城市和地区之间发生联系。如欲却月城作为沙羡县治所时其管理触角就达到江南广大地区,夏口城曾是吴江夏郡治所之所在,其管辖范围除江南武昌、下雉、阳新、沙羡外,还包括江北邾县、云杜、竟陵等地区。在孙吴统治的绝大部分时间里,夏口和鲁山两城在一个政权的统治下,彼此之间联系紧密,都曾做过江夏郡治所,武汉城市一体化从其诞生的那个时代开始就已初露端倪。

汉口附近汉江上的驳船

其次是港城一体城市空间布局的形成。夏口城和欲却月城、鲁山城的空间布局除了传统郡县城市的一般性特征外,还具有港城一体的滨江城市特色。欲却月城面向龟山、南扼汉水入江口,陆地是军事城堡,水中是军事港口。黄祖为江夏太守时,在欲却月城建大型水师基地,仅建安四年(199年)在与孙策的战斗中就损失战船6000余艘,其军港规模之大由此可见一斑。夏口军港规模较欲却月城有过之而无不及,据说赤壁大战时这里屯扎的周瑜水军多达数万。而且,夏口的军港还不止一个,鹦鹉洲、南浦和黄军浦皆是其重要军港。如鹦鹉洲:“由于这里四面环水,其和今武昌江岸间的夹江地带,尤便于舟船往来,东汉末便成为重要的军船出没之地。梁大宝元年(550年),邵陵王萧纶为讨侯景,在郢州大选军器。湘东王萧绎怕其势力渐盛对自己不利,于是派王僧辨率领一万水师进驻鹦鹉洲,萧纶被迫出走武昌(今鄂城)。大宝二年(551年),侯景派宋子仙夜袭武昌时,事先也是将大批水军埋伏在鹦鹉洲一带。由于此次偷袭成功,侯景的13万水军乘胜西进,竟至‘联旗千里’”,足见港口规模之大。夏口、欲却月港城一体化显示了武汉城市水陆并存并重的城市空间布局特色,陆上城楼巍峨,江畔帆樯十里,是为武汉尤其是汉口闻名海内外的“船码头”之滥觞。

民国时期的江汉路

最后是商兵并用的城市功能体系的建构。欲却月城和夏口城不仅是军事堡垒和地方行政中心,也是重要的商业港口城市。作为港城一体的码头城市,城市功能分工一般是城——“安屯戍地”,港——“导财运货,贸迁有无”。如欲却月城,东汉蔡邕《汉津斌》称颂它是“南援三州,北集京都。上控陇坻,下接江湖。导财运货,贸迁有无”。如夏口城附近的黄军浦,《水经注》说:“鹦鹉洲之下尾,江水江差回鸿伏浦,是曰黄军浦。昔吴将黄盖军师所屯,故得其名,亦商舟之所会矣。”明确指出其既为水军屯扎之所又是繁华商业码头一而二焉的商兵兼用功能。

南宋以降,经济重心南移,武汉在中国政治经济总体格局影响下,其城市发展在两个方面引人注目:一是湖北政治中心东移,武昌成为湖北政治经济中心;二是明清时期汉口崛起,成为中国传统社会新型市镇系统里最顶端的城市。

元代以前,荆州一直是湖北政治中心之所在。对此,清代学者顾祖禹有精当论述:

……以湖广言之则重在荆州。何言重在荆州也?夫荆州者,全楚之中也。北有襄阳之蔽,西有夷陵之防,东有武昌之援,楚人都郢而强,及鄢郢亡而国无以立矣,故曰重在荆州也。


拓展阅读



武汉:生于内陆的外向之城

(点击购买)



▪ 内容简介


该作品是“城市的力量”系列之一。

从盘龙古城,武汉之始;到因武而昌,双城并峙;再到因商而兴,三镇鼎立;直至“天下四聚”“东方芝加哥”,武汉这座城市,完整经历和了中国城市历史的四个不同阶段和四种城市形态——先秦的邑制城市、秦汉的郡县城市、宋元明清时的工商市镇、晚清民国的现代都会。

一部武汉城市史,无疑就是中国城市史的缩写版。

本书通过纵览武汉三千年历史,在宏阔的历史格局中,以富于穿透力的历史视野,讲述了在中国走向近代化的过程中,武汉是如何识时务,占先机,从一个内陆码头转型发展成为一个国际化、现代化的商业之都的,武汉在近现代化的浪潮中又经历了哪些兴衰际遇,并揭示了这些际遇与经历将给中国城市的发展带来哪些启示。

全书立意深刻,主题突出,高瞻远瞩,结构明晰,文字精炼,论述精辟,是一部富有历史纪录片风格的书稿。带领读者在本书中领略武汉的大城雄风。


▪ 作者简介


涂文学江汉大学城市研究中心教授,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长期从中国近代史、城市史、社会史及区域史研究,已在《人民日报》《求是》杂志、《光明日报》《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社会学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120余篇,多篇论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转载,出版专著40余部,代表作有《城市早期现代化的黄金时代》《二十世纪前半叶中国城市化研究》《武汉城市通史》《武汉沦陷史》《武汉近代城市史论》《武汉城市简史》等,多部著作获中国图书奖、湖北省和武汉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二等奖。

涂戈尔江汉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美国康考迪亚大学访问学者,文学学士、历史学硕士,除绘画专业外,兼及美术史和美术理论、艺术管理、城市文化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在《江汉论坛》《学习与实线》等刊物发表关于武汉城市文化研究论文多篇,出版《东湖轶事》。多幅美术作品入选全国和省市画展并获奖。


-END-



关注我们

视频号

抖音

小红书


团结出版社读者群

长按二维码加入读者群,

收获更多更新图书信息。

(若二维码已过期,可从公众号最新发布的文章下方获取有效的读者群二维码)


我就知道你在看!


团结出版社
换个角度看文化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