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曾远去的风雅:中国现代文学大师群像

文化   2024-12-06 16:39   北京  

在时间长河里远去的文学大家,只是留下一缕又一缕的清香;在幽微书香中探寻的青年后辈,奋力抓住一星又一点的光芒。

继《永不熄灭的心灯:俄罗斯文学大师群像》之后,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鲁迅文学奖评委聂茂所著“文学大师群像”系列推出姊妹篇——《未曾远去的风雅:中国现代文学大师群像》

如果说俄罗斯文学是于寒风中摇曳的温暖心灯,是动荡社会的澄明镜像,是俄罗斯民族的根系与灵魂,那么中国现代文学便是于时间长河沉淀的浩然风雅,是驱散黑暗的指引力量,是中华民族追寻自由与博爱的心灵史。在《未曾远去的风雅:中国现代文学大师群像》一书中,作者聂茂用清新活泼的文字,朴实简练的叙事,将24位中国现代文学作家的生平故事与创作历程富有情感地娓娓道来,在此过程中不断去实现其所追寻的“大教育、雅文化、准学术、泛美术”的创作诉求。

让我们跟随本书序言《中国现代文学的精神与风骨》,感受在时间长河里沉淀于中国现代文学大师墨香晕染的骨子中的风雅,体悟千万青年在文学中追寻的自由与博爱。


 中国现代文学的精神与风骨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这是李白仗剑远游时写下的激情澎湃的豪迈诗句,从中不难感受到大唐盛世的蓬勃气象以及诗人洋溢的凌云壮志。而这一句诗词,也穿梭千年,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精神与风骨的生动写照。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著名学者吴义勤指出:中国现代文学发轫于轰轰烈烈的新文化运动,从一开始就带着强大的革命思想和创新意识,它是在20世纪初中国社会风云激荡的历史语境中诞生的,既是“古老中国”向“现代中国”转变的必然产物,也是中国人民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向民主、自由和科学的中国转变的心灵呐喊与精神渴求(参见吴义勤:《百年中国文学的红色基因》,载《光明日报》2021年6月22日)。一部中国现代文学史,就是一部中国革命史、战斗史和中国人民的心灵史。李大钊、陈独秀、瞿秋白等都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起者和中国现代文学的开拓者。1915年9月,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后来发表著名的《文学革命论》,率先举起“文学革命”的大旗。李大钊与陈独秀遥相呼应,发表了《什么是新文学》一文,将中国现代文学与“社会写实”联系起来,赋予文学创作丰富的现实性和鲜明的战斗性,而这正是中国现代文学最重要和最可贵的精神品质。瞿秋白与鲁迅先生是“知己”,他在翻译介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同时,满怀激情地写下《饿乡纪程》《赤都心史》等纪实名篇,感情真挚地表达了自己思想上焕发的生机。

文运与国运相牵,文之运势要有自己的团体与组织。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组织成立最早、影响和贡献非常大的文学社团之一,文学研究会在时代大潮中应运而生。以沈雁冰(茅盾)和郭绍虞为首的社团发起人主张文学“为人生”,号召文艺家们“以血和泪的文字”揭露黑暗、讴歌人民;创造社发起人郭沫若、成仿吾也及时发出自己的文学主张,倡导文学“为艺术”,要忠于“内心的需求”,表达浪漫与唯美。而中国共产党领导文艺运动的一个标志性事件是1930年成立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左联”的精神领袖是鲁迅,实际领导者是瞿秋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之后,文艺界最重大的一件事就是成立了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郭沫若、茅盾、夏衍、老舍、巴金等45人当选为该协会理事,老舍为总务部主任,主持日常工作。与此同时,延安革命根据地成立了陕甘宁边区文化界救亡协会,为推动解放区的文艺运动作出了重大贡献。

中国现代文学精神与风骨的突出表现在于:一大批优秀作家具有敏锐的政治觉悟、执着的艺术追求和强烈的爱国情怀。他们怀着炽热的心接受革命先进思想的洗礼,自觉承担起驱散黑暗、改造中国的责任与使命,冒着生命危险,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纷纷加入党组织。其中,在理想信念的强烈驱使下,丁玲、何其芳、萧军、艾青、田间、卞之琳等一大批优秀作家奔赴革命圣地延安,在火热的革命斗争和枪林弹雨中,他们经受住了严酷的考验,挥洒着他们的理想、激情与智慧,彰显了他们的精神、意志与风骨。

本书所聚焦的24位作家是中国现代文学波澜壮阔发展史上的缩影,他们的生命连同他们的作品在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天空留下了永不湮灭的暗香。

看,他们一个接一个出生了,带着啼哭和呐喊,在暗夜的长空划下一道道闪电:他们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灵魂、“硬骨头”鲁迅和新文化运动的旗手胡适,是狂飙运动中凤凰涅的郭沫若、林语堂、茅盾、郁达夫、徐志摩,是“廉洁正直以自清”的朱自清、老舍、闻一多、俞平伯、沈从文,是太阳照在心河上的丁玲、巴金、赵树理、周立波,是别样风景的张中行、曹禺、钱锺书、萧红,也是“凭窗远望,白云悠悠”的孙犁、苏青、汪曾祺和张爱玲。他们出身不同,背景各异,个性鲜明,但他们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主力军,是国家的脊梁,民族的魂魄。他们怀着对文学的巨大热情,怀着改造中国的美好愿望,以及对中国未来的殷切期待,用自己的青春、热血、才华乃至痛苦、眼泪和苦闷写下了属于自己的辛酸、荣辱及不悔的人生。而今,他们的生命虽已消逝,但他们的精神与风骨将在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万古长存、熠熠生辉。




拓展阅读

“文学大师群像”系列



▪ 作者简介


聂茂,原名陈庆云,湖南祁东县人。曾先后就读于鲁迅文学院、复旦大学和湘潭大学中文系。东莞理工学院“杰出人才岗位”特聘教授,中南大学湖南红色文化创作与传播研究中心主任、首席专家、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任湖南省小说学会副会长、鲁迅文学奖评委等。已出版各类著作四十余部,被《读者》《青年文摘》《散文选刊》和《小说月报》等转载作品七十余篇,获湖南省青年文学奖、《人民文学》散文大奖和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二等奖等。2018年推出七大卷“中国经验与文学湘军发展研究”书系,2019年推出万行长诗《共和国英雄》,2021年出版五卷本“21世纪都市文化跨学科研究”书系。多部作品译介到国外。











未曾远去的风雅:中国现代文学大师群像》

(点击购买)



▪ 内容简介


本书聚焦的24位作家是中国现代文学波澜壮阔发展史上的缩影,他们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灵魂,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主力军。

本书以“雕刻”的方式聚焦作家的生平经历以叙事。“雕刻”的基点建立在传记之上,叙事的原点也带有较强的评述性。作者所写的是真实的文学大家,是文学大家生活的某个侧面,是文学大家作品中的一个主音,在细节的处理上,力求生动感人、客观冷静并符合实际。作者将文化、历史和时代背景杂糅,让纪实、抒情和日常诗化融合。在文本向度上,追求原创性、独特性、情趣性。

全书文字清新活泼,叙事朴实简练,努力做到故事性、趣味性和励志性相统一,寓教于乐,以真正实现作者所追寻的“大教育、雅文化、准学术、泛美术”的创作诉求。








永不熄灭的心灯:俄罗斯文学大师群像》

(点击购买)



▪ 内容简介


俄罗斯文学不仅具有这个民族的浪漫、豁达、乐观、诗意和奔放的精神特质,而且具有这个民族的凝重、孤傲、坚毅和大气的性格特征。

正是这些伟大作品及其书写者们永不坠入尘土的灵魂,让生活在碎片化时代的我们仍有可能拥有高贵的尊严、浪漫的自由与厚重的生命。

俄罗斯文学那深邃的思想和智慧的光芒将永远闪烁在星空一样辽阔的世界里。

全面聚焦19-20世纪的俄罗斯文学,对包括在普希金、果戈理、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阿赫玛托娃、肖洛霍夫等在内、享有世界声誉的俄罗斯文学大师群体,进行细腻而颇具人文情怀的书写。

全书运笔醇厚,文思隽永,格局宏阔,诗意幽深。通过一个个丰富感人的故事,展示了大师们宽阔幽深的认知勇气与深刻坚韧的思想锋芒,生动地再现了俄罗斯文学大师们的探索之思与实践之旅,并将大师们的个人际遇与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联内化为对其作品的精神探寻,充分彰显了俄罗斯文学大师的人格魅力与文学价值。








关注我们

视频号

抖音

小红书


团结出版社读者群

长按二维码加入读者群,

收获更多更新图书信息。

(若二维码已过期,可从公众号最新发布的文章下方获取有效的读者群二维码)


我就知道你在看!


团结出版社
换个角度看文化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