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成功收复台湾之战和鸦片战争,这两场发生在不同时期的战争,同样是面对当时欧洲的强国,但却有着不同走向,背后的原因为何?
团结出版社最新出版的由作家杨光撰写的《硝烟下的博弈:工业革命与中西方战争》是一本从军事史、技术史角度解释工业革命与两场近代军事战争的历史读物。作者运用经济史研究领域的热门话题——工业革命,将收复台湾之战和中英鸦片战争联系了起来,运用比较史学的方法,对比当时战争双方的各项军事实力及相关数据。
让我们通过阅读,跟随本书的《开场白》部分,深度解码郑成功收复台湾之战和鸦片战争。
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其中战争与冲突也是贯穿于几千年文明史,本书打算谈一谈中国历史上的战争。喜欢军事史的朋友们一定对长平之战的流血成川耳熟能详,对赤壁之战的火烧舰船津津乐道,对淝水之战的风声鹤唳如数家珍,笔者只能自愧不如。因此,本书要讲的是两场较为晚近的战争:郑成功收复台湾之战和鸦片战争。这两场战争看似风马牛不相及,也确实没有什么联系,它们一个发生于17世纪60年代,一个发生于19世纪40年代,但对手却都是当时欧洲第一强国,不过一场胜利、一场失败。这引起了笔者的兴趣,想弄清楚到底为什么会一胜一负。
笔者认为正是18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工业革命造成了中欧之间军事实力的倒转,工业革命深刻地影响了人类的武器生产和战争方式。工业革命前,中国可以战胜处于殖民扩张上升期的欧洲第一强国荷兰,但工业革命之后,中国就只能惨败于“日不落帝国”——英国了。本书就是要通过细致深入地分析这两场战争,来说明正是工业革命造成了中西方军事实力的大分流。
为什么选这两场战争呢?
首先,我们的目的是说明工业革命的成果对中西方军事实力的影响,所以我选择了一场在工业革命爆发前的中荷台湾之战(1661—1662),一场在工业革命爆发后的中英鸦片战争(1839—1842)。通过对比这两场战争,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工业革命对中国和欧洲军事实力的影响了。
其次,在17世纪的欧洲,荷兰是第一强国,人称“海上马车夫”,到了19世纪,英国成为欧洲第一强国,号称“日不落帝国”。我们选择的这两场战争都是中国对阵当时欧洲第一强国之战,既能表现出欧洲最高的军事水准,也能看出工业革命赋予欧洲首个工业化国家的巨大力量。
最后,也是一个最无奈的原因,就是中西方之间的直接战争实在不多,尤其是工业革命之前,由于中西方地理位置相隔较远、利益冲突较少,之间的战争比起欧洲内部和亚洲内部的战争少得多,留给我们选择的余地也不多。也就是中荷台湾之战、中俄雅克萨之战,还有晚明在南中国海与葡萄牙、荷兰的零星的海上战斗。这其中也只有中荷台湾之战体现了17世纪中欧最高的军事技术水平,同时这也是一场真正的战争,而非战斗。
再次反驳西方中心主义
笔者一贯反对西方中心主义(又称“西方中心论”“欧洲中心主义”或“欧洲中心论”),也曾出版过两本书从经济史角度反驳了传统的西方中心主义观点。在本书中,我们仍要顺带反对一下这个“敌人”——西方中心主义,只不过这次是它在军事史领域的变体——“军事革命论”。1955年,英国史学家迈克尔·罗伯茨教授在一次题为“1560年至1660年的军事革命”的演讲中首次提出“军事革命论”这个概念。从那时起,在该理论的影响下,军事史领域的研究硕果累累、名家辈出,扩展了学术研究的思路与范围,但该理论有着明显的西方中心论偏见。
军事革命论的主要论点是,近代早期(1500年)以来,反复爆发的欧洲大国之间的战争推动了西欧军事革命、民族国家创建,此种情形随后赋予欧洲国家以竞争优势,令其可用于主宰非西方政治体。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随着哥伦布、达·伽马的远航,欧洲逐步建立了对全球的殖民统治。欧洲人之所以能完成殖民征服和统治,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欧洲人具备其他非欧民族均不具备的军事优势,而这种军事优势正是由于近代早期(16世纪至18世纪)欧洲国家之间战争频发,从而促进了欧洲国家军事技术和组织训练形式的大创新:欧洲人拥有杀伤力更强的火药枪炮、舷侧装有巨炮的风帆远洋战舰、可使攻城者四面受袭的文艺复兴式城堡、训练有素纪律严明的职业化常备军、火枪兵轮射战术,以及在财力和行政方面可以支撑以上全部优势的国家。这一系列的创新被称为“军事革命”。借此革命,欧洲人的军事实力大增,远超亚洲、非洲和美洲各民族,所以欧洲人才能建立起对全球的殖民统治。军事革命论与政治、经济、思想等其他领域的西方中心主义观点一样,将欧洲的历史经验奉为正统,片面夸大甚至神化16世纪至18世纪欧洲的军事优势,将其解释为完成殖民征服和实现殖民统治的原因,而且想当然地认为世界其他地区保守落后,把工业革命后欧洲的优势地位错误地前置于16世纪至18世纪。
我们认为16世纪至18世纪欧洲在军事实力方面并没有大幅度超越世界其他国家(特别是中国),即便个别方面存在一些领先,但优势并不大,可以很容易地被追赶,亚洲社会和中国社会并非故步自封、停滞不前,而是在吸收外来军事技术方面积极作为。同经济领域一样,当时在军事技术和组织训练方面中国社会实际上和欧洲沿着类似的道路发展,世界上最早的火药武器和轮射技术都是在中国出现的,明清的中国官员和将军们都积极引进、改造先进的欧洲火器——佛郎机炮、火绳枪和红夷大炮,并迅速将其用于实战。这一时期,中西方之间爆发了三场战争:1521年的中葡屯门海战、1661年的中荷台湾之战、1685年的中俄雅克萨之战,获胜者均是中国。这一史实再次打脸西方中心主义!
本书选取中荷台湾之战详细分析工业革命前中国与欧洲军事实力孰优孰劣,向读者全面展示这场战争的详细进程,以及明末清初的中国与当时欧洲第一强国荷兰之间的军事技术、作战方式等历史细节,相信大家自可做出正确的判断。
只有到了工业革命爆发之后的19世纪,英国的军事实力才开始全面赶超中国。此时清军在组织训练、将领谋略和单兵素质等方面大大退步,鸦片战争中英国以近代化的工业力量对抗中国早期工业化社会,取胜是意料之中的。
以上史实说明工业革命(而非16世纪至18世纪)才是中欧军事实力大分流的标志。
《硝烟下的博弈:工业革命与中西方战争》
(点击购买)
▪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本从军事史、技术史角度解释工业革命与两场近代军事战争的历史读物。本书分为开场白及正文四章节内容。开篇即向读者讲明选择郑成功收复台湾之战、鸦片战争作为中西方战争对比的原因,明确提出本书主题。之后深入阐述郑成功收复台湾之战,从军事史、技术史角度,分析中荷双方在军事技术、作战方式、军队组织训练、将领谋略、天时地利的运用等方面的优劣,从而说明17世纪中国在军事实力方面仍高于西方最强大的国家荷兰。之后,重点阐述鸦片战争中几场重要战役,从军事史、技术史角度,分析中英双方在军事技术、作战方式、军队组织训练、将领谋略、天时地利的运用等方面的差距,突出工业革命赋予英国的技术优势。书中对两次战争的细节、武器技术、军事训练、将领士兵素质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再现真实的战争场面。
▪ 作者简介
杨光,1981年出生,2003年南开大学商学院本科毕业,2008年南开大学历史学院硕士毕业。高级经济师。曾发表《近代早期中国江南地区在世界经济中的双重作用》《二战后英国宗教的世俗化》等论文。2018年出版《说不明 道不清——你不了解的开放发达之明清两朝》,由百家讲坛主讲人之一、南开大学孙立群教授写序,本书曾获得京东历史文学新书榜第一名。2022年出版《说不明 道不清——明清中西发展大分流之谜》。
关注我们
视频号
抖音
小红书
团结出版社读者群
长按二维码加入读者群,
收获更多更新图书信息。
(若二维码已过期,可从公众号最新发布的文章下方获取有效的读者群二维码)
我就知道你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