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研学历案|林志峰:四上第六单元《商的变化规律》

百科   2024-11-21 06:03   山东  



本期推送的是2024年乐清市小学数学学历案一等奖作品:《商的变化规律,作者:林志峰。





作者简介

林志峰,一级教师,乐清市优秀教师,任教于乐清市芙蓉镇第一小学。多次在乐清市论文、案例、教学设计等评比中获奖。


















主题与课时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五课时 

课标要求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在具体情境中,经历探索简单规律的过程,形成初步的模型意识和应用意识,建立数感有助于理解数的意义,初步感受数学表达的简洁与精确,增强好奇心,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探索是我们数学过程目标的最高等级表达,那么作为学习者,探索规律的意义是什么?又要经历什么样的过程?其实规律就是指事物与事物之间存在的必然联系,而这种关系不断的重复出现,就往往预示着事物发展的趋势。所以掌握规律就能把握趋势,更好地应用于问题解决。

而学习者探索规律一般是从实践应用到发现规律、研究规律、总结规律,最后还要回到实践应用。在这个过程中离不开推理能力、应用意识和探究精神,而这些也是我们要着力培养孩子的数学核心素养。那么我们聚焦商的变化规律,也应该完整经历探索规律的全过程,来着力培养孩子的这些数学核心素养,从而实现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

关键问题设

(一)梳理教材,了解本课的教学背景

“商的变化规律”是小学阶段比较重要的一组规律,它有三种变化:除数不变,被除数乘或除以几,商也乘或除以几;被除数不变,除数乘或除以几,商反而除以或乘几;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商不变。

从应用的角度而言,“商不变规律”可用于推导“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计算方法,用于“除法的简便计算”,延伸扩展为“分数的基本性质”“比的性质”等。因此,“商不变规律”具有重要作用。

稍加思考就会发现,“商的变化规律”中的三种情况有密切的联系。厘清了前两种变化的道理,也就能理解第三种变化的奥秘。因此将三种情况同等视之,一起研究,能更好地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商的变化规律”,发现“变化”中蕴含了“不变”,看似孤立的三条规律之间隐含着紧密的联系,从而学会运用“变化与联系”的观点理解数学。

1.横向比较

对比了3个版本的教材,可以看到各个版本都有商不变的规律。人教版教材更加系统,还增加了除数不变和被除数不变这两种情况。那么它在这个自然单元的最后呈现。孩子们先学习了口算和笔算的内容,接着通过发现规律、总结规律,最后应用规律。

2.纵向联系

“商的变化规律”是在人教版四年级上册“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单元中,学习了“商是一位数、两位数的除法”之后的内容,是学习除法性质的核心,学生只有掌握了“商的变化规律”,明晰其本质,才会对除法运算的内在逻辑发展形成深刻的认识。一方面“商的变化规律”在除法计算中有开篇的作用,需要前面知识和经验的铺垫;另一方面,“商的变化规律”的学习方式直接迁移到“小数除法”、“分数的基本性质”和“比的基本性质”的学习中,因为这几部分的结构非常的类似。

(二)分析学情,了解学生的学习背景

本课内容是四年级上册的一个教学难点,之所以觉得这部分知识难,是因为变化规律多,孩子容易搞混淆。每一种运算都有自己的变化规律,商的变化有以下几种:①被除数乘或除以一个数,商变了;②除数乘或除以一个数,商变了;③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商不变;④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商变了;⑤被除数乘或除以一个数,除数除以乘一个数,商变化。

孩子们不但要知道已知被除数变化、除数变化,商变化情况,还要知道商变化,被除数、除数变化情况。一个商变化就有如此多的类型,若四种运算规律合在一起,四年级的孩子抽象思维能力有限,极易搞混淆。

(三)关键问题设计

基于教材逻辑和学情需要,笔者将本节课的关键问题设计如下:

学习目标

1.调动原有的知识基础、活动经验,在变与不变中探索商的变化规律,运用商的变化规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经理探索规律的全过程,感受数学规律的内在联系,初步体会函数思想、类比思想。培养推理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3.培养合作探究、勤于思考的学习习惯,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教学重点:探索和发现商的变化规律,运用商的变化规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体会和发现商的变化规律的内在联系,理解和应用规律。

评价任务

学习过程

(一)讲述故事,引出问题

①互动:猪八戒非常喜欢吃西瓜,于是缠着师傅给自己买西瓜,师傅见状说只能给你2天吃4个西瓜,八戒不开心,认为太少了,师傅见状又说那给你4天吃8个西瓜,八戒还是没有太高兴,干活都有气无力的,直到最后师傅说那给你再多一点,16天吃32个西瓜。八戒听到32个西瓜那么多,马上两眼放光,充满动力干活。

②谈话: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预设1:猪八戒被骗了,每天吃的西瓜都是一样的。

预设2:因为4÷2=2;8÷4=2;32÷16=2

你们可真善于思考,一下就明白八戒被骗了。今天我们主要就是探索这种有规律的算式,这些算式之中蕴含着什么规律?我们慢慢揭晓。

板书:商的变化规律

(二)分层感悟,探索规律

【活动一】借助模型,突破抽象概念

1.借助坐标图,解锁商不变性质

我们再来看一个问题:

学校需要采购一些钢笔,采购2千克钢笔需要支出10元,采购4支钢笔需要支出20元,采购6支钢笔需要支出30元,采购8支钢笔需要支出40元。再出示下图:

提问:从图中你能发掘出哪些数学信息?

预设1:横轴坐标表示短笛的支数,纵轴坐标表示相应的总价格。

提问:你知道两者之间存在什么数量关系吗?

预设2:采购2支钢笔需要支出元,采购4支钢笔需要支出20元,采购6支钢笔需要支出30元,采购8支钢笔需要支出40元。

(学生边说,教师边在图中描点)

提问:想一想,采购10支钢笔时,横纵轴的交汇点会跑到哪儿?

预设3:延长横轴末端,往上就可以找到它。

追问:你发现了什么新线索?

预设4:每个点的纵坐标数除以横坐标数,得到的商都是5。

预设5:这个5其实就是一支钢笔的单价。总价格除以钢笔的支数,可得一支钢笔的单价。

追问:可是钢笔的数量和总价一直不固定啊?

预设6:无论数量和总价如何变化,一支钢笔的单价5元一直不变。

小结;你们的意思是,随着采购的钢笔的支数不断增多,需要支付的钱款也会增多,但是每支钢笔的单价一直不变。

【设计意图】直接跳过对直观表象的提炼,出示平面坐标系,用坐标系中的函数图像来直观揭示两个变量的变化关系。

2.分层感悟,初步建立模型

出示算式:

这些算式中被除数和除数都再变化,他们的商为何始终固定为一个值?请大家选一个组合,把自己的发现记录下来。

活动要求:

(1)仔细观察,想一想它们究竟是什么不变、什么变了?变化的两个量具体又是怎样变化的?

(2)根据探寻出的规律,再写出几组算式。

(3)如何用一句话或者一个式子来高度概括无法说尽的道理和规律呢?你想到什么,就直说,一时说不清就整理成文后再交流。

预设1:

预设3:商的大小与被除数、除数之间有某种潜在的关系

预设4:从上往下观察,被除数乘2,除数也乘2,那么商就始终为一个定值。被除数乘10,除数乘10,商也会为一个定值。当从下往上观察,刚好相反,被除数除以2,除数也除以2,那么商就始终为一个定值。被除数除以10,除数除以10,商也会为一个定值。

预设5:被除数乘或者除以几,除数也乘或者除以几,商会是一个定值。

换言之,谁和谁同时乘或者除以同一个数,商才会是一个定值呢?(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者除同一个数,商会是一个定值)

追问:有同学是这样归纳的,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预设6:可以把方框换成字母a,但是要注意a不能是0(除数不能为0)。

【设计意图】,学生的想法在一步步的推进中不断成熟和完善,由最初的“无穷无尽”到“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几,商就不会变”,再到用字母这个简约的符号来代替方框。这不仅体现了学生由浅薄到深厚的积累积淀过程,也展现了由学生形象感知到理性分析和抽象概括的思维过程,更重要的是,他们体会到了建模的滋味,体会了数学建模的意义。

【活动二】乘胜追击,突破商的变化规律

1.学校要固定花费400元买钢笔,但是去了不同店,发现能买的钢笔数量却不一样了,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出示5元一支、20元一支、40元一支

活动要求:

(1)写出相应的算式,仔细观察,想一想它们究竟是什么不变、什么变了?变化的两个量具体又是怎样变化的?

(2)根具探寻出的规律,再写几组算式。

用一句话或者一个式子来高度概括你发现的规律。

预设1:

预设2:

预设3:从上往下观察,被除数不变,除数乘几,那么商会除以一个相同的数。当从下往上观察,刚好相反,被除数不变,除数除以几,那么商会乘一个相同的数。

预设4:当被除数不变时,除数乘或者除以几,商反而除以或者乘几。

预设5:

2.那现在要是只购买40元一支的钢笔,400元、800元、1600元又分别能买几支?

活动要求:

(1)写出相应的算式,仔细观察,想一想它们究竟是什么不变、什么变了?变化的两个量具体又是怎样变化的?

(2)根具探寻出的规律,再写几组算式。

(3)用一句话或者一个式子来高度概括你发现的规律。

预设1:

预设2:

预设3:从上往下观察,除数不变,被除数乘几,那么商也乘一个相同的数。当从下往上观察,除数不变,被除数除以几,那么商也除以一个相同的数。

预设4:当除数不变时,被除数乘或者除以几,商也乘或者除以几。

预设5:

【设计意图:本活动是探究商的变化规律,有了之前环节的铺垫,学生自主探究,由“谁不变”到“谁变”导致“谁变化”的过程进行推理。只改变被除数或者除数,商会怎么变?有了前面环节商不变的性质做支撑的规律进行迁移。通过列举算式和结合单价、总价、数量之间的关系,学生经历自己,更深刻掌握商的变化规律】

(三)回首全程,应用实践

1.回望我们探究的过程,这几个规律到底是怎样出炉的?

观察比较→枚举验证→归纳表达

2.三条规律之间有什么联系吗?同桌说一说

预设1:第二条和第三条规律,合起来就是第一条商不变性质。

预设2:如果被除数乘3,商也要乘3;而除数乘3的话,商要除以3,商先乘3再除以3正好抵消,保持不变。

【活动三】万变不离其宗,以一变应万变

1.看这个坐标图,如果抹去计量单位“元”和“支”的话,你能编一个小故事吗?

预设1:我购买2块橡皮泥用了10元钱,购买4块橡皮泥用了20元钱……每块橡皮泥5元钱。

预设2:我练字,2分钟写了10行字,4分钟写了20行字……每分钟写5行字。

2.编写两道符合商变化规律的算式

①除数不变,被除数乘几(除几),商也乘几(除几)。

②被除数不变,除数除以几(乘几),商反而乘几(除以几)

③被除数和除数同时都乘(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

【设计意图】假如说前面的学习只是学生在顺着教师制定的路线走,只是在教师授意和监督下进行的抽象概括,那么回首全程则是让学生在后续的学习中摆脱教师的牵引,自己发现新规律,并且能试着用抽象简约的符号来记录这种规律。在练习中再次勾连几何直观,让搭建起来的模型应用起来。

作业与检测

基础素养

【设计意图】前两道选择题考查了学生的运算能力,对除法算式的理解以及对商不变规律的灵活运用,发展学生的数感。第三道选择题在具体情境中,让学生灵活运用商不变性质进行简便计算,考察了在商不变性质中余数的变化,这也是学生的易错点。

【设计意图】通过情景串起一组题组,让学生在一一对应中找一找数学情境中的“被除数”、“除数”、“商”,不仅能有效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经验,也能反过来用被激活的生活经验助力学生对规律的理解和内化。经历由“变”到“不变”的过程推理,更深刻掌握商的变化规律。

能力素养

3.填一填:笔记本的单价不变。

4.两数相除,商是17,余数是170,被除数和除数怎样变化,商和余数就相等了?

【设计意图】第3题学生可能会疑惑25÷8不能整除,需给孩子足够的空间,发散学生思维,利用商不变的性质填上合适的数。此题还渗透着等式的关系,一举两得。第4题利用商的变化规律中余数的变化规律解决问题,进一步拓宽商的变化规律的内涵。

综合应用

5.小思从家走到体育中心需要5分钟,他用同样的速度从体育中心经过家到达商场,一共需要多长时间?

【设计意图】本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唯一,可以利用关系式先求出速度,再算出总共需要的时间;也可以利用速度一定,两段路程的倍数关系求时间。综合考查学生观察、对比、分析能力,以及灵活运用商的变化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评价与反思

1.在情境中感知,初探模型

对学生而言,“数与运算”枯燥和单调的,需要借助具体的生活情境来体验、经历与领会。教师多次运用情境教学,帮助学生提炼和理解被除数、除数、商之间的变化规律。课始,教师借助“八戒吃西瓜”为学生初探“商不变规律”的模型提供生活素材,使学生在观察中有据可依、有感而发,充分激活学生的学习主体性。课中,先借助坐标系中的函数图像来直观揭示两个变量的变化关系,这种数学模型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抽象性,且因具有几何直观而更具说服力。接着再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联想经验理解规律,用自己的语言和思维理解商变化的本质特征,在说理中看清规律的内在联系,在情境中初探模型。

2.在实践中体验,构建模型。

教师创设富有生活化、趣味性的实践情境,拓展学生数学实践的时空,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得到更深刻的体验。三次实践机会,让学生在“经历—体验—感悟—应用”的过程中自主探究和构建模型。在“坐标轴”的问题情境中,学生通过观察、分析、猜测、验证,小组合作探究除数和被除数同时变化而商不变的本质特征,从而理解两个变量之间的同向关系。在自主探究“被除数不变”的规律时,学生在观察、猜想后举例验证与总结,体验被除数不变,商随除数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即被除数不变,商与除数的变化是相反的,从而理解两个变量之间的逆向关系。在自主探究“除数不变”的规律时,学生在观察、猜想后举例验证与总结,体验除数不变,商随被除数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即除数不变,商与被除数的变化是相同的,从而理解两个变量之间的同向关系。

3.在类比中感悟,内化模型。

类比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思想方法。在数学学习中运用类比,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本节课中,教师巧妙设计了两个层次的类比,化难为易,让学生更加清晰地把握三条规律之间的关联,内化了概念本质。第一层次的类比是探索规律时每组算式的上下类比。学生通过观察思考究竟是什么不变、什么变了,变化的两个量具体又是怎样变化的,理解每条规律里“一个不变量”与“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第二层次的类比是对三条规律进行类比,帮助学生在图示中理解被除数不变、除数不变、商不变三者之间的变化规律与内在联系,突破理解和记忆规律的难点,使学生思辨感悟到前两条规律都可归于“商不变”这一条规律的应用,实现内化概念模型的教学目标。



END


图文 | 林志峰

编辑 | 赵恬然

审核 | 叶兴福

我在这里

等着你来



追寻数学本质
数学教育教学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