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折问题”:低年段学生对一些单一概念的叠加操作,如“锯木头”“间隔栽树”“来回一趟”“对折2次”等理解不到位,往往把“对折2次”认为是“平均分成2段”,这时教师不仅要通过实物演示帮助学生理解“把一根绳子对折1次就是把它平均分成2段,把一根绳子对折2次就是把它平均分成4段”,还需要引导学生在积累操作经验的基础上把对折的过程想出来,把对折的结果画下来,从而抓住解决问题的关键。
观察上图可知,对折两次后,相当于把这根绳子分成了同样长的4段。每段长7米,4段就长4个7米。求这根绳子原来的长度就是求4个7米相加的和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将一条绳子对折再对折……像这类问题,我们把它称做“对折”问题。解答这类问题的关键在于弄清“对折后变成几段”的关系。它有这样一个规律:一根绳子,对折对折再对折……,对折一次,2段;对折两次,4(2×2)段;对折三次,8(2×2×2)段;对折四次,16(2×2×2×2)段……那么,求一条绳子的长可以这样算:每段的长×段数=绳子长,也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连加的和是多少。然后根据乘法的意义用乘法计算。
设计的第2和第3小题将“6个7”分为两部分,对应数线上跳跃的格子,数形结合,一一对应,明确乘积等于12的算式有几个,而且通过形来理解,更加直观。同时巩固乘法意义,初步渗透乘法分配率的模型,为后续学习乘法分配率埋下种子。让学生自主分“11个7”,给学生更加开放的思考空间。
“折返问题”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个数学问题,只要我们能抓住关键、理清路线就能迎刃而解。首先认真读题,并圈出重点信息,根据信息知道猫妈妈走一个来回的道理,孩子们以为送三只小猫要走三个来回,还有的同学以为走三次就可以。通过画图分析一个来回怎么理解,最后明确一共需要走几次。这种类型题需要画图表证,理解,提炼重要信息。
恩格斯说:“无论从哪方面学习,都不如从自己所犯错误的后果中学习来得快。”
「表内乘法(二)画一画作业设计.docx」,来自夸克网盘分享。
链接:https://pan.quark.cn/s/b04b5dc61c77
提取码:h69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