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大单元整体备课
百科
2024-11-20 06:02
山东
最新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深化教学改革中指出:“探索大单元教学。 ”在改进教育评价中提出:促进“教学评一体” 。当下及未来的教学,必定要走向关联、整体化的大单元教学,而教师高质量的大单元整体设计是关键。可以预见,探索“大单元教学”、促进“教学评一体”等将是今后一个时期集体备课研究的重点内容。小学数学大单元整体学习设计备课基本框架分单元备课和课时备课两个类别。下面结合着精品案例简要解读基本框架。单元备课包括基本信息、单元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单元课标摘录、单元整体规划、基于课标分解的单元学习目标、单元评价设计等项目。基本信息包括单元名称、备课人、学习主题、所在年级、核心概念、整体设计的总课时等,这里重点说一下学习主题和核心概念。2022版课程标准《课程内容》提到: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以数学核心内容和基本思想为主线循序渐进,每个学段的主题有所不同。综合与实践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目标,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特点,以跨学科主题学习为主,适当采用主题式学习和项目式学习的方式,设计情境真实、较为复杂的问题,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数学学科和跨学科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对照大单元所属领域和学段,可以在《课标》中找到对应的学习主题。以《多边形的面积》为例,本单元的学习主题是图形与几何领域第三学段,其学习主题是“图形的测量”。核心概念不是课标当中的11个核心素养关键词。它是对数学学科知识有本质的理解认知,体现某一项数学规律,能将数学知识点串联起来的基本原理。比如:“只有计数单位相同才能直接相加减”是集中体现整数、小数、分数加减法法则的核心概念,掌握了这一核心概念,学生就能理清算理,形成一种整数、小数、分数加减法的计算自觉,如整数中加减法的末尾对齐、小数加减法的小数点对齐、分数加减法中的通分等。再如:平面图形的面积,其核心概念是测量面积单位的个数。测量即“度量”,度量的核心要素有两个:度量单位、单位的个数即度量值。那么,在小学阶段,面积以及体积,其度量的本质和长度一样,度量是将一个待测量和一个标准量(单位)进行比较,“标准”的个数就是度量的结果。我们在学习长方形以及推导其他多边形面积公式时,只不过是计算的面积单位(标准量)的个数,并没有脱离度量的本质,所以,其核心概念依然没有改变。体积也是如此,只不过维度不同而已。数学知识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单元教材分析就是要根据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既要分析本单元在整个数学知识体系中的地位,与其他单元、其他学段相关知识之间有何关系,即纵向联系;又要找出全单元由哪些部分有机地组成,研究这一单元知识体系,以及各部分之间的逻辑结构,即横向联系。不管是单元横向联系还是单元纵向联系,一般使用结构图的方式呈现会更加直观。如:多边形的面积,这是两个不同的单元知识之间的横向联系结构图不同的教学思路,也会需要进行不同的分析。其实,这在不同版本的教材中就有所体现。这是《多边形的面积》纵向联系结构图,分析与之相关联的各学段知识的内在联系。学情分析最直接也最重要的作用就是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也有利于教师更好的把握和操作教学过程。学情分析主要分析学生的年龄特点、现有的知识和技能水平、能以何种方式达到何种水平、认知方式和学习风格,甚至是学习动机、学习态度以及预估存在问题等。学情分析经常借助前测进行,这里不再多说。单元课标摘录,即摘录课标内容当中与本单元教学相关的内容要求、学业要求、教学提示原文即可。以《多边形的面积》的内容要求为例,《多边形的面积》属于“图形与几何”领域,在第三学段,然后从诸多“内容要求”找到与本单元相关的要求(PPT)。大单元整体规划的前提是根据原来的单元或者原来的多个单元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学情分析,进行优化,重新统整教学内容。如:《多边形的面积》,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三角形、梯形的面积,组合图形的面积以及解决问题。人教版教材的编排如下左:教过这部分内容的老师,根据经验可以得出以下几个问题:1.转化的路径有缺陷:推导方法单一,只对剪拼法或倍拼法展开主要探索;2.暗示性强,学生自主探索空间不大,提供的学具材料,带有强暗示性,削弱了学生自主探索空间。3.转化方法之间跨度大,容易产生认知混乱,平行四边形要转化成长方形, 三角形、梯形要转化成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长方形的面积是直接相关,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则与长方形的面积公式间接相关;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是等积转化,而三角形、梯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是加倍转化。并且,几乎所有教材都是从格子图入手,再通过剪、拼的方式进行转化求面积,但是三角形、梯形的面积中缺失了格子图,这与图形的测量这一主题的核心概念不符,不利于在新旧知识之间架起桥梁。基于以上的思考,可以重新对本单元进行优化整合(如下图右)。一是增加第一课时图形的拼组,一个意图通过数格子图度量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架起与以往知识的联系,疏通核心概念;另一个意图是在数格子的过程中,产生先转化再数的方法,为后面的学习做铺垫。二是将原来梯形的面积和三角形的面积这两个课时进行合并,一个意图是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学习经验可以直接探索;另一个是三角形的面积可以看作是上底为0的梯形,所有合并教学,更有利于对比沟通知识之间的关联。大任务是核心概念的承载体,与达成学习目标一致。统领每个课题的学习任务,驱动每个课题的学习活动。是将学习内容统整在一件事,一个问题,一项任务中。学生是在完成任务中学习。其学习的可视化结果是一件作品,一个成果,每个课题的学习成果最终成就这个成果。依然以《多边形的面积》为例,在肯定学生猜想的基础上,提出“大胆猜想是数学学习的第一步”,设计“完成不同多边形面积计算”的大任务,引导学生用“大胆猜想、小心验证”的方法来学习数学规律,推动单元整体教学的开展。子任务是针对每个课题设计的任务,需要说明的是在一个学习单元设计的大任务下,分解的子任务应该具有关联性和层次性。一旦子任务之间缺乏目标导向的关联性和层次性,大任务也就不可能体现出新课标要求的驱动力和整合力。这里不再多说。单元整体学习视域下,根据不同课型在单元整体教学中的地位和功能可以分为知识种子课、方法生长课、思维拓展课、整理练习课等课型。种子课的关键在于本单元新知与相关单元旧知的对接,重在基础性知识的生根,重在基本性方法的培育。生长课的价值在于从知识到经验的累积,重在方法性策略的提高,重在关键性技能的生成。思维拓展课的价值在于对数学本质的深度理解,重在一般性方法的形成,重在思维能力的发展。整理练习课则主要是促进认知结构的构建,重在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重在通性通法的内在联结,重在整体性的核心素养培养。这里有一句话:基于单元课标摘录,按以上子任务,遵循教学评一致原则,分解本单元学习目标。需要说明的是:一个单元的总体学习目标是展开这个单元内容的学与教的前提,如果考虑整个单元的教学,则需要有系统和整体的视角来看待整个单元的目标,甚至需要跨越不同的单元来进行审视。例如:同样是多位数乘法,“三位数乘两位数”与“两位数乘两位数”这两个单元,在教学目标上有何差异?《三位数乘两位数》作为小学阶段整数乘法的最后一个单元,需要承载怎样的终结整数除法这一内容的使命?这些都是教学这一单元时需要整体思考的。其他的不再细说。课程标准评价建议中指出:发挥评价的育人导向作用,坚持以评促学、以评促教。单元评价设计主要分为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这里已有说明:基于单元学习目标,按单元规划设计子任务,设计切实可行的形式多样的评价办法,可操作、易达成。这里展示一下实验小学《圆柱和圆锥》的评价设计:这份过程性评价以评价量表的形式,从数学知识、数学思维、数学实践三个维度,依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设计评价指标,进行等级评价。在单元设计中,我觉得以评价量表进行呈现挺好的,至于具体的口头测验、书面测验、报告、观察、作业等具体评价内容的设计是要放在具体课例当中的。下面再来看一下课时备课的基本框架,课时备课主要包括基本信息、学习目标及重难点、教学过程、成果呈现、课外作业等。下面就几个关键部分做简要分析:课时备课的学习目标是基于单元学习目标基础上的继续细化。如:《多边形的面积》单元学习目标中有一条:通过在格子图上画一画等学习活动,会把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通过合适的方法转化为长方形,进而找到这些图形的面积。那么具体到整合后的《梯形和三角形的面积》这一课时,其学习目标则细化为:1.通过想象、操作和验证等方法,自主探究并掌握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2.通过动态变化图形,引导学生从梯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且自主验证。3.沟通平面图形面积计算方法的内在联系,并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促进学生知识的迁移和学习能力的提升。其中,第1、2条是知识形成方面的学习目标,属于低阶目标;第3条是思想方法、能力素养方面的学习目标,属于高阶目标。教学过程设计是课时备课的主体,主要包括情境创设、问题导学、学习活动、嵌入评价、迁移运用等。根据课程方案课程实施中的“注重真实情境创设”的建议来看,大单元教学设计需要坚持素养导向,围绕最后要达成的对真实世界的认识和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的学科思想方法目标,创设真实情境,在情境中设计教学活动。因此,大单元整体学习设计下,应该基于单元主题,进行完整的情景创设,这是不是就是所谓的“大情境”?而每个课时的情境创设则属于这个大情境下的“情境串”,“情境串”引出“问题串”。以此,将整个大单元的内容串联在一起,使学生在解决一连串现实的、有挑战性问题的过程中,融入学科课程,践行学科素养。结合课程标准和要进行的单元教学内容,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设计真实情境:一是根据学科特点去思考加强单元知识学习与学生经验来创设真实情境;二是根据学科特点去思考加强单元知识学习与现实生活创设真实情境;三是根据学科特点去思考加强单元知识学习与社会实践来创设真实情境。问题导学、学习活动、嵌入评价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这三部分教学活动是围绕统一的教学目标展开的,体现的是教学评目标一致性的特征。问题指向学习目标,也驱动了学习活动的开展,学习活动的开展是为了学习目标的达成,嵌入评价的作用,一是检测和反馈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二是以评价鼓动、促进学生进一步的学习。所以设计好的问题得以引导好的学习活动,设计好的评价得以更好地促进学习活动的开展,而更好的学习活动得以更好的实现学习目标。迁移运用是课堂学习活动过程中建立的数学模型的应用,是学习成果的检验练习,以往的教学模式当中也有,这里不再多说。作业是当下的一个热点,只有站到大单元的高度,才有可能统筹作业,减轻负担,提高质量。所以课外作业的设计要与大单元作业整体设计、分课时教学内容、当堂检测题相一致。做好作业和目标、教学、评价等的相互关系的处理,共同发挥作业与教学、与评价等的协同作用,而不是将作业孤立地进行设计。以上是对小学数学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基本框架的解读,这一框架体现的是小学教研室杨主任带领下的小学数学团队对大单元整体学习路径的思考,当然根据学习领域、整合策略、个体思考的不同,是可以适当进行调整的。但不管如何调整,以下几个问题是大单元整体学习设计中需要思考的:1.大单元设计的思想如何渗透到分课时实施中,并让分课时教学围绕大单元的主题或核心概念开展素养为本的高站位育人活动? 2.大单元设计下的分课时实施如何才能体现整体化、结构化、关联性、递进性、反馈性? 3.大单元目标与分课时目标的关系是什么?大单元目标如何统领分课时目标?分课时目标如何统领每个课时分任务的目标?4.大单元目标的达成评价如何围绕单元目标,保证目标达成,避免目标与教学两张皮现象的出现,同时对任务活动设计起到引领作用?5. 探究是要解决“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而实践是要解决生产、生活中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在重视探究的同时,也要重视实践。那么就需要思考创设什么样的大情景以及情景串引导什么样的教学活动来整合好实践与探究的关系?6.大单元的大情境、大任务、大活动设计与分课时的小情境、分任务、小活动设计是否能聚焦学生发展?7.教材是一批优秀的、资历很深的教育工作者编出来的精华,还是非常有权威性、代表性的。我们只有跳出教材,才能整合教材。那么怎么样做到依据学习内容跳出教材,增、减运用适合的、具有丰富性的课程资源,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选择需求?8.课时的检测在大单元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检测评价与教学内容和作业的方法与难度是否具有一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