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只发于微信公众号@27/11/2024。除了“业余”个人网站以外,所有其他渠道均为未经授权的抄袭和盗窃。目前,“业余”并无时间制作相关视频,任何与文章内容相关的视频,均为未经“业余”授权的粗制滥造作品。
药王山
药王山,藏文ལྕགས་པོ་རི,威利转写lCags po ri,英文Chagpori,意为铁山,音译角布日。它位于达拉宫以南,面向布达拉宫时处于其左侧,被视为西藏中部的四大神山之一。
角布日也可理解为“山角之山”,这一名称源自药王山的地理位置——它坐落于布达拉宫所在红山的山脚角处。
1696年,第巴·桑结嘉措(སངས་རྒྱས་རྒྱ་མཚོ།)为了推动藏医学的发展,在药王山上创建了门孜康(སྨན་རྩིས་ཁང་)。他将这一机构与由唐东杰布(ཐང་སྟོང་རྒྱལ་པོ་)创立的寺院相结合,并通过“僧税”制度获得稳定的生源和土地供养。
门孜康,也称为药王山利众医学院,长期以来在西藏和中亚地区扮演着重要医学机构的角色,直至1959年仍在运作。由于门孜康内供奉着一尊以蓝宝石绘制的药师佛像,因此汉地将此山称为“药王山”。
海因里希·哈勒(Heinrich Harrer)拍摄过一张彼得·奥夫施耐特(Peter Aufschnaiter)站在药王山顶使用经纬仪勘测拉萨城的照片。
奥夫施耐特在其著作《Eight Years in Tibet》中写道:“自1947年12月23日起,我在拉萨停留了几个月制作城市规划图,并已通过摄政的法令被任命为政府官员。”
1959年,药王山的医学院及一座供奉无量寿佛(以珊瑚装饰)、绿度母(以绿松石装饰)和大悲世音(以珍珠母装饰)等佛像的寺庙被毁。
同年,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将门孜康(1916年)与药王山的医学院合并,成立了拉萨藏医院。
1980年,经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拉萨藏医院进一步扩建为西藏自治区藏医院(བོད་རང་སྐྱོང་ལྗོངས་སྨན་རྩིས་ཁང་)。
传统上,拉萨的三座灵山(བླ་རི།)代表了三怙主:药王山象征金刚手菩萨(ཕྱག་ན་རྡོ་རྗེ།),磨盘山(པོང་བ་རི་)象征文殊菩萨(འཇམ་དཔལ་དབྱངས།),红山(དམར་པོ་རི,即布达拉宫所在之山)象征观世音菩萨(སྤྱན་རས་གཟིགས།)。
近年来,政府部门批款对药王山进行了重建工作,部分古老的石刻在破损中得以幸存,其中一些石刻被认为是赞普松赞干布时期由尼泊尔工匠雕刻完成。在山脚附近,新建了一些建筑群,并增设了一座带转经筒的小寺庙。
药王山西侧北面的摩崖石刻上,雕刻了上千尊色彩艳丽的佛像,被内地称为“千佛崖”,它也是林廓(གླིང་སྐོར་)转经的重要一站。
在第5世达赖喇嘛著述的《西藏王臣记》中记载:“一日松赞干布来到红山,看到六字真言的幻影自然显现于山中,便沐浴净身,默默祈祷。随后,他在六字真言散发的光芒中见了观世音菩萨、度母、马头金刚等佛像,于是命人按照自然显现的形象,在石壁上雕刻出佛菩萨像及六字真言。”
有一种说法,千佛崖是吐蕃第6代赞普赤松德赞为纪念藏医学奠基人老宇妥·云丹贡布去世而开凿的。
还有一种说法称,最早的石刻始于14世纪,由贵族多仁班智达资助雕刻。经过漫长岁月的持续雕刻,千佛崖的佛像逐渐增多,形成了如今的规模。
在藏族的传统中,如果家中有人去世,家人通常会请画师绘制唐卡为逝者积累功德。对于经济拮据、无法请画师的百姓,则会前往千佛崖为已有的佛像重新上色,以此代替绘制唐卡的方式积累功德。
如今,为了保护文物,药王山的僧人已逐渐不鼓励信众在石壁上新增佛像。朝拜者可以将已在石板上刻好的佛像交由僧人处理,僧人会将这些石板安放在山崖的角落,供人顶礼膜拜。
药王山上曾有一条道路连接药王山与玛布日(红山,布达拉宫所在地)的山脊。在这条山脊上矗立着著名的查果嘎林(བར་སྒོ་བཀག་གླིང)。
查果嘎林由三座白塔组成,中间的白塔位于今北京中路中央,塔下方设有东西向通道,供行人穿行。
查果嘎林既是尖顶佛塔,又兼作拱门,曾是拉萨城的西城门。三座白塔于1967年被拆除,后于1995年重建。
从千佛崖向里走,可以见到一座由石板堆砌而成的大塔。这些石板上雕刻着《甘珠尔》的经文,整座塔由刻满《甘珠尔》经文的石板组成。
1990年,来自青海的道登达瓦用两年时间,一步一叩地抵达拉萨。在朝拜了所有寺院后,他决定在药王山修建这座经塔。从此,他每天在药王山化缘,并指导工匠雕刻《甘珠尔》经文。最终,于2008年8月21日完成《甘珠尔》石经塔的建设。
药王山的景点还有:
唐东杰布庙:位于药王山的山脚下。
查拉鲁普(བྲག་ལྷ་ཀླུ་ཕུག།):位于药王山东南坡的半山腰。
药王山观景台:山顶设有观景台,是拍摄布达拉宫全景的绝佳地点。观景台曾于2007年维修。
推荐阅读
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业余喜马拉雅文化研究”,原创文章第一时间推送。
版权申明:
1.凡本公众号注明文章类型为“原创”的所有作品,版权归属:“业余喜马拉雅文化研究”。
2.所有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文章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业余喜马拉雅文化研究”。
3.所有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图片时必须保留:“图片水印:业余喜马拉雅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