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讯】王广生丨《日本东洋史学研究》

文摘   2024-10-19 14:59   日本  


内容简介

日本“东洋史学”作为一门学科,主要以中国的历史文化为研究对象,在方法论意义上,可视为日本为了确立近代“自我”,而以“东洋(中国)”和“近代”为方法的一种学术生产机制和思想路径。本书尝试在历史哲学、史学方法论和日本中国学史等多重视域下,对日本“东洋史学”的发生学语境、形成过程及构成特色进行整体和系统性的分析,对该领域内的内藤湖南、白鸟库吉和津田左右吉、宫崎市定等主要学者的学术理路做出系谱学层面的研讨和回应,进而尝试解析日本“东洋史学”兼具科学性和人文性等多重属性的特质及其思想根源,从而为我国的日本学研究、国际中国学研究等学术领域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日本东洋史学研究》

王广生,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24


前言




日本“东洋史学”,是日本近代史学体系中与“西洋史学”相对应的世界史研究的一部分。从学术史或发生学的角度上看,日本“东洋史学”乃是西方近代学术思想和方法在日本的赓续与变异,先天性具有科学实证(理性主义)与人文主观(民族主义、国家主义以及文学审美等)的多重性品格。在方法论层面,乃是近代日本为了确立“自我”,而以“东洋(中国)”和“近代”为方法的、一种学术方式和思维路径,其背后有着深刻的民族主义立场和目的。因此,自其产生之日起,就与日本近代以来的东亚(亚洲)策略的演进密切相关,曾沦为日本近代“东亚新秩序”在人文社会学科中的变异形态,至今仍是日本各色东亚(亚洲)战略与论述的思想资源与学术支撑。不无遗憾的是,迄今为止,中日学界未有一部以日本东洋史学为研究专题的著述。


日本“东洋史学”就其内容而言:洋洋大观,关涉多个学科与领域;其成果累计如山,涉足该领域的学者则不计其数:有所创建者上百,从事相关研究者逾千;该研究时间跨度大,上下横亘三个世纪。而受制于当下狭隘学科的分野,国内外对于日本“东洋史学”的研究大多“横看成岭侧成峰”,难以获得整体而内在的把握:即当下研究过多地侧重对学术史和知识论的考察,即便指出其背后的国家意志的因素也多以“国家主义”一言以蔽之,往往缺乏历史性还原和认识论层面的考察,缺乏以方法论的立场将其主体的观念、方法和目的放在一个整体中研究其内在的生成与变异的学术经验。


基于日本东洋史学的复杂与丰富性,更鉴于自身能力与精力之不足,本书采用限定时段、点面结合的研究方式,从多个视角,从不同学科和研究领域的视阈出发,尝试在历史哲学、史学方法论和日本中国学的多重立场之下,对日本“东洋史学”的发生语境、形成过程及构成特色进行建设性、整体性的说明,并描述其变异(学术成为“帝国学知”)的过程同时,也应对日本“东洋史学”领域内的典型学者之史学观念和方法论做出比照性分析和研讨。具体而言,至少有如下相应的三个方向和维度:


第一、历史哲学的立场之下的日本“东洋史学”


历史哲学的立场,就要求我们要重视作为发现者、理解者抑或是陈述者的历史学家本身(研究主体),重视分析和考察他们自身的内在情感、立场、世界观,以及其理解、描述历史的方式和方法。


具体而言,面对这一课题,就必然要分析和研讨以下问题:日本“东洋史学”作为一种学术机制内在的史学观念的形成与发展,以及在特定史学观念前提下日本东洋史学者(研究主体)的“东洋史”研究的目的和叙述方式等。


在历史哲学的立场上,我们注意到日本“东洋史学”形成的历史语境,正是日本近代民族主义和欧化思想文化并起之际,而近代民族主义自身的复杂性(现代性与反现代性)也决定着以下事实:“西化”以及反“西化”潮流之间的斗争与消长成为日本近现代文化史最核心的主题之一,其背后则也暗含日本如何处理与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东洋)历史和现实关系之问题。


日本“东洋史学”的形成,正是以上述思想浪潮为文化语境和思想前提,并在上述思潮冲击中呈现、展开着自身的命运。在西方近代文化思潮的影响下,以甲午海战为现实背景,日本学者借由欧洲近代学术的观念与方法,完成近代的“东洋”概念之转换,进而在中学历史学科创建“东洋史”学科,进而在东京帝国大学和京都帝国大学为代表的高等学术教育机构设置“东洋史”讲座及学科方向,由此,日本的“东洋史学”学术体系得以最终完成,并和日本近代的其他学术思想和学科体制一并,从不同层面构建起了一个完整而庞大的学术的、思想的近代日本。


此外,虽然日本“东洋史学”对中国、东亚和亚洲乃至世界有着不同的描述和叙述,仅从汉族与少数民、从周边与中原王朝关系的视角出发,就出现了众多有影响力的东洋史叙事方法和模型,比如有白鸟库吉的“南北双元论”,津田左右吉的“日本文化独特论”,内藤湖南的 “解毒学说”,矢野仁一的“满蒙非中国论”,宫崎市定的“朴素的民族与文明主义”等。而其丰富的历史叙事策略背后则暗含了日本“东洋史学”内在方法论,即“西方的近代性”和“日本的民族主义”的统一。


要言之,近代日本在思想启蒙、文明开化同时,也涌现出各种近代的民族主义意识,两者又交互影响、共同作用于日本“东洋史学”以及其他思想文化领域,并最终推动日本走向对亚洲的殖民扩张以及面向西方的“近代的超克”之思想动员。且以历史学发展的事实观之,日本“东洋史学”整体变异、顺应、配合日本对外的殖民主义扩张,也正说明了日本“东洋史学”在历史哲学层面的堕落和失败。


此外,历史哲学这一主线内,还涉及史学与美学的关系问题,如内藤湖南和宫崎市定对美学史的关注背后不仅隐藏了以文化为中心的史学意识,还牵涉到了史学、文学与美学在深层次的互动性关联。今日看来,在上述三者之间,美学处于中心的位置。而且,日本东洋史学内部的思想形态与生俱来就具有与欧美史学及其思想界同步的特质,无论从其初始之际的发生学过程(如兰克史学对白鸟库吉的教示等)来看,还是后来其学术的发展也好(如年鉴学派对宫崎市定的影响)观之,日本东洋史学可视为西方学术整体之延宕与更迭。可惜的是,笔者虽意识到上述问题,却未能充分展开并借此探究史学中的诗学等关涉史学本质的深层问题。


第二、史学方法论视阈中的日本“东洋史学”


一般而言,历史方法论抑或史学方法论包括了一定的历史观念和一定的研究方法和路径的有机统一。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史学观念和反映论的认识论,历史方法论与历史认识论实则相通,甚而可以认为是同一件事。即“史学方法论”就是“历史认知论”。


史学方法论视野的确立,无疑会深化我们对于日本“东洋史学”的发生过程、历史研究过程的观察和分析,也会促使我们对日本“东洋史学”研究者的主体性予以必要的关注;并且,有助于我们对于研究主体在研究过程中的观念前提和研究方法、立场选择和叙述策略、知识论和方法论的内在统一的考察和把握,特别利于我们对日本“东洋史学”思想史脉络整体性的辨析,在区别“京都学派”和“东京学派”的同时,把握其内在的统一性特质。


具体而言,此类课题需着力观察和分析日本“东洋史学”的形成与发展内在思想脉络,通过典型案例——白鸟库吉、津田左右吉、内藤湖南和宫崎市定等代表性学者的东洋史研究——展示其史学研究过程中呈现和隐藏的认识论与方法论等问题。即,站在史学方法论/认识论的视野之下,我们可清晰地看到上述四位学者相似的情感路径和学理方法:即在“脱亚”和“亚洲主义”两大思潮之下,借助近代的科学方法(实证主义、文献批判、比较研究)和近代性价值(先进、文明),选择叙述“东洋史”的方法和视角,去面对和处理与欧洲和亚洲(以中国为中心)历史和现实的关系,并借此确立日本自身的位置和方向。


换言之,在史学方法论的视角下,观察和审视日本“东洋史学”的思想易变 ,或会发现,“东洋”/“中国”的落后和野蛮也罢,“西洋”的文明和理性也罢,日本“东洋史学”的目的和归依始终是“为了日本”,其背后的民族主义情感与立场迫使“西洋”的“近代性”和“东洋”的“停滞”一样,沦为近代日本的“优秀论”——成长为世界现代文化之“明珠”——的背影和途径。而正是在上述思想的易变之中,日本的“东洋史学”最终成为了给日本对外殖民提供“合法”、“合情”、“合理”的“帝国学知”的生产者和侵略工具。


第三、日本近代中国学视域中的“东洋史学”


中日两国文化交往源远流长,在日本思想文化界,很早就出现了以中国历史和文学、文化为专门研究对象的、具有特殊价值的思想和学问。这一独特的学问和思想体系,一般而言,在古代日本称之为“汉学”,在近代日本称之为“中国学”。


日本近代学术史上形成的“东洋史学”,以中国历史、文化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因此“东洋史学”是日本中国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实上构成了日本中国学最主要的内容。


具体而言,日本“东洋史学”不仅在教育、学科、学术和思想等各个层面构建着“日本中国学”事态和时态,而且,无论在哪个维度和层面上,日本的“东洋史学”都对我国近代的史学和人文学术产生了重要影响,并迫使我国史学研究者在学理和历史事实等多个层面与之展开理性的批判和对话。


在学术的本质上,19世纪诞生、20世纪前半叶的日本“东洋史学”是以西方的近代科学为依托,对历史上和现实中日本与“东亚”和“亚洲”之关系的重构,意味着日本学术界对“东亚”“亚洲”尤其是对“中国”之历史文化话语权的争夺。这是近代日本作为一个近代民族国家,寻找自身价值和精神皈依、建构近代日本民族话语体系的一个策略性、也是具有必要性的过程。其脉络一直延续到21世纪初,民主党派上台执政后提出的“东亚共同体”构想。


因此,站在日本对中国历史文化的接受与变异的立场上,作为一名中国学者,面对作为“变异复合体”的“东洋史学”,有必要对其研究进行再研究,关注东洋史学研究者不同的历史叙述及其历史认识,揭示出隐藏在其“客观知识”背后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特别是,我们应该把握日本“中国学”/“东洋史学”所具有的双重性品格,即:一、日本东洋史学的学术谱系及其相应业绩;二、日本东洋史学在20世纪日本对外殖民活动中的作用和位置,理性地研究其“国家主义品格”的属性和整体性变异状态,并总结和提升国内学界对于21世纪日本学术研究的启示。


总的来说,在上述三个研究的维度和视阈中,二战前日本“东洋史学”的形成和及其变异的过程,展现出了日本近代学问体系的复杂性和多重性品格。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其内在的“近代思想”(科学理性)和“民族主义”(人文主义)两条主线的纠缠与共存,使得研究者主体在狭隘民族主义的立场下丧失了基本的学术理性,最终促使在二战之前,日本“东洋史学”在学术层面的整体变异和堕落。


二战后,在客观上,日本“东洋史学”在认知论和知识论层面随着日本的“战败”而宣告“失败”,但其作为一门学科和学问体系在教育体制和学术思想界得以留存,更为重要的是,其内在的以“日本”为目的,以“中国”/“东洋”为手段的方法论(如20世纪70年代,日本史学思想界曾再次以“近代化”的立场证明日本的特殊与优越),也被日本史学思想界当作历史的优秀“遗产”所部分地继承和肯定。至今仍回响在21世纪日本各色“东亚”“亚洲”和“世界”的论述和策略之中。



・本次推送内容为《日本东洋史学研究》一书的“前言”。
感谢出版社和作者授权转载。
・图片源自网络


《日本东洋史学研究》

王广生,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24




目 录






第一章 日本“东洋史学”的形成 /0 01

第一节近代“东洋”的多重与发现/002

第二节 日本“东洋史”学科的出现/005

第三节“东洋史学”在日本大学的创设/010

第二章 内藤湖南史学关键词/014

第一节 内藤湖南生涯概要/015

第二节内藤湖南史学的出发点/018

第三节 内藤湖南史学的发展史观及其现实关怀/023 第四节内藤湖南史学的“近代悖论”/028

第三章 白鸟库吉与津田左右吉的东洋史研究/033

第一节 白鸟库吉的研究经历/034

第二节白鸟库吉的“儒学”研究/037 第三节津田左右吉史学研究/046

第四节津田左右吉的东洋史叙述方法/053

第四章 宫崎市定的史学思想/062

第一节宫崎市定学术分期新论/062

第二节宫崎市定史学的世界史观/069 第三节宫崎市定史学方法论/092

第五章“东洋史学”思想脉络及其变异/112

 一节历史研究的主体性/113

第二节日本“东洋史学”中的“近代”/117

第三节 日本“东洋史学”中的“民族主义”/136

第四节“大东亚史”与“东洋史学”的整体变异/144

第六章 日本“东洋史学”的双重性问题/157

第一节对现代历史学的反思/158

第二节 白鸟库吉的儒学研究悖论/163

第三节津田左右吉史学中的二律背反/165

第七章“二战”后的日本“东洋史学”/170

第一节“二战”后“东洋史学”的反思与争论/171 第二节“二战”后“东洋史学”的变化与方向/177

参考文献/183

索引/189

后记/192


作者简介





王广生,文学博士,首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日本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外国诗歌研究中心副主任,《国际中国学论丛》主编,《语言文化学刊》(日本)执行主编,《当代国际诗坛》执行副主编。研究领域为中日文学文化关系、诗歌翻译与研究等。




延伸阅读


アジア史概説




宮崎市定


論点・東洋史学:アジア・アフリカへの問い




吉澤誠一郎 監修
石川博樹 ほか編著‍‍


『東洋文化史』




 内藤湖南


『中国近世史』




 内藤湖南



『東洋的近世』




 宮崎市定/礪波護 


《风景与认同:英国民族与阶级地理》




岩村忍


『移動と交流の近世アジア史』



守川知子 ほか編著


『近代日本の中国観』




 岡本隆司


夏生编辑

meikan 不跪丨审校



东亚视角 全球视野

寻找东亚论述的“虫洞”与“黑洞”
点击下图关注“谓无名”


谓无名
推送东亚文史研究的成果与东亚知识人的走读经验,寻找东亚论述的“虫洞”和“黑洞”,提供洞见,保持谦卑,保持开放。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