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楼三楼6310教室
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
讲座题目
主讲人
1935年11月28日,“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International Exhibition of Chinese Art,以下简称“伦敦艺展”)在中英两国政府的合作下,于皇家美术学院所在地伯林顿馆(Burlington House)隆重拉开帷幕。此次展览集中展示了来自全世界15个国家的246个公共和私人收藏的总计3080件中国文物。作为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中国艺术展览,1935年展中的中国艺术品被安置在皇家美术学院一楼的十六个展厅之内,欧美观众在展览会场看到了他们从来也没有看到过的瓷器、青铜器、玉器、书画及文房四宝等这些由北平故宫博物院,古物陈列所,河南省博物馆,安徽省图书馆等出展的珍贵收藏,英国媒体和展览会图录均聚焦于北平故宫博物院出展的国宝级展品,强调伦敦艺展得到了中国政府和民间的支持。《泰晤士报》和《伯林顿杂志》等英国主要媒体纷纷报道艺展消息和各国借出的展品概要,连载欧美艺术评论家和汉学家撰写的论文和绘画解说。
然而,倘若仔细浏览一下展览照片,首先就会让人感觉此次展览所呈现的中国艺术品的品味仍然带有“西方中心主义”理念,其布展方式仍然按照西方沙龙式陈列。数目繁多的各类展品不仅使得展厅显得拥挤,导致一些观众无法驻足细致地欣赏每一件展品。一些艺术品的展示方式也不符合中国的欣赏传统,例如将卷轴画装裱在木制玻璃画框中,这不仅违背了中国的欣赏习惯,而且玻璃反光也影响了观赏效果。除此之外,艺展组织委员会还因经费不足,把元代以前的书画放入特制的玻璃柜内展览,却把王蒙、沈周、文徵明、董其昌以及“四王”等文人画杰作高高挂在墙上,使得参观展览会场的西方观众无法近距离欣赏这些作品,尤其是中国政府出展的历代文人书法精品像是被打入了“冷宫”,被置放在一个观众几乎不会涉足的小展厅,以上这些也说明当时英方布展者对中国艺术的主流--元明清文人书画缺乏基本常识。
孔德平,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副研究员。